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8-12-19 20:14薛福亮刘赛男赵梓清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数码世界 2018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薛福亮 刘赛男 赵梓清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2018年1月29 日罗正宇自缢事件引发了社会的思考,杀死他的是那所谓的众多网贷公司还是那个病态的就业观?罗正宇作为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经过6年本硕连读,成功进入一家央企,月薪6000元,对于农家子弟来说,本来应该是苦尽甘来。后来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得知同学已经月薪上万,顿时对于现在的职业不满足,半年后选择辞职。转行学习程序员,但处处碰壁,生活难以维持。一年流浪,靠网袋生活,对于生活,心理落差太大,选择在一家旅店结束自己生命。这样的所谓的找不到工作而选择自杀的事件最近几年也算是熟视无睹了,相似的还有北师大王豪事件,中山大学硕士蔡洁挺事件等。这类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证实了当前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体现现在大学生对于如何就业存在着错误的理解,与社会就业现状脱节,对于就业抱着太美好的幻想,后期导致无法承受太大的心理落差。

1.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现象的原因

1.1 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接受教育的高度认可

中国现有人口超过14亿,在这样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同时迫使着我国普通高校不断的进行扩招,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万,2017年达到795万,2018年达到820万,2019年预测将会再创新高。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就出现了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社会需求出现矛盾,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社会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匹配。

1.2 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地域性差距

东南部发达城市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但这些人才“输入省”社会竞争激烈,隐形中提高了就业者的心理期望值,现实中存在着即使很多大学生未能进行其有效的就业,也没办法说服自己接受心理落差转身去西部或三线城市发展。相关统计信息表明,一些三线城市和西部地区存在岗位招不到人的现象。

1.3 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出现问题

大学生作为时代先锋,接受着最先进知识教育。传统儒家思想所编制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中国教育报》曾公布过“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公司规模上,绝大多数大学生倾向于央企,国企,外企。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被标着风险大,不稳定的标签而不受青睐。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向东南部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一边倒”,而小城市,农村基层无人问津。在岗位选择上,基本不考虑一线岗位,服务性质和销售性质的岗位只有5%的大学生愿意考虑。这种择业观的形成,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也是受到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周边人的影响。

1.4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能力差

一些高校顺应社会发展要求,旨在打造综合性人才,在时间短,课程多的环境下,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满足于所学课程知识,一方面,缺乏广博的知识累积。另一方面,过分依赖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与社会发生脱节。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高中,甚至初中毕业生,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他们意识到自身的条件缺乏社会竞争力,选择在深入实践中再学习,几年下来,他们累积到更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脉资源圈,在同龄人竞争中有较强的竞争力。

1.5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造成大学生就业障碍

其中最主要的并且是无法改变的当数工作经验条件,许多企业明码规定应聘者必须拥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验。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当头一棒,往往因缺少经验而错失心仪工作单位。也同时减少了就业机会,增加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其次,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经常出现不招非“985”,“211”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信息。在除了以上一些明码标注的条件外,还存在大量不言而喻的隐形招聘条件,比如:户籍所在地,性别,年龄等。

1.6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高校在办学方法和观念上比较保守,缺乏市场意识。其中表现在专业设置上,一种是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另一种体现在一些高校过分向市场需求靠拢,追求教育相关指标,在专业设置上失去传统特色,成为了一所“千校一面”的综合性大学。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校内就业指导机构为真正发挥其作用,就业相关工作启动较晚,往往毕业前才开始着手准备,将学生所签订的就业协议形式化。

2.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提出的可行性对策

2.1 大学生自身做出调整和努力

其一,转变其就业观念,从实际出发,抛开“白领”,“蓝领”情节,树立大众化就业观。目前来说,些许三线城市和乡村存在空闲岗位,小规模企业、私营企业有着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就职业自身来说,就在于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身价值,不存在三六九等之说,职业没有等级,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平等观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就业主动权。记得有一句经典的招聘语“我们从不缺人,我们缺的是人才”,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人材”,需要进一步打磨。社会竞争激烈,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不变规律,对于企业来说也同样是。市场经济的快节奏使得企业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将“人材”打造成一个个“人才”。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过硬的本领去打包自己,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

2.2 高校进行一系列相关改革

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体之一,有着其独特的重要性和责任。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办学方向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使之毕业生所学知识能与社会企业需求想匹配。发挥本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作用,加强与社会企业沟通与联系,将就业观念贯彻到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不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学习态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注重“知行合一”,用实践创造真知。其次,各大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团队,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教学改革,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注重校企合作,甚至创造性的将部分课程搬到企业实践中并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可能也将会成为中国高校教学的一个方向。

2.3 政府部门发挥在社会就业市场中的职责

首先,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制,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进一步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传统意思上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

其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必要时,加以行政、经济手段实现人才合理配置,使得西部地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建设,投身于基层建设。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将待业的毕业生纳入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让他们有着更多的时间去选择职业,去发展完善自己,这也是对于人才,对于知识的尊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毕业生人才大学生
人才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