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三件”到手术机器人

2018-12-19 07:07
中国卫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达芬奇胃镜内镜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是20世纪村医的“老三件”,这三样最基本的医疗检验设备由于生产成本低、操作简便等原因,迅速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基层医疗的标配设施。它们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岁月,见证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砥砺前行之路。

“老三件”的岁月是艰难的。改革开放前,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低下,基层医疗依赖“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三级网络”这“三大法宝”维持运转,由于医用耗材相对匮乏,医院普遍配置可反复使用的玻璃注射器和全金属注射器针头,国内大部分医务工作者未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医疗教育培训,医生诊断基本上靠经验判断,治疗手段也单一得用八个字就可以概括——“望闻问切、吃药打针”。“老三件”的背后,隐藏的是经济落后和医学技术匮乏的无奈。

弹指40年,沧海桑田间。凭借着我国医务工作者不甘落后的韧劲和日以继夜的拼搏,曾经的无奈一步步转变为国人的骄傲。

40年后,我国的显微外科和手外科领域医疗技术独步全球:1978年我国断指再植手术成功,1983年指尖离断再植手术成功,1986年完成世界首例十指断指再植手术,1987年离体54小时断肢再植手术成功……截至2000年前,世界十指离断再植成功的17例手术中,14例由我国完成。

40年后,我国的心脏搭桥手术死亡率接近美国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移植生存率为5年88%、10年78.8%,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40年后,我国肺癌中转开胸率仅为7.7%,远低于美国的17.5%;围术期病死率仅为0.6%,远低于美国的1.5%。传统开胸式中国胸外科的诊疗模式转变为现代微创手段,且微创手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0年后,我国创造了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的世界奇迹,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并在甲流大规模暴发前上市使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

2017年5月,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发布《1990~2015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我国医疗质量指数由49.5提升至74.2(全球平均53.7,美国为81.3),排名从110位提高到第60位,进步幅度位居全球第3位。

2013年~2018年,我国累计投入60亿元,支持314家医院1200多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麻醉、儿科等薄弱专业得到快速发展。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和脑梗死等16个重点病种和颅脑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等13个重点手术诊疗质量指标稳中向好。

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微创、无创技术已覆盖绝大多数专业,内镜、介入等部分技术已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且胸腔镜、腹腔镜、消化内镜、支气管镜、血管介入等已在县级医院普及;虚拟现实技术和3D打印技术已在骨科、心外科、胸外科等领域广泛应用,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病理诊断、影像诊断等方面崭露头角,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远程会诊系统已广泛建立,让人民群众可就近接受大医院专家会诊;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等精准治疗技术已经在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中广泛应用;血液透析、人工肝、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器官功能替代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人体器官或人造器官移植也取得重大进步。

从无影灯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从进口X线机到国产“时空一体”超清TOF PET/MR,从打针吃药到靶向药物个体化治疗,改革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医学科技,正大步向前,走向世界领先。

Ta说

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

仅2009年~2011年,中央就向农村投资430亿元,支持2200多家县级医院(含中医院)、6200多家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个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并且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使这些贫困地区有了标准卫生室,乡镇卫生院配备了流动卫生服务车,村医看病不再单纯依靠“老三件”——体温计、血压表和听诊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

目前,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呈现出4个趋势,即微创、无创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广泛应用,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日臻成熟,以器官移植为代表的器官功能替代治疗取得显著成效。

湖北省麻城市七里桥村乡村医生胡友金:

以前为群众看病,只能用血压器、听诊器、体温计这个“老三件”、老把式,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体检一体机后,群众更信任乡村医生了,通过一体机实时生成的数据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给群众做健康指导,群众有了小病小痛不挤着去大医院,都跑到我这儿来了,一天接诊几十个呢。

小资料:中国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全球最成功及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代表着当今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1999年1月,由Intuitive Surgical公司首次制造并获得欧洲CE市场认证,2000年7月通过美国FDA市场认证。在美国,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经非常普及,在包括社区医院在内的全国5000多家医院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已达到2200多台。

第一台:

2007年,全国第一台“达芬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泌尿外科的手术室“安家落户”。

10月13日,山东省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在潍坊颁奖。威高集团的“妙手S”微创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获得了金奖。

60000例:

我国大陆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主要被应用在泌尿外科、普外科、妇外科、胸外科、头颈外科及心脏手术中,2011年共完成手术808例,2012年共完成1546例,2013年共完成2984例,年手术量连续两年同比增长91%。截至2017年9月30日,全国历年总计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超过6万例。

80年代医院外科手术室。

67台:

截至2017年11月,我国内地共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67台,单机手术利用率全球第一,并且增速迅猛。2017年最高每周超过600台机器人手术,相当于2010年全年手术量。

2000万元:

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14年为32亿美元,目前北美市场为其最大市场。一台达芬奇外科手术设备美国本土的销售价格在60万美元到250万美元之间,但由于达芬奇机器人的技术和市场被国外制造厂商垄断,买到国内的价格在2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相关链接

小胃镜看大变迁

胃镜是常见的消化科检查设备。早在1868年,德国的A.Kussmaul受艺人吞剑表演的启发,研制出金属管状式胃镜;1932年,德国人Wolf和Schindler合作研制出第一个半屈曲式胃镜。

直至1950年10月22日,在国立兰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门诊部,时任该院院长杨英福教授用其自美国带回的Wolf·Schindler半屈式胃镜对一位患有胃病的护士进行了检查,才算正式开启了我国胃镜检查项目。当时虽然外国已经在胃镜过程中采取麻醉措施来减少病人的痛苦,但在中国做胃镜检查时,仍然是没有麻醉或者只有咽部麻醉,病人在胃镜插入过程中是十分难受的。图为我国第一条wolfschindler半曲式金属胃镜。

1957年,美国发明了纤维胃镜,后经日本的奥林巴斯和富士等具有雄厚实力的公司改进生产,日本的胃镜技术走在了国际的前沿。1966年,我国仅不超过10家医院拥有纤维胃镜,而且军队医院占了多数。1970年,上海医用光学仪器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电珠照明XW-1型光学纤维胃镜,此后陆续研制投产XW-1、XW-2光纤胃镜和纤维光导膀胱镜,均填补当时国内的空白。图为当时我国国产纤维胃镜的生产车间。

1983年,美国Weloh Allyn公司首先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胃镜。1984年我国开始引进电子胃镜,并开始由单纯内镜检查向内镜治疗发展。图为上世纪80年代纤维胃镜装上电视接头后的教学场景。

如今,消化内镜技术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对胃肠疾病和胆胰疾病的一个重要的诊疗手段。当前,我国的消化内镜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介绍,2015年我国有6000多家医疗机构开展内镜,有近3万名消化内镜医生可以做内镜,同时有将近2万名护士负责内镜的护理工作,1年能完成近3000万例次的消化内镜检查,诊疗例数位居世界第一;在治疗方面,比如消化内镜里具有操作难度的胰胆管造影术和超声内镜,目前我国的成功率达到95%,达到了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同的成功率,且消化内镜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在研发方面,过去我国医疗器械基本靠进口,近几年来,我国消化内镜器械的自主研发力度逐渐加大,尤其以磁控胶囊为代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图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目前已可实现无痛苦胃镜检查,只需患者随水吞下一粒胶囊内窥镜,经过15分钟左右便可完成胃部检查。

(图片来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官网)

猜你喜欢
达芬奇胃镜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达芬奇SP手术系统
达芬奇想飞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
信息速递:达芬奇进入我国肝胆外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