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少雨的气候,贫瘠乏力的土壤,洮南市向阳街道建业村几十年来“靠天吃饭”,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杂粮杂豆等维持生计,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没有积累。这样的自然条件,村里的经济还能“翻身”吗?这样的村子,该如何脱胎换骨、脱贫致富?3年时间,帮扶建业村的白城市供销合作社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巧抓突破 庭院种上新药苗
“全村人均耕地只有3.1亩,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盐碱层浅,如遇暴雨或雨水集中,易形成‘碱涝。现有贫困户59户93人,其中综合施策类贫困户21户34人,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类贫困户38户59人。”
面对这样一份扶贫资料,白城市供销社的领导班子不禁叹气。洮南市向阳街道建业村的扶贫,该怎么干?
他们决定,从调结构、引产业入手,找出一条收益高、可进行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
前期调研,供销社咨询专家,组织龙头企业、乡村班子及种植户代表10多人赴赤峰市牛家营子镇实地考察,最终选择试种中草药黄芪。品种选定了,推行上却受到了阻碍。在村里,没有一家种过中草药,对于黄芪这样投入大的作物,村民充满疑惑,不敢种植。为了打破传统种植习惯,第一书记李阳和包保干部走进村民家门,讲述种黄芪的好处和对比效益,让农户了解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逐渐转变思想。
听到包保干部的讲解,村民周立动了心。“供销社免费给籽,无偿为我们服务,这还有啥怕的。”他当机立断,种下了半公顷黄芪。为实现农民种植零风险,供销社组织社有企业麦地多公司,赊销籽肥、签订收购订单,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小步快走 收益多了好几倍
去年秋天,周立的半公顷黄芪地,每亩纯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我这些年种玉米,一亩地净收入也就几百块钱,这一算账,黄芪收入翻倍太多了。”今年,他种下了25亩黄芪。
数倍的收益差,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翻身的希望。试种的大获成功,也让李阳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这条路是可行且大有可为的,今年,扩大种植规模,势在必行。
2018年一开春,他们就建设了黄芪种苗基地,200亩大田起垄,种上了整齐的黄芪苗,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全村共发展了442亩的黄芪大田种植。但是,另一个问题摆在面前,黄芪只适合栽种在黄土上,村里一大半是碱土耕地,怎么办?
新一轮的调研论证后,蒲公英被引进到村里。它适合碱土种植,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好。与去年引进黄芪的思路类似,今年,首先进行了蒲公英的庭院试种植,发展了28户32亩的种植面积。
喜绘蓝图 大胆迈向产业村
查看著200亩种苗基地的黄芪苗,基地负责人司马志斌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根据长势,他断定这一片田地收入可达四五十万元,是种玉米收入的5倍多。与黄芪一同茁壮成长的,还有供销社牵头成立的润农道地关药种植合作社。去年秋天,合作社正式成立,对社员实行统购统销,形成“龙头企业+联合社+专业社+基地+社员(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链条,村中贫困户全部无条件入社,年底享有每户500元的保底分红。(本刊通讯员 王志伟 刘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