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美容师倾情防护林
——记陕西省林业厅正高工辛占良

2018-12-19 01:07朝阳
金秋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植树造林

文/朝阳

本期特别策划

生态修复人未老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在这个家园里,人是地球的主人,除人类外,还有许多生命物质,树木花草,与我们共同组成大家庭。各类植物是氧气加工厂,如果地球上没有植物,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

人类和动植物,实际构成互相依赖的“朋友圈”,谁也离不开谁。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生存,是因为生态平衡。地球给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形式,提供生命支持系统——空气、水、适当光热及能源等,事实上,原始生态平衡从全球范围看,极其难得,我们或许只能在人类未涉足地才能看到。自然环境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同时,遭到极大破坏——

有这么些老人,为修复被破坏的生态忙碌,《本期特别策划·生态修复人未老》,可以看到他们的精彩。

主持人/石朝阳 人物邮箱:jqshizhaoyang@126.com

采访辛占良前,颇为称呼踟躇了一阵。通常,可以称“辛工”“辛高工”,可他偏偏是正高工,“辛工”“辛高工”显然不准确,“辛正高工”又拗口。称教授,抑或“二级教授”吧,准确生动不论,显得文不对题。这不好,那不准的,倒是含糊的“辛老师”,相对站得稳脚。称呼完,暗查“二级教授”,没查出究竟,倒查出一级教授资格,基本是院士才能达到相应标准。而辛占良的“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津贴,陕西林业厅系统,也就两三人,便掂出其分量。遂对其业务成就,相对准确定位。

及至坐到我对面,认真打量六十开外、貌不惊人、瘦削精干的辛占良,感受更深的,是其亲切随和,及对专业的挚爱。采访前闲聊,他不动声色便校正了我错误多年的概念,“三北”防护林界限。我一直以为,“三北”防护林陕西界限,该在榆林,至少延安这样的北部,辛老师的答案,却是渭河以北,即我省“三北”防护林疆域,错误令我惭愧。

恰是貌不惊人的辛占良,奋斗“三北”防护林34载,全部职业生涯,奉献“三北”防护林工程,也将自己,站成防护林带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昔日图景

采访,从“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谈起。

今年,逢其40年大庆,更能勾起无限感慨。

1978年11月,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大型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涉及十三省区,这在国内不说,国际上也是最大的生态工程。

其时,辛占良念大学。他是高考恢复后第一届大学生,1977年12月高考,1981年12月毕业,进校时是西北农学院,毕业时是分出来的西北林学院,(1999年合并后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即被分配到陕西省林业厅。学校好意,让同学们过完元旦上班,于是,辛占良的工龄,起自1982年元月。

当时,林业厅设造林处,初出茅庐,辛占良主要工作是面对陕北。及至随后编入新成立的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队,防护林建设目标,更加明确。

工作原因,当年他常去陕北,过了宜君梁,光秃秃什么都没有,那时广种薄收,看着有庄稼,其实没收成,主要是没法浇水。延安以北,沿途连绵不断荒山秃岭,千沟万壑的地貌令人印象深刻。

陕西植树造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对人迹罕至偏远地区实施飞机播种造林。后来,树种结构调整,栽种刺槐、油松、侧柏、柠条、沙柳等林木,效果显现。柠条是种灌木,成活率高,抗旱能力强,可做饲料,根系发达,能扎十几米,很适合陕北。再后来因地制宜栽种苹果、杏、核桃、花椒等经济林,状况大有改观。

解放初期,陕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4%,水土流失面积917.9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达173万公顷,年输入黄河泥沙量达8亿多吨,占我国黄河总输沙量1/2。特别是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仅1.8%,几乎都是流沙。有史料记载,解放前不到百年时间,流沙南移越过古长城60公里,曾迫使榆林城三次南迁,沙区14万公顷农田和牧场被流沙吞没,6个城镇和412个村庄被风沙袭击压埋。

辛占良初到榆林,榆林城东西北三面,都是流沙,榆溪河西边一望无际全是沙地,那时榆溪河西边就一个榆林治沙所,还不通车。有次碰上沙尘暴,沙尘遮天蔽日,明亮亮的天,瞬间昏天黑地,他们钻进房子不敢出来,等风沙过去,屋里一层沙尘。望着桌上厚厚沙尘,年轻的辛占良心想,何年何月,才能治理好荒山秃岭茫茫大漠,这里多需要绿色啊。

他暗下决心,尽管明知艰难,也要为此奋斗一辈子!

