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学、不社交、不工作:“隐蔽青年”不容忽视

2018-12-19 08:44
新传奇 2018年43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外界社工

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几乎不出门,不和家人以外的任何人联系。他们不上学、不社交、不工作,就好像隐蔽了起来,因此被称作“隐蔽青年”。是什么导致他们主动脱离社会?

逃避虽可耻但有用

“隐蔽”一词最早来源于日语“Hikikomori”,用以描述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隐居在家中、不工作、不上学、不就业的青年群体。目前,“隐蔽青年”经常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退缩,严重者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出家门。

2016年,日本内阁办公室关于严重社会退缩的调查估计,15~39岁的“隐蔽青年”达到541000人。虽然“隐蔽青年”最先被认为是日本的特有现象,但近年来,美国、法国、西班牙和其他亚洲国家地区也屡见报道。香港已有关于“隐蔽青年”的个案报道,2014年的一项电话调查发现,香港“隐蔽青年”占青年人群的1.9%。至于中国大陆,近年来主要是通过社工介入的“隐蔽青年”的个案报告,还未有相关的研究报告,但相信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由于这部分群体长期隐蔽在家的特点,也使得研究的开展面临着许多困难。

此外,目前学界对于隐蔽青年还存在着争议。

一部分学者认为“隐蔽”在家是某些年轻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年轻人被现实生活的挫折所打败,在网络社交中重新找到自己。更多的学者则倾向于认为“隐蔽青年”是一种精神障碍。

一方面,很多隐蔽者由于长时间与外界隔离,生活社交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引发一系列情绪、认知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隐蔽青年”本身可能是精神障碍的结果

“隐蔽青年”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离,人际关系受到损害,表现出情绪低落,且害怕、回避与人的眼神交流等。长期呆在家的年轻人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是长时间卧床,对学习、工作失去兴趣。还有部分学者认为“隐蔽”是一种新的诊断类别,可以认为是文化相关的综合征。

当然,关于这个词的争议也充分证明了心理疾病的界定难度,同时也提出了疑问:问题行为是否是由社会本身所造成的?而整个社会在面对问题行为时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压制还是容忍?

茧居只为免受伤害

社会上一直批评年轻人没有干劲,怕吃苦。但多数年轻人并不是懒,也并非没有上进心。这些“隐蔽青年”或是在校园里经历过欺凌,因害怕而未求助,从此开始逃避上学;或是父母过于宠溺或经历过同伴排斥,而被边缘化;或是因为社会经济的不稳定和劳动市场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不规律的就业机会,年轻人在毕业后寻找工作时遇到困难,自信心受挫等。为了让自己免受伤害,他们拒绝离开家庭,拒绝融入社会,靠虚拟的电视剧或者网络打发时间,最后沦为“隐蔽青年”。

时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独生子女期望值越来越高,使“隐蔽青年”的数量日益增多,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有学者指出,严厉的家庭教育和成功的压力都可能成为“隐蔽青年”的诱因。这些青年大多与父母同住,父母往往在衣食住行方面包办代替,甚至会将食物端到孩子的房门口。

请试着踏出第一步

“隐蔽”只是一种行为表现。或许对某些人来说,它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讲,却是对自身问题的一种“掩饰”。一方面,很多隐蔽者由于长时间与外界隔离,生活社交功能受到损害,从而引发一系列情绪、认知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隐蔽青年”本身可能是精神障碍的结果。

研究表明,与世隔绝的时间越长,“隐蔽青年”们就越难走出家门。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评估,使他们能够获取不同的帮助。

但是,“隐蔽青年”退缩在家的特征,使得他们很少会主动寻求帮助。很多隐蔽者的第一次求助是由其父母完成的。然而部分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只是懒,并不认为孩子的表现是异常行为,因而在经济上会继续支持他们。

因此针对“隐蔽青年”父母的教育计划就显得格外重要。应鼓励父母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孩子的关心,尝试去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

专家认为,为“隐蔽青年”提供积极的社会互动和交流、训练沟通技巧将有助于恢复他们与外界的联系:让社工介入,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让青年们加入团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训练;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进行关于就业的指导,重新树立生活和工作的信心,鼓励他们重新投入到社会;若“隐蔽青年”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应提供必需的临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你无法真正挽回逝去的时光,但请试着踏出第一步。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外界社工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外界诱惑大 让你转钱必有诈
青春社工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策略分析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设计的外界包容性分析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