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构式“我可能V了假X”流行动因研究

2018-12-18 19:10陈威霖黄美娟
北方文学 2018年29期

陈威霖 黄美娟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兴构式“我可能V了假X”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除了社会认知、网络宣传和大众的求新求异心理等社会因素外,其内部组成要素才是该构式得以盛行的根本原因。语言模因可用于阐释语言演变现象,模因复制使“我可能V了假X”具有长远性、能产性、随意性和效仿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构式义与词汇义的互动压制观也为该构式的流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模因复制;构式压制;认知机制;假X

一、“我可能V了假X”的起源

模因论是1976年道金斯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分析理论,它为语言构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新兴构式“我可能V了假X”于2017年迅速爆红网络,并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本文拟从模因论的研究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我可能V了假X”构式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从而了解其传播规律。

2017年初,一种新颖的遣词造句方式迅速风靡网络,并被人们广泛传播,成为新年首个“网红”词语。关于“我可能V了假X”流行的起源,社会上主要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源自一些玩反恐游戏网友的口头禅“我可能喝了假酒”。每当游戏结果不理想时,他们就会以“喝假酒”为借口来遮掩其竞技不佳的事实。二是源于俄罗斯的一则假酒饮品致死72人的新闻,因此,由“喝假酒”衍生出的新兴构式“我可能V了假X”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实则真正使该句式得以广泛传播的,是2017年初各大高校期末考试期间流传的一组表情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涵是由于学习效果不佳而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的情况。从此,“我可能V了假X”便迅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和青睐。

二、“我可能V了假X”的流行机制

一种构式的流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内部动因是构式得以传播的重要保证。关于新兴构式“我可能V了假X”的流行机制,除了社会现实、网络媒体和大众的求异心理外,模因复制论与互动压制说对该构式的产生及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模因理论

道金斯认为,模因是可以无限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以及社会行为,语言的演变过程便是模因复制的表现。人们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模仿语言的过程。流行语就是人们通过无限复制并得到传播的语言。“我可能V了假X”源于一则俄罗斯假酒新闻。于是,“我可能喝了假酒”便在网上传播开来。与此同时,该构式的流行正值各大高校期末考试期间,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超强,因此,网络上出现了诸如“我可能拿到了假试卷”、“我可能划了假重点”、“我可能复习了假书”的变体,以此来表达考试结果不理想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可能V了假X”是对某个特殊语境下原始话语的模仿。原始话语“我可能喝了假酒”中的“假”是常规用法,具有实在意义。而在该构式的变体中,其含义已然变成了说话者的一种自嘲、抱怨和不满情绪。人们关注的是整个构式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对“假”的本义已不再那么关注。此时,“假”对该构式的表达效果起到了模糊性的作用。由于“我可能V了假X”构式被无限模仿和广泛传播,因此表现出能产性强、模仿程度高的特点,逐渐成为现如今的“强势模因”。

(二)互动压制理论

De Swart认为压制是为了解决语义冲突而引发的隐含语境内的重新解读机制,“我可能V了假X”就是在逐渐固化的过程中运用互动压制理论而创造出来的新构式。在该构式中存在两种压制方式:构式压制主要体现在通常情况下不能被“假”修饰的名词在构式义的压制下重新获得了进入该句式的条件。此时,“假X”的语义会根据构式中其他成分的关系而获得新的指称义,凸显其主观评价义。词汇压制是指构式中的能愿动词“可能”对“假X”起到了模糊作用,进而使人们不再关注“假”的本义,反而转向该构式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可能”的词义在构式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使整个构式具有主观性。

本文探讨了新兴构式“我可能V了假X”的来源及发展,以及其流行机制。该构式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除了社会因素外,模因复制与互动压制理论才是其得以发展根本动因。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丰富和发展了网络语言,一些句式经过人们的重新分析和高频使用成為了超常构式。网络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为语言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月.网络流行语“我可能V了假X”研究[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1).

[2]邝翠莲,杨慧,李振松.“我可能V假的N”自媒体流行语的模因论分析[J].现代语文,2018 (4).

[3]周虹,李天贤.网络语“喝假酒”衍生流行构式的认知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