今天,站在镇北台四望,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林海。榆溪河已成为城中河,榆溪河以西沙地成为高楼鳞次栉比的新区,榆溪河畔成为森林茂密、鲜花竞放的城市公园。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森林覆盖率仅12%,陕西略高于全国,为12.9%。到2016年,陕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32.9%。榆林沙化土地面积由3600万亩减少到2030万亩,流动沙地面积由860万亩减少到5.3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33%,毛乌素沙地治理实现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的历史性转变。

继“三北”防护林工程后,国家在陕西相继启动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等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过陕西人民坚持不懈大力植树造林,全省自然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过去每年黄河泥沙流入量16亿吨,陕西占一半。经多年治理,陕北水土流失面貌喜获改观,现在降至2亿吨左右,榆林尤著。四十年努力,“三北”面貌焕然一新,植树造林54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以每年0.5个百分点增长。这几年,辛占良常跑陕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人民生活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令林业人辛占良无比感慨,无比欣慰。

积三十余年林业经历,辛占良感悟到:森林是地球的卫士,林业是大地的美容师,很难想象,没有森林,地球能否有人类,简直要成火星了。很难想象,没有秦岭、黄桥南北两山等五大林区的庇佑,富饶的关中平原,能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这是他献身林业多年的感慨,如今虽光荣退休,深觉干一辈子林业,无上光荣。

砥砺前行

辛占良职业生涯,重心是植树造林,生态恢复。

榆林治沙,始于上世纪50年代,但老百姓造林积极性不高,林木成活率低。三年自然灾害,树皮都剥来吃了,吃不饱饭,哪有精力造林!

转变,始于1978年,那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列入国家计划,国家投资,“三北”防护林建设迎来曙光。当年,干旱半干旱地区,群众每年有20到30个义务建勤工,可用来植树造林。国家投资,群众植树,验收合格,一亩发放植树造林补助0.8元。要说变化,这属历史性巨变,意义重大,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真正转机,随即,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在“三北”地区火热开展。

当时,“三北”防护林工作队的十几人,整日跑点,一去一月,宣传植树造林、开展植树研究,全身心投入。制度建立,有效运转,为彻底改变“三北”环境,奠定基础。

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

1982年,林业厅派辛占良到白水,一方面到基层锻炼,一方面配合省林科所科技人员,抓造林示范点。白水属于半干旱地区,造林难度大,需“拼命三郎”劲头。

示范点搞农田林网和“农桐间作”,研究预防“干扰风”对粮食的影响,做技术探索,他们沿渠路栽植泡桐树。为作水土流失治理研究,他们在铁牛河沟坡两岸营造水土保持,并定时定点观察记载。他在尧禾镇一待就是2年。直到1983年9月,爱人生孩子前才回来。

二次抓点,1988年在扶风。辛占良受命带队担任示范队队长,相当于技术组长。

当时扶风北山,什么植被都没有,光秃秃。知道他们来种树,当地群众不以为然,说上世纪50年代开始栽树,树坑挖得可以卧一头牛,树却栽不活。辛占良分析,一因干旱;二因料姜石,土层太薄,仅十几二十厘米,怎么种得活树?林业局的同志建议,这地方难度大,把点移移,否则试点失败咋办呢,辛占良当即回绝。他说:“抓示范点,就要攻坚克难,这才是我省三北地区真正要解决的难题,这样的示范才有意义。”他们和省林科所联合,五人抓点,把山跑遍,调查研究。后来采用容器育苗造林技术,选择抗旱能力强的油松、侧柏为造林树种,带土栽培,一次造林成功。县领导大受感动,说还是省上人厉害,几十年栽不活树的地方人家一次就栽活了,辛占良知道,这是科技的力量。

示范队住南阳镇,每日天不亮,辛占良一干技术人员和乡长、书记,带百姓一道,坐近一小时手扶拖拉机,赶天亮上山植树。三年间,绿化遍东观山、中观山、西观山,植树几万亩。扶风县因此受国家林业局表彰为“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县。

扶风示范点经验,后来在陕西“三北”地区推广,获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三等奖。“三北”防护林成功经验,其实靠科技,政府支持,老百姓付出,三者缺一不可。

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三北”防护林建设初具规模,步入正轨,砥砺前行。随国家财力提升,补助标准逐步从0.8元到1.5元,1.5元到2块多,如今达到每亩500元。不过,伴随2002年前后义务建勤工取消,植树成本增高,劳动力每日100块钱,这是前些年绝对想不到的。

辛占良身历巨变,作为大地美容师的一员,为陕西“三北”防护林建设,尽心尽力,埋头实干。事实上,他在“三北”防护林工作队待了18年,直到1999年,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国际合作

