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小康

2018-12-18 18:18
吉林农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大安市水田盐碱地

大安市幅员面积4879平方公里,这里有广阔丰饶的黑土地,有景色宜人的大美湿地,更有贫瘠斑驳的盐碱地。

守住耕地红线,守护生态底线,守望和美家园,让盐碱地这个劣质土地资源,也能像黑土地、湿地那样生金流银,一直是大安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筑梦全面小康的最大考量。

国家力推“土地整治+”这一新理念,让人们看到了激活盐碱地、再造新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省国土资源厅、白城市国土资源局积极运作,倾力推进,将土地整治项目向大安优先倾斜摆放;大安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重大民生工程,纳入脱贫攻坚整体布局,不遗余力强保障督落实;大安市国土资源局精心规划设计,统筹组织实施,共同推动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生态恢复、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深度融合,交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土地整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这方百姓的生活命运如此紧密相系。

叉干镇民乐村党支部书记李长江说:“通过项目整理,每人分水田1公顷,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一次性脱贫,永不返贫。”“土地整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乡亲父老如此开怀。

土地整治+精准扶贫

田地,始终是农民的命脉。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农民的获得感,要从这田地里来。

今年中秋节刚过,民乐村千顷稻田里一片欢声笑语。可在2016年3月,刚刚推行土地整治、征求村民代表投票时,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2016年初,省国土资源厅把总投资1.41亿元的省级占补平衡重点项目放到这里,对1000多公顷盐碱地实施整治。村里人说,不是不想改变现状,是不敢相信十年九旱的盐碱地里能种出水田来。

大安市决策者坚信这条路完全可以走得通。从那时起,时任大安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的刘跃波,带领一班人坚持每周到现场督导进度,叉干镇组成工作组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第二次村民代表大会上,这件事获得通过。后来,民乐村将分配给村民后余下的479公顷水田,公开竞拍发包,村集体一次性收入1700万元。村里用这笔钱建起140栋育苗大棚,产生收益分配给贫困户。全村贫困户不仅实现一次性脱贫,而且走上了全面奔小康的快速路。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施工和土壤改良,土壤pH值从9.5降到适宜水稻种植的7.5左右。经過国土资源部专家团实地进行测产,每公顷水田产量达到1万公斤左右。这意味着,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是之前的两倍。喜看稻菽千重浪,幸福花开万里香。80多公里外,龙沼镇龙沼村、八方村、新风村的农民同样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投资9794万元的白城市级占补平衡重点项目,经过近两年的攻坚推进,龙沼项目区实现了“提前一年种稻、提前一年见效”的目标。

龙沼镇通过新增耕地公开竞标发包,3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净增1032万元,村里用这笔钱修村路、办农合、治脏乱,村级公益事业兴办起来。

瞄准一个个贫穷落后的村子,“土地整治+”行动奏响了助力精准扶贫的最强音!

土地整治+生态恢复

大安市十年九旱,土地沙化、碱化、退化现象严重。当地农民有句顺口溜:“碱地白花花,一年种一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既能让生态恢复,又能让农民持续增收,成为破解盐碱地之困的当务之急。龙沼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成为探索的前哨站,面对白花花的盐碱滩,通过公开招标,优选改良方案,采取压砂、水洗的物理疗法,匹配改良剂的化学疗法,施加有机肥、生物菌肥的生物疗法,让盐碱地吃上“营养套餐”,土壤改良喜获成功。

炎炎烈日下,置身碱地改良之后的稻田,水波粼粼,微风习习,完全没有了往昔闷热的炙烤和袭眼的沙尘。满目葱茏绿色,让人心旷神怡。龙沼镇近900公顷盐碱地就此变成了金饭碗,上千户农民的日子正在镀上金灿灿的生态底色。如今的龙沼、叉干两个项目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小气候,空气湿润了,水鸟回归了,盐碱滩变绿了,绿水青山孕育出好未来!大岗子镇是生态脆弱的贫困乡镇,低矮破旧的泥草房,房前屋后寸草不生,冬春风沙弥漫,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之中。

大安市国土资源局规划科科长张春才介绍说,2017年春天,土地增减挂钩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落户这里,给这个贫困的村落播下幸福的种子和律动的希望。正全方位改变着这里人居环境、生态面貌和生产生活方式。

土地整治+现代农业

“土地整治+”行动,正让农业转型、农民转富、农村转美的目标加速实现。

在龙沼项目区,大安市国土资源局大胆引进水稻直播技术,开创了大安市盐碱地水田种植方式变革的先河。经过测产,每公顷水田产量达到8000公斤左右。“土地整治+”行动,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了土地流转。龙沼、叉干、大岗子等项目受益乡镇,成功流转土地2.5万多亩,加速了土地规模化流转进程。

新菜田基金建设项目,是“土地整治+”行动的重要支撑。在月亮泡镇先进村大棚园区内,21栋现代化果蔬暖棚拔地而起,黑莓、草莓、车厘子等特色水果将在这里安家落户。依托新菜田基金建设项目,一个个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孕育而生。在联合乡红权村姜油房屯,返乡创业的历洪岩夫妻俩创办起了家庭农场,利用3栋大棚发展食用菌栽培,每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

“土地整治+”行动,正助力大安现代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本刊通讯员 姜伟明 林晓光)

猜你喜欢
大安市水田盐碱地
展品提供:李晓华 大安市档案馆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吉林省大安市老缪家屯城址调查简报
近世长三角南缘的水田经营与环境博弈
凤头猪肚豹尾说“白传”——读《白水田传》
吉林省大安市无公害花生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