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国际化”
——专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2018-12-19 07:48耿羽张义学王薇
西部大开发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长农业

文 / 本刊记者 耿羽 张义学 王薇

吴普特校长

十月金秋,我们在荣获国家首批“双一流”大学、并且以其规模和实力,支撑着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采访了校长吴普特。他兴致勃勃地谈到了正在进行的规模在全国尚属首次的西北乡村调查,谈到了西农建校至今涌现出的学界泰斗,以及他们为中国和世界农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谈到了西农主动走出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何开展合作。他说,在今天的新时代,西农正是按照“顶天立地国际化”的思路,一直朝前走。

高校如何服务国家大方略

《西部大开发》:吴校长,您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近发布了《西北乡村类型与特征调查报告》,很有影响力!一下子把公众的目光都吸引到西农来了,我们觉得这次大规模的西北乡村调查是西农的“创举”。请您谈一谈,为什么会开展这样大规模的乡村调查?

吴校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个有历史、有特色、有故事的大学。1934年建校之初,先贤们把学校选址在这个连县城都算不上的地方,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里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有很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传承意义;第二,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存在三级阶梯,可以种草,可以发展畜牧业,并且有灌溉条件;第三,背靠大秦岭,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个分界线跨过去以后,就可以研究南方的问题。以上三个理由,现在看来依然没有人能反驳,让人无法不对先贤们肃然起敬。

先贤们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经国本”就是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是为了解民生困难,但是通过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尚科学”,即用提高农业科学水平的办法。直到现在看来,这个理念不但不落后,而且非常前沿。

办学之初,先贤们就提出这么两个概念:“未建系所,先建场站;未开课程,先做科研”,即在没有农学系、水利系以及农机系的时候,就先有了实训基地。西农从创办之初,就注重科研、注重实践。从这个视角来说,开展这次大规模的乡村调查,既是引导西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乡村巨变,也是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同时也是服务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

《西部大开发》:请您详细谈谈西农这些年如何服务国家大战略。

吴校长:上世纪30年代,先贤们就提出未来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潜力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今天的现实,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全球三分之二的粮食产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去我国是南粮北运,从上世纪90年开始,我们实现了北粮南运。

西农到底为国家战略做了哪些贡献呢?

我们学校有一个赵洪璋教授,今年是他的100岁诞辰。毛主席比他大25岁,曾经9次接见他,并称呼他为“赵老”。一个比你大25岁的人称呼你为“赵老”,那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他的贡献太大了。毛泽东对他说:“赵老师,你的一个品种拯救了半个新中国。”那个时候人都吃不饱肚子,几十斤、不到一百斤的亩产,被赵老搞到300斤。

另外不得不提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问题。去年我的导师朱显谟去世了,102岁。弥留之际,仍不忘黄河的问题。我去看望他,他拉住我的手说,“我不能死,黄河水还没有清……”让人感慨不已。1956年毛主席曾嘱咐“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而黄河的问题就是泥沙的问题,黄土高原是干旱缺水和水土流失并存。当时黄河每年的输沙量大概有16亿吨,使得下游河床越来越高,给下游带来极大的水患。朱老的想法是将输沙量减到8亿吨以实现冲淤平衡,他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整治28字方略“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前十个字是核心——“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最后经多年研究,成为国家政策。

再一个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当时朱镕基总理提出“退耕还林”,1999年朱总理到我们这儿来了以后,大家在大厅一块儿讨论的时候,就说总理你这个话说的不全啊,应该给后面加上还草,于是,最后的政策就成为“退耕还林(草)”,“乔灌草”才能成为一个系统,就这样把黄土高原的问题解决了。如今,陕西的绿色向北推进了400公里,黄河的泥沙量在3亿吨以下,甚至两亿吨以下,这都是西农了不起的成绩。

李振声,邱怀,李仪祉,沙玉清……类似这样的农业科学家有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农培养了第一个苹果的国产品种——秦冠,获得了国家唯一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所以说,在新中国成立前、成立后,西农都有过辉煌的业绩。

吴普特校长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上五庄镇包勒村与调查学生、当地乡镇干部等合影

西北乡村调查报告的价值

《西部大开发》:这次西北乡村调查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请您谈谈这份西北乡村社会调查的时代价值?

吴校长: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农村政策的延续,“乡村振兴”是升级版的“新农村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它的20字方略。西农如何服务这项国家政策呢?我们不愿务虚,查了非常多的资料,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仍不清楚乡村的基本情况。

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

这件事我们做起来条件更方便,更符合我们的办学理念。融入中国大地办大学,服务于国家战略,同时也是科教兴国,也是创新驱动,也是生态文明,这是我们这一次要搞这个乡村调研的初衷,我们真真正正要了解乡村是一个怎样的情况,才能去谈乡村振兴。

我们定了范围,本来是西北五省区,后来又把内蒙古和西藏加了进去,内蒙古除了东边的四个盟以外,剩下的盟属于西部;而西藏则有它特殊的意义。七个省(自治区)全覆盖,县、乡全覆盖,村是重点,3万多个村,2000多人,一个多月——时间紧,规模大,覆盖范围广,只有发动我们师生齐心协力,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这次调查。

大家都在谈“乡村振兴”,但其实并不了解什么叫“乡”,什么叫“村”。做好这件事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在西北省区“精准落地”。我们注意到20字方略里的“治理有效”,“治理”是行政概念,也因此确认这次调查的对象是行政村——一个行政村就是一个最小的调查单元,而不能是自然村。

“你如果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你就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这一次乡村调查,也是为了培养人才,为我们未来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需要“西农力量”

《西部大开发》:此次调查报告的发布,为乡村类型的划分乃至中国乡村振兴分类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西农力量”的体现。现阶段,发展中国农业,还需要什么样的“西农力量”?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西农力量”?