1991年,在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下,陕西省与德国复兴银行接触,商谈德国政府无偿援助中国合作造林项目,这是我国第一个成功引进中德财政合作造林项目。1993年,在两国专家共同努力下,中德财政合作陕西西部造林项目,在陕西咸阳、宝鸡7县启动实施,打开陕西林业对外开放大门。

当年为了证明陕西造林能力,促成中德合作项目落地陕西,林业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带领德国专家,到辛占良主持的扶风示范点考察,扶风点对引进中德合作植被恢复项目,起到良好作用。该项目1993年实施,德国政府赠款1300万德国马克(约合4680万元人民币),中方财政配套750万元,主要在咸阳、宝鸡两市7县造林2.3万公顷,还有林道、苗圃及培训中心建设等。中德合作项目中有一条,植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亩60元,造福当地人民。这是陕西第一次造林给农民付这么高的报酬。

1999年,辛占良担任陕西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中心主任。中心主要是引进资金,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很多做法在现在的植树造林活动中得到应用推广。

2001年,中德合作陕西延安造林项目启动。其实早在筹划阶段,1996年,辛占良即兼职介入,负责和德国专家谈判考察,制定项目建设方案。经过多次艰苦谈判,终于引资成功。该项目投资8848万元,其中德国政府援助1200万德国马克(约折合人民币5400万元),中方配套资金2700万元人民币,农民劳务折款748万元,项目在吴起、志丹、安塞造林30万亩,建苗圃3处,收到良好示范效果。

我国第一次退耕还林会,是在延安吴起县召开,参观的就是吴起县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延安因退耕还林面积大,成效显著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吴起县被称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应该说,当地中德合作造林项目,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999年,筹划日元贷款陕西植树造林项目,利用日本政府给中国优惠贷款。该项目2001年启动,总投资45180万元,利用日本政府贷款42亿日元(约折合人民币32420万元),用于造林150万亩,修复林道90公里,建苗圃34个等。项目涉及六市34个县(市、区),贷款期限30年,利率0.75%。此次合作,中方方向有所改变,条件好地区,不光考虑水土保持,适当考虑群众收入,试种经济林,种植苹果、梨、核桃、花椒、杂果等,项目搞得很好。

曾庆红同志担任国家副主席期间,赴日访问,提出借鉴“一村一品”做法,国家选定两省,陕西是其中之一。省上安排该项目赴日学习“一村一品”。一县一人,一次不超三十人,相关市县区林业部门轮流去,学成人员在项目县大力推广,非常成功。项目结束时,经济林产值达30亿,该项目随后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

扩大韩城花椒种植,澄城花椒大规模发展,源自中日合作项目。渭南临渭区冬枣,葡萄,灞桥区樱桃、葡萄,也使用该项目资金。还有武功的杂果,周至的猕猴桃,陈仓区的核桃等等,全省日元项目建成了30多个经济林“一村一品”示范基地。

刚开始,我们利用国外贷款,顾虑较多,怕还不起。当时和日本专家谈判时确定的经济林,农民偿还;生态林,政府偿还,后因效益非常好,各县区为农民办好事,经济林贷款免了,政府承担。该项目成功实施,证明国外贷款项目大有可为,外资贷款可以大胆利用。

此后,陕西国际合作项目管理中心在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又成功引进亚洲开发银行贷款“西北三省区丝绸之路项目”,该项目涉及8市32县。2011年,项目启动实施,利用亚行贷款3333万美元,赠款170万美元(两项折合人民币约2.3925亿元),推动森林公园建设。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温饱解决了,生活有了新追求。项目营造经济林23万亩,在秦巴山区条件好的国有林场建造七处森林公园。

2011年,又成功引进实施了中韩合作荒漠化防治与示范项目,在吴起造林2431亩,2013年11月,项目获韩国环境部“第13届自然环境大奖典礼”最优秀奖。

陕西林业,经过多年努力,已由远山造林绿化开始向身边增绿发展,由单纯造林绿化向美化香化立体发展,造林栽植幼苗向栽植大苗大树发展,林业由单纯植树造林转向全方位生态建设,开展森林旅游,发展林下经济,发掘森林文化等方向发展。辛占良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他见证,参与了陕西林业和“三北”防护林几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并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201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人社部、国家林业局授予辛占良“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

植树造林没有止境,生态环境改善没有止境,辛占良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还情系林业,默默地为美容陕西大地奉献着。

猜你喜欢
三北防护林植树造林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绿化浙江大地
植树造林共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