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现状研究

2018-12-18 18:18杨威,李勇,谷金英,曹鸿鹏,张磊
吉林农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吉林省研究

杨威,李勇,谷金英,曹鸿鹏,张磊

摘要: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是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障粮食高产稳产,保护性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效能,进而达到农作物高效稳产的目标。根据吉林省地区农作物以及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对改善吉林省土壤质量,实现农业四保——保土,保水,保肥,保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吉林省;保护性耕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S34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24.010

吉林省是全国粮食主要产区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导致对产量的需求不断提升,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的使用农药、化肥等,加大了土壤的污染,缺乏对土地的保护意识,轻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土壤肥力不足,土壤板结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制约着粮食作物高效、稳产、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和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环境污染。

1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土壤表面,减少水蚀和风蚀对土壤的破坏,改造土壤地表微地形,增加地面的粗糙度,增强土壤保水抗旱的能力;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的减少对土壤的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翻动量,保护土壤的团粒结构,为种子的发芽,成熟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1]。

2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

2.1免耕与少耕施肥播种技术

免耕播种技术:与传统播种技术不同,它在农作物收获以后,土地不进行翻耕,第二年,在不拖移地表残茬的前提下,在农作物残茬的土地上直接用免耕播种机开沟、播种、覆土、镇压,一次性完成播种作业。

少耕播种技术:特征是不使用铧式犁耕翻。播种前只进行适度的整地等地表土壤工作,減少土壤的耕作、翻耕次数,减少到只要保障种子能够出苗即可,再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

2.2 秸秆残茬覆盖技术

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包括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整秆还田覆盖以及留根茬覆盖。

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就是把秸秆粉碎后进行还田操作,使粉碎的秸秆均匀的覆盖田间。多适用于玉米产量高的地区。整秆还田覆盖:就是在作物收获后,对秸秆不进行额外的处理,让其直立在田间。翌年耕种时,直接机械作业时压到后进行播种作业。多适用于风沙大的地区。留根茬覆盖:就是在联合收割机收获农作物的时候,留一部分作物残茬,高度随农作物品类而不同,翌年耕种时直接用免耕播种机进行作业,多适用于风蚀严重且秸秆需要综合利用的地区。

2.3除草及病虫害防治

除草主要是采用机械或人工喷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来进行。病虫害采用农药拌种的方式进行播种防治,如再有病虫害的发生,再进行喷洒化学杀虫剂进行灭虫,达到杀灭虫害的目的。

2.4深松土壤和表土作业

由于自然环境因素以及人为作业等原因,土壤被压实或结块,而保护性耕作下的土地主要是靠蚯蚓等生物和作物根系松土,这就需要定期对深松土壤,打破犁底层,保护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结构层,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

3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

由于土地的盲目开发,缺乏保护,导致土壤板结、硬化,风蚀与水蚀现象极其严重,而采用保护性耕作,使用秸秆覆盖技术,可以有效减少直接裸露的土壤,减轻风蚀的危害;同时采用少耕、土壤深松等技术,可以保护土壤团粒结构,增强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壤水蚀,有效降低养分肥料的流失,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保护性耕作也包括秸秆的综合利用,完成秸秆还田,节约肥料的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田间直接完成秸秆的产出利用,提高了处理效率;同时消除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可以调节土壤中肥、水、气、热的关系,打破犁底层,保护土壤的团粒结构,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稳定形成,形成更利于作物生长的水、气系统,减少风蚀、水蚀,增强了土壤的保水保墒能力[2]。

4 结语

发展保护性耕作通过留茬和秸秆覆盖,可以起到蓄水保墒,防风固土的作用,减少了风蚀、水蚀;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深松可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土壤地力;免耕、少耕的机械化复式作业,简化作物生产流程,提高农作物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可见,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之一,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正.我国保护性跟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17,(07).

[2]郑铁志.吉林省保护性耕作发展走势[J].农机科技推广,2011,(01).

作者简介:杨威,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吉林省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