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大学建立的历史背景

2018-12-18 01:12刘一鸣
卷宗 2018年28期

摘 要:作为海外创立的第一所华文大学,位于新加坡的南洋大学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后半页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状况以及当地华人的心理和生活状况,更是当时新加坡国内政治与文化的折射。

关键词:南洋大学;华人大学;华文教育

1 南洋大学创立的原因

二战之前的马来联邦被英国殖民者所统治(不包括1942-1945年的日占时期),因而在国内大肆推行英文教育。然而生活在马来联邦的华人数量众多,在新加坡人数更是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据统计,1938年在马来联邦华校上学的学生,包括政府创办的和非政府创办的学校,人数达到了91,534,而马来联邦的全部学生也只有268,007人。尽管1920年之后私立的华文学校也受到了政府管理和资助,但是同英文学校比起来,华文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校区环境都远不如前者。因此,华校学生在中学毕业后一般都会选择前往中国的大学继续

深造。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殖民者重返新加坡,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成立,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打击,1950年起新加坡出台新的移民条例再加上西方国家有意孤立中国,新加坡政府开始禁止本国学生赴中国上大学。虽然中学毕业生还能够选择到马来亚大学去深造,但是马大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语的大学并且一般只从英文中学录取学生,而华族学生多从小学至中学都在华文学校上学。马大的局限性再加上语言的障碍,华族学生很难进入马大,于是华族学生从中学毕业后的去向便成为当地华人所面临的难题。同时绝大多数华文学校的老师都是从中国来的,对中国大陆的封锁切断了华文中学的师资来源。以上情况都表明马来联邦需要有一个华文大学,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推动了南洋大学的成立:

第一,中国抗战胜利,新加坡华人的民族自豪感空前壮大,这为南洋大学的创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并夯实了群众基础。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对家乡的眷念之情,在陈六使、李光前等当地富商的倡议下,在新加坡建立一所华文大学得到了当地华人的广泛支持与赞助,不仅仅是富商,当地各行各业的华人都为南大的建立添砖加瓦。

第二,新马华侨社会的成熟为南洋大学的创立提供了物质保障。新马已经建立了大批的同姓会馆和帮会馆等,这为统一的华人领导提供了组织方面的支持。华文报社、华文学校等媒介使得华族和其它民族比起来,显得更加独立,也使得华人社会内部联系更加紧密。

第三,陈六使个人对建立南洋大学起到了推动作用。他幼年时期曾在陈嘉庚于福建创办的集美学校读过书,其后同兄长一同出洋谋生。陈六使的事业做得十分成功,并受陈嘉庚的影响也十分关注教育和慈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后,陈嘉庚就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而陈六使继续在东南亚地区发扬陈嘉庚爱国爱乡、团结华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传统。1949年马来亚大学声明要开设中文系,于是陈六使先生便捐了一笔钱给马来亚大学。但是直到1951年,马大的中文系都还没有任何要成立的消息,而此时马来文课已经开了。由于这个事件,陈六使便不再寄希望于马来亚大学。同时由于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的做法使得海外华人担心中国大陆的传统文化会因为政治的原因而衰亡,于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留的心情也愈加急切。南洋大学的创立是新加坡华人的共同努力所造就的,同时也是由于新加坡同中国关系疏远而被迫而为之。

2 南洋大学建立面临的困境

一是英国殖民者与国内其它民族的一些党派的反对。二战之后,全球掀起非殖民化浪潮,英国选择从东南亚撤退,不过这个过程持续了12年,殖民势力在大马仍然占有优势。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华校是共产主义门户的看法在大马其它族群中更加根深蒂固,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担心共产主义分子利用南大进行颠覆性的活动,英国殖民者以及马来联邦各政府都反对建立南洋大学。马来亚独立党更是称建立华文大学便会制造出更多的“小北京”、“小南京”,也会使华族永远无法融入到马来亚。

二是1954年南大决定聘请林语堂任南大校长,但在还未正式开学前,林语堂同南大创办人发生了分歧:他提出要建立“一流大学”,但是创办人认为这个定位對于当时的南大而言不免显得好高骛远,还意味着非常大量的资金投入。关于校舍的重修和办学目的等双方均有意见不一致,林语堂要将学校建成“反共堡垒”(但是林语堂个人后来在《生活》杂志上发表文章否认这是他发表的言论),而创办人声称并不希望学校掺有过多的政治成分,从学校创办人后来在《星洲日报》发表数篇文章也不难看出他们对于林语堂的作为十分不满,认为他是要建立一所“林家大学”,而不是本着身处海外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精神。林语堂1955年离开南大,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无疑大大挫败了当地华人对于创办华文大学的信心。曾在南洋大学做过客座教授的Justus M. Van Der Kroef在196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到林语堂事件,他认为林语堂的辞职表明了北京能够对新加坡的华文教育施加间接的影响。虽然这一说法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来支持,但是不难看出西方国家对于刚成立的中国与新加坡华族之间联系的担忧。

1956年南大在克服许多艰难险阻之后正式开学了,暂开设文理工商四学院,南大筹备委员会指出南大除了有国际上大学的一般宗旨之外,还有两种特质:一是沟通中西文化,成为中西之间的桥梁;二是发展马来亚文化,吸收各民族之精华,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新加坡首席部长马绍尔在开学首日向南洋大学致以美好的祝福,希望南大的建立能够促进新加坡各民族的和谐。即使南大的宗旨表明它不是一个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阵地,而是致力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中西,贯通古今,为整个大马谋求更美好的未来。但是在1954年由于政府提出的征兵措施,导致了1954年至1956年新加坡发生的华族中学生暴动,这让殖民者相信共产主义煽动者已经让学生有了好斗的特性,并且认为北京在新加坡已经控制了大量的年轻华侨,甚至比在马来亚的还多。本国共产主义者想控制这些激进的学生,但是方法不够恰当,只是招致殖民者对华族学校展开了火力更猛的攻击。所以,必然殖民地政府仍然不支持成立南大,南大只好以有限公司的身份注册成立,这也表明了学校的学位不会被政府承认。南大后来为学位问题开始了漫长的斗争之路。

南洋大学是新加坡华族建立的,寄托了华族许多美好的愿望,然而它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从行政到课程,最终改变了教学媒介语,逐渐从一所华文大学改成了英文

大学。

南大1980年的关闭表面上是由于生源越来越少,实际上是在政府的主导下逐渐演变导致的结果。由于新加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发展,英文对于这个国家至关重要而其本身也有学习英文的传统。李光耀所在的政府关闭南大并不是出于对南大的恶意,而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调和国内多种族之间的矛盾,在当时国际、国内的客观环境之下,关闭南洋大学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古鸿廷.新加坡南洋大学的改革与关闭[J].南洋问题研究,2003(1):1-30.

[2]何敏波.浅析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的贡献——以南洋大学创办、独立大学申办为例[J].八桂侨刊,2010(2):37-41.

[3]李光耀.李光耀回忆录[M].译林出版社,2013.

[4]李业霖.南洋大学走过的历史道路[M].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2002.

[5]窦文金.南洋大学的兴衰──兼析“复办南大”活动之前景[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1):20-26.

[6] Wong T H. Comparing State Hegemonies: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Postwar Singapore and Hong Kong[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5, 26(2):199-218.

作者简介

刘一鸣(1994-),女,汉族,湖北襄阳人,硕士生在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外交学专业,研究方向: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