尹立娜
摘要:楊氏鹰神祭属于黑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杨氏家族的祭祀仪式、家谱修复受到了多方关注。杨氏家族现存的家谱有三版,其家谱的保存、恢复和利用过程,体现出东北地区满族家谱档案传承中所具有的共性特征。杨氏家谱档案的利用彰显了满族家谱档案所具有的两个功能:象征祖先归属,成为祭拜的对象;记录人口信息,成为社交婚姻的依据。
关键词:宁安杨氏家族家谱修复利用
杨氏家族现居黑龙江省宁安市兰岗镇东升村,东升村地处宁安市中部,形成于“民国”时期。杨氏家族满族姓氏为尼玛察氏,祖居长白山附近的珠尔峡河(满文音译,具体地理位置不详),康熙三十一年(1692)来到宁古塔驻防,隶属于满洲镶黄旗。杨氏家族于1988年正式恢复公祭,杨氏鹰神祭于2009年6月被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省文化厅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杨氏家谱
家谱是记录家族世系、事迹的文书,又称家牒、家乘、宗谱、族谱。修家谱主要目的是追溯本源,分清世系和支派,记载功德,订定族规。满族修谱始于17世纪,乾隆时期《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问世后,兴起修谱风气,办家谱成为满族祭祖活动中的大事。
杨氏家族现存的家谱有三版,分别是1962年版的满汉双语残谱、1984年版的全汉文家谱、2016年版满汉双语家谱。2016年版家谱在1962年版残谱基础上,由满语专家参与,借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修复完成。除这三版家谱外,还有光绪三十年(1904)所抄全满文家谱,已经遗失。杨氏家族1984年所抄家谱是“断谱”,无法与前代祖先相衔接,这主要是由于“文革”期间,为了保护满文旧谱单,家族成员将谱单长期折叠,加之受潮发霉,导致谱单上的内容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了窟窿,谱单直接断开。现杨氏家族的家谱匣子中,除了这三版家谱之外,还有2014年,当地满语专家为恢复1962年版家谱所抄之草稿,一并完整地保存在家谱匣子中。
(一)1962年版家谱
1962年版家谱是满汉文版本,由现宁安市卧龙乡罗城沟村杨万秀、杨青云执笔抄谱。与其他的满族家族类似,杨氏家族在“文革”期间将老谱折叠,用布裹好藏在角落里,因长期折叠受潮,字迹模糊不清,还有的部分发霉烂掉,成为断谱,许多人员的信息都遗失(见图1)。后来由罗城沟村的杨忠心萨满送到东升村杨万福家,也就是现杨氏家祭所在地。
(二)1984年版家谱
1984年版的家谱是在1962年版残谱的基础上抄写而成,由杨福海(杨青云儿子)执笔,在东升村杨万福家抄谱,因懂满语的杨氏成员几乎没有,所以用全汉文抄写而成(见图2)。1984年到2016年之间,四次增续谱单。
(三)2016版家谱
2016版家谱是满汉文家谱,满文部分由当地满语专家高新光老师执笔,汉文部分由杨福军(杨福海弟弟)执笔,在东升村杨万福家抄谱(见图3)。本次抄谱历时半天一夜,十几个小时,前期准备充分,凝聚了众人的心血与努力,如非准备充分,抄谱可能会用三四天才能完成。
二、杨氏家谱档案的修复
杨氏家族1962年的满文老档仅剩高丽纸残片,关键部位的人名缺失,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线断掉了或模糊不清,家谱中位于相邻位置的两人可能来自于同一支,也可能是位于两支的左右边缘,属于不同的两支,这些都增加了家谱修复的难度。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抄谱中按照“排字”顺序将部分人名修改,且无备注,如杨连福在家谱中记为“杨春福”,杨福军在家谱中记为“杨春军”,尤其是过世许久的祖先名字有改动,使谱序关系变得更加模糊。为了恢复杨氏家族完整的家谱内容,高新光老师于2014年将满文旧谱上的内容分别誊抄在宣纸上,称为“家谱草稿”(见图4),历时两天一宿,为重新抄谱做好准备。同时,他三次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询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分别是2010年11月3日出发,12月29日返回,历时56天;2012年7月,历时14天;2013年7月8日出发,8月26日返回,历时50天。他为杨氏家谱档案的修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基本恢复了杨氏家谱的原貌。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是清代管理宁古塔地方军政事务的机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是按编年体汇抄宁古塔副都统的奏折、咨文、札付,以及中央各部院、临近地方将军、副都统等来文和下属官员呈文等文件而成的档簿。另外,还有该地方驻防八旗和官庄官员造送的官兵户口册、比丁册、官庄民户人口册等。起止时间为康熙十五年(1676)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共计1268册。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存放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杨氏家族隶属于陵德佐领下的新镶黄旗,根据杨氏家谱缺失情况,高老师所查询的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集中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与光绪二十六年(1900)。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档案中所反映的财务收支、奖赏、征兵、世袭、耕地面积、纳粮、土地流转、住房等问题,不仅为重修满文老档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也为研究满族的社会、经济、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高老师所查档案主要涉及三类:一是户籍档,主要呈送户部,按照家族(穆昆)传承顺序排列,按年报送,包括底档和原档,户籍档也包括奖励明细、花名册等。二是比丁册(三代档册),主要呈送兵部,记录16岁以上健在男丁的名册,涉及祖父子三代。满族八旗兵的奖惩制度极其严明,三代档册涉及世袭官职、奖励阵亡、奖励守节等内容。三是旗屯档案,八旗兵居住地家眷状况、住房情况等。旗屯无纳粮任务,且有土地所有权,可以将土地出租给闲散的汉人耕种。
