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永涛
“脱贫攻坚开始后,奔波在村子里头。也想陪爸妈走一走,也想牵妻儿的手;舍小家来顾大家,是我坚守的理由。我们并肩在脱贫路上走喔走喔,发展生产摆脱贫困一起来加油;从此看病上学无忧,搬迁贷款助你增收;直到把贫困甩在身后 ,让生活从此无忧……”这是我结合扶贫工作自编的一首《扶贫路上》的歌词。
2016年,我很荣幸成为陕西省陇县新集川镇保家河村扶贫第一书记。保家河村坐落在陕西省西陲陇县的西北边境山区,山岭起伏,沟壑纵横。2月底我正式进村,走上了自己的扶贫路。
驻村扶贫,住下来更要扶起来。说实话,刚开始,我确实一筹莫展,怎样才能把贫困户真正扶起来?要脱贫就得解决问题,就得增加收入,贫困户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增加收入。我也明白这个道理,那到底怎样发展产业?发展什么产业呢?
说起来,保家河也算是全县的烤烟大村,但烤烟产业作物技能、气候条件、投资、规模和劳动力缺一不可,而且靠天吃饭,一遇雹灾便损失严重。由于条件限制,很多贫困户无力发展,我急需帮助他们发展适宜自己,并能长期增收的致富产业。正在我发愁之际,县上解了难题,推出了以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为主的“菜单式”脱贫模式。依托奶山羊、核桃、烤烟、中蜂、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为贫困户订制了种植、养殖、就业、生态四大类21个产业清单。针对有的贫困群众想养牛但是缺资金,有的养羊但是没规模没效益,有的想种植但没技术,有的想打工而没门路等问题,精准对接贫困户诉求,群众想吃哪盘“菜”,适合吃哪盘“菜”,就给贫困户上哪盘“菜”。
我拿着产业清单,一家一家去做工作,让村里的贫困户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产业,再结合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当前的发展形势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并及时把扶持资金发放到位,尽量引导更多的贫困户尽快找到致富门路,最好是能多条腿走路,多开一门致富路。
54岁的保小平是五组的贫困户,全家七口人,一个80岁的老母亲,眼瞎体弱,长期吃药。儿子几年前出了交通事故,赔了对方一大笔钱,最后和媳妇一起外出打工,留给他两个年幼的孙女。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里缺钱,外欠账,入不敷出,贫穷不堪。在村里,保小平的同龄人靠种烤烟、务工等方式养家,而他家就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
动员指导保小平发展土鸡养殖
募捐衣服送给贫困户范锁林
我到保小平家里时,他正在喂鸡。说起“菜单式”产业发展,我提出建议养鸡。主要因其本身就养着20只土鸡,有一定的经验,可以扩大规模、大胆发展。保小平也很肯定我的提议,但就是缺少资金。我告诉他,只要他发展到位,县上无偿补助5000元扶持资金,而且可以帮他销售。听到有这么优厚的政策,他当时就决定,大力发展土鸡养殖。
5月起,保小平的大规模土鸡养殖开始了,他一口气购买了500只鸡苗,圈起了鸡圈,购置了喂食喂水设备。还买了很多土鸡养殖书籍,边学习、边实践。特别是利用居住地山坡草厚虫多的自然环境,全部自然生态养殖土鸡。到年底,500只土鸡个个膘肥体壮,鸡蛋个大皮厚营养丰富,因为绿色生态味道鲜美,十几天就卖空了,一下赚了2万多元,保小平高兴得都合不拢嘴。
还有崔保生,一个62岁的老人,和妻子相依为命,妻子还是风湿性关节炎,全家几乎无劳力,家庭贫困不堪。发展什么好呢?种地吧,体弱没能力;打工吧,年龄太大。想来想去不知道让他发展啥,这时候看到他院子里有一只羊,就想养羊不错,而且村里饲草丰富,大都是放养,不费多大力气,于是我就和他商量起来。听我介绍国家有相关补助,养羊还是他的拿手活,还说什么呢?他放手干了起来,筹措了4000元资金,一口气购买了11只奶山羊,还改造了羊舍,开始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
和村干部一起考察寻找水源
2016年年底,老崔的羊群下了6只羊羔,县上也发了补贴,他自己不仅还了借款还有不少盈余,终于过了一个快乐祥和的丰收年。
和保小平、崔保生一样,“菜单式”产业激起了全村发展产业的热潮。到现在,全村所有贫困户除过4户五保户确实无力发展产业外,其他的都有了适合自己的“菜单”产业,养牛、养羊、养鸡、养猪、养蜂,种核桃、种烤烟……全村一片热闹景象,到年底算账的时候,再也不是白纸一片了,大家都有了较之前丰厚的收入。贫困户保宝存一见我就高兴地说,“李书记,咱们村个个都有了产业,这下不怕脱不了贫了!”
这只是我扶贫路上的点滴故事。回头想想,驻村的每一个瞬间、每一幅画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闲暇之余,我以自己的方式,粗浅的创作一首歌曲《扶贫路上》。不想朋友还将其发到网上,一下子我成了“网红书记”。2018年春节,我还应邀参加了宝鸡市的春晚表演。那天晚上,在炫目的灯光下,我唱着唱着,不由得热泪盈眶,脑海里浮现出了很多画面……面对群众不配合、不理解的那种丧气,面对父母、孩子照顾不上的那种思念,面对贫困群众纷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那种满足……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恩,感恩人生,感恩扶贫书记这段让我成长与荣耀的奋斗历程。我为自己是一名光荣的扶贫第一书记而永远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