吴校长:在科技兴农的路上,我们不断摸索,努力为中国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前几年,我们搞了一个“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之所以搞这个,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虽然有网络,但是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这样一种状态,“有钱养兵,没钱打仗”。第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什么?农民自己说了算,不能单靠行政手段推广农业新技术,到底用怎样一种农业推广模式能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去呢?

科技兴农

我们把农科院、林科院合并进来,这里有一部分人能教书,一部分人能做科研,还有很多人是能做推广的。这就把农业人才的培养,新技术的研究,以及新技术的推广有机地衔接起来——创造出“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的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我们首先为陕西服务,我们在产业主导下去建立试验示范站,然后做给农民看,学会了让农民自己去运用。所以你看陕西白水的苹果站,洛川的苹果站,安康的水产站,商洛的核桃板栗站,眉县的猕猴桃站,三原的小麦站,杨凌的甜瓜站、蔬菜站……都办得挺好的。办得好以后,别的省就来学了,我们把这个推广到西北,得到了中央的重视,最后就在全国推广开来。

《西部大开发》: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如何更好地发挥“西农力量”?

吴校长:现在我们两边开花,一个是服务于乡村振兴,另一个则是服务“一带一路”。

我们在哈萨克斯坦有三个站。我前段时间刚去过哈萨克斯坦,下午两点钟刚到,就和他们的农业部副部长谈合作。17日上午去和我们的合作伙伴赛富林大学谈,以及他们的科技农业教育中心交流,第二天又和教育部的副部长到阿拉木图国立农业大学去洽谈合作。

我们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可以在中亚五国建立“国际粮仓”。那里地广人稀,粮食单产只有70到80公斤,我们国家平均单产344公斤。运用我们现有的技术,可以帮他们把粮食产量翻两番。他们现在的粮食总产值是0.5亿吨,翻两番是两亿吨,多出的1.5亿吨,可以出口到我国,也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出口到缺粮的其他国家,可以为消除全球的饥饿贫困做贡献。

我跟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副部长说,你们的粮食产业潜力是非常大的,可以帮助解决全世界的饥饿贫困问题。我们下一步的想法是督促他们启动一个“哈萨克斯坦农业综合生产力提升计划”,在不同的地方将试验站网络布置起来,让我们筛选品种,制定技术规程,技术标准,成功后可以在哈全国推广,进而在中亚其他四个国家进行推广,更进一步可以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

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西部大开发》:西农是国家确定的“双一流”高校,又有着鲜明的学科特征,因此承担着更加具体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农应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吴校长:首先得培养人才。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围绕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是怎样做呢?七个字,三件事——“顶天立地国际化”。

什么叫“顶天”?即必须在我们的领域冲到世界前沿去。我们学校建立了5个学科群,分别是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学科群,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学科群,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学科群,动物生物技术学科群,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学科群。在这5个领域里面,我们要冲到前面去。旱区作物与逆境生物学是我们的基础,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保证我们的资源高效利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证我们生态文明,有了植物、动物、环境,有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人类还得健康,即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

“立地”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为乡村振兴迈出西农人的第一步,也就是通过这次大规模调查,把西北乡村搞清楚,并且把人才培养贯穿其中。

最后就是“国际化”。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世界的认可,我们目前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科技教育创新联盟”,实际上就是国际化。大家认可我们,我们一举手倡议,就有16个国家76个单位愿意跟我们合作,这就证明我们这个方向是对的。

农业人才培养与新技术有机衔接

今年我们成立了一个草学院,山水林田我们都有了,成立草学院就可以“山水林田湖草”一块做,我们想把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好的一些经验移植到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国家。

“顶天”的过程是培养人才的过程,“立地”的过程中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国际化”的过程中更是培养人才的过程,这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思路。

但现在我们的困难也很多,概括起来就是三大困难。第一就是缺人,人才留不住,根本原因是学校区位问题。第二就是缺钱,没钱办不成事,同样的竞争平台,别人比我们经费充足。第三,我们下一步的学科布局要怎样调整。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难处,但我们在不断地克服困难,围绕着建设目标,按照“顶天立地国际化”的思路在不断地往前走。

我们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人才培养贯穿在整个过程之中,形成我们自己的体系,具体来说就是“顶天立地国际化”——“5个学科群”+乡村振兴+“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创新联盟)。

猜你喜欢
校长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西农业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