高老师在查询乾隆时期的档案时,首先找到了杨氏长支“世德”(四世祖)的名字,其时为披甲兵,是杨学勤萨满一支的祖先。后来他发现世德侄子“八十一”(二支四世祖乌保的儿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时年14岁,其后代也成为杨氏家族人丁最为兴旺的一支,是杨万才萨满一支的祖先。之后,他又发现三支四世祖索尔布,是杨万波萨满一支的祖先。由此按照线索往前捋,找到了三世祖兰保、兰久的名字。按照顺序往后捋,杨氏家族人少,无过继关系,传承谱序清晰,又找到老档断掉的关键部分——长支中的第六代和第七代,包括第六代的雅尔布山和第六代保德、春山。家谱推导有一定规律,比如同辈人中最末支的后代由于出生晚,同一时间段内其传承的代系就少,末支的后代相对于同龄人来说也就辈分大,如果一位家族成员,明显比其同龄人辈分大,那么可以推测其应该来自于末支。
在查档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档案馆要求只可抄录不可拍摄(见图5),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考验查档人的记忆力与毅力,如档案中出现一个人两个名字(后来改名)的情况,就会干扰查档人的判断,尤其是嘉庆八年(1803)分户后,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明显,查档人只能依靠头脑中的记忆,通过“倒推”的方式解决许多问题。庆幸的是,200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宁古塔户籍档底册·珲春档》,为杨氏家谱档案的查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朝政府将库雅喇人分为三个佐领,珲春成为协领级单位之一。珲春档属于宁古塔档案的一部分,一般是在第二年抄录宁古塔档案,会存在时间上的错位、人丁增加和减少的情况。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16年12月的抄谱中,将杨氏谱单连接在一起,家谱得以完整恢复。稍有遗憾的是,由于杨氏家族第一代祖先的名字在老谱中只有位置,无具体名字,只有第二代祖先名字“霍拉勃利”(音译),因为后人还有记忆,祖先的名字只恢复到第二代,但是对于杨氏家族来说,已经是相当圆满的结果。
三、杨氏家谱档案的功能
(一)象征祖先归属,成为祭拜的对象
家谱是杨氏家族重要的家族传承象征物,拜谱、续谱也是杨氏祝祭中的重要内容。相较于祭家神严密的流程,拜谱、续谱的流程较为宽松,包括献供、悬谱、续谱、拜谱、收谱五个环节,但依然有序进行。如在拜谱中,先将谱单悬挂在墙上,用黄布把在世人的名字遮住,留出已故人的名字,全家依次登上北炕,一辈人一辈人跪拜祖先,一辈人跪拜结束,将黄布放下一点,再由下一辈人祭拜,遵循“下辈拜上辈,上辈不可拜下辈”的原则进行。还有宁安地区满族拜家谱所遵守的基本规范——“神谱不见面”,这些规矩、禁忌既体现满族人“守规矩”的民族性格,又体现家谱作为崇拜对象的功能。
(二)记录人口信息,成为社交婚姻的依据
杨氏家谱中的辈分定于1962年版家谱中,为“青春万佳喜,文明永世常”,表达了对于家族繁荣兴旺,家风清正永存的殷切希望,之后续谱都延续这一谱序,现在已排到“喜”字辈。家谱档案的准确性对于满族大家族非常重要,据杨连福老人说,“好几个民族都有‘杨这个姓氏,只要咱们家按照家谱来进行,今后再经过家族的不断壮大,走在外面的杨氏子孙,一核对家谱顺序就知道是不是咱家族的人”。同时,家谱还作为家族档案以备家族成员有需要时查询,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功能,与同姓的人交往攀亲都需要在家谱中查询亲缘关系。
*本文系黑龙江省2017年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靺鞨绣的艺术题材研究》(项目编号2017C008)和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艺品赴俄罗斯远东地区交流巡展》(项目编号20164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M].北京:三聯书店,1989.
[2]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姜相顺.神秘的清宫萨满祭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4]赵展.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
[5]孟慧英.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
[6]孟慧英.寻找神秘的萨满世界[M].北京:西苑出版社, 2004.
[7]郭淑云.追寻萨满的足迹——松花江中上游满族萨满文化田野考察札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9.
[8]乌丙安.萨满信仰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4.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