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鲸》
作者:(美)赫尔曼·麦尔维尔
译者:成时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年4月
《白鲸》已经成为美国小说的史诗级经典,它有无数的解读路径:故事与捕鲸学交错的文本,宗教与肤色之间的混合,白鲸及“白”本身的象征意义。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白鲸》为后来的美国文学奠定了精神基础。这股精神与后来吟诵“我的船长”的惠特曼,描写野外猎熊的福克纳和与大马哈鱼搏斗的海明威,以及将大海视为兄弟的凯鲁亚克相契合,将自由意志置于精神生活的最高点。《白鲸》可谓这股精神的开拓者。
《比目鱼》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译者:冯亚琳、丰卫平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03年5月
《比目鱼》是格拉斯创作于1977年的长篇小说,叙事氛围阴暗,它表明了当时作者对文明状况的绝望。格拉斯通过比目鱼的辩护,用自己的方式重写了人类文明史的童话,《比目鱼》把人类文明归结为九个阶段,比目鱼成为世界政治混乱的根源,它对暴力的渴求引发了战争,还决定了女性的存在方式,让不同部落的人类陷入分离,在最后宣判中,女性法庭判定比目魚有罪将其放逐,并且希望它能在未来为历史上的行为赎罪。
《在美国钓鳟鱼》
作者:(美)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者:陈汐、肖水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当欧洲的君特·格拉斯用“比目鱼”书写陷入阴郁和低谷的社会状态时,美国的“垮掉派”诗人布劳提根则在另一片大陆上用“鳟鱼”创造着混合了嬉皮士与后现代风格的小说。
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在美国钓鳟鱼”成了一代年轻人的心声,他们抗拒政治,戏谑现实,追求那些纯粹而原始的东西。严格来说,整本书中“鳟鱼”的出场次数并不很多,它更多是一个泛指的词语,从生物变成词语符号,这也是动物形象在现代文艺创作中的一个转变。
《动物农场》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荣如德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3月
《动物农场》描写了大量家畜,它们既没有思想也没有独立的凝聚力,只能听从猪头头的指示,反抗和质疑者都会被“拿破仑”手下的猎犬咬断脖颈,农场里的遭遇也正是人类曾在历史中上演的悲剧。在小说最后,猪与人类走到了一起,出卖了整个庄园,“要分清哪张脸是猪的,哪张脸是人的,已经不可能了”。用动物来做政治讽喻的小说有很多,这有利于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自己的处境,并且能很好地将不可见的社会氛围具象化。
《兔年》
作者:(芬兰)阿尔托·巴西林纳
译者:余志远
版本:昆仑出版社
2009年4月
《兔年》中的兔子是活灵活现的生物,不像前面作品中的动物那么难解。赫尔辛基的报社记者瓦特宁在偶然的情况下遇到了一只被汽车碾伤的兔子,当它跑出家门的时候,瓦特宁也跟着兔子跑了出去,于是他进入了城市之外的乡野,看到了自然中的心灵,也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政客们的滑稽举动。随着故事的发展,兔子把瓦特宁带到越来越远的地方,瓦特宁则离自我的心灵越来越近。小说的基调轻松又充满嘲讽。在动物的使用中,《兔年》代表着另一个类型,以动物体现人类心底的自然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