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我国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来说,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在进行治理方案的设计时,不仅要结合当地的生态实际,还要与居民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并引导当地人们积极参与到治理的过程中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24.038
近年来,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低山丘陵区人们往往在陡坡和山坡上种植粮食,长年累月,不仅使得土层变弱,还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质量,生态保护功能急剧下降,在很大程度上除了破坏环境,加剧水土流失,还减少了当地人们的农业收入,为了减轻这一负面影响,治理低山丘陵区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1 治理措施
对于经营性果林来说,主要的治理工程是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而主要措施包括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在坡顶布设截水沟,截水沟采用梯形混凝土结构;再根据地形每隔30~50m布设横向排水沟,根据当地的雨量情况,设置排水沟的大小,采用梯形混凝土结构;在各区中每隔150~200m布设纵向排水沟,连接到附近的溪流或者山脚的其他排水系统,排水沟根据地形情况设置成阶梯状,在平台作为生产道路;在坡面上根据地形每1.5~3hm2设置一个约1m3蓄水池,与排水沟相连接;在排水沟的出口设置一个约3~6m3的沉沙池。
对于有水土流失现象的坡耕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坡改工程,依靠改变种植方式,选取适合當地土地质量生存的植物进行套种。拦沙坝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保护下游地区,减少泥沙的堆积或者是冲刷,这种坝主要选在山沟和河道里面,高度约在1~3m,材料以灌砌块石。对于乡村公路,大多采用边沟的形式,以涵管进行连接,加强水土的有序流动,减少堆积和冲刷。
道路边沟工程主要针对没有防护的村道,边沟设计采用沟深0.3m,宽0.3m,C20混凝土矩形结构,路边沟碰到道路时采用埋设涵管的方式进行连接,涵管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埋设深度>0.7m,在排水沟出口设置3~6m3的沉沙池。封育治理和宣传措施项目是为了提供区内群众的水土保持观念和对发生水土流失的疏幼林、部分荒山坡,或遭到自然灾害(如火灾、病虫害)、人为破坏的林地和采伐迹地,面积较大、位置相对偏远的区域封育保护。对涉及的村民发放封育管护费,并在村庄附近路旁设置宣传标识。
2 措施效益分析
在整个治理过程中,坡面是最难的一个环节,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当地居民的不配合,使得政策难以落实,同时一些材料也难以及时的运输到位。将治理区域选择在道路边上,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同时还节省了材料运输的时间以及财力与物力,这种治理方式有利于村民积极参与到其中,有助于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落实。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可以有排水沟的形式,在沟里撒播种子能够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作用,既经济实惠又有足够的蓄水功能。
在坡耕地的经济林以改变耕种方式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减少了水土流失,有利于调动居民积极参与的积极性,这对于保护土质来说也是十分有效的一项举措。对于种植的作物,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加强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尽量获得多方的支持,让治理措施更好的落到实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满意程度。治理水土流失的另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修建梯田,但对于地形要求较高,同时,投资也较大。在经济作物的选择和管理上,可向当地的农林部门了解信息,通过多方合作把事情办好,让群众更加满意。在一些地形较好且投资较大的项目上,还可以推广坡改梯工程,把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也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对于道路的边沟防护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补充措施,它是在村民自建道路里面建设起来的,而且这种防护措施能有效改善道路两侧的绿化环境,有利于改善景观,对于提高乡村风貌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封育和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治理措施,一方面,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它也是时代和生态发展的产物,是必须实行的一项政策。
3 结语
高效科学耗资少的生态保护措施往往能够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所以生态保护,设计方案要与实际相结合,还要考虑到当地村民,只有满足了人们的诉求,才可能更积极的支持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政策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水土流失是当今最为严重的一种生态问题,它不仅破坏土地,还给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这需要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不断吸取先进经验,做好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济宇.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31):286.
[2]陈树华.辽西北低山丘陵区三道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设计与投资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2017(01):76-
77.
作者简介:李孝娟,本科学历,科员,研究方向: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