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论述,是对理趣的“精绘”

2018-12-18 09:05王怀厂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理趣杰作支点

王怀厂

与抽象叙说、直接达意的“理性论述”不同,“感性论述”通过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传达语意,讲究的是一种形象化、可感知的表述。这就好比我们称颂张衡,说“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这是理性论述;说“他的伟大,不仅在于用双手制作自己的思考,更在于把人类的目光引向苍穹”,则是感性论述。

感性论述,不满足于简单说理,更追求阐发“理趣”。“理趣”一词初见于唐代释典,本来用于佛学道义,后世从宋代开始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重要概念。关于“理趣”的内涵,钱钟书曾作精彩概括:“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以载道。”把“理趣”概念引入论述类文体写作,强调的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感性说理。

对理趣进行精绘,要点在于“精”字:像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开篇那样,用“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为“精准”的论述支点;像朱光潜论艺术超脱实用那样,用“不让屋后的一园菜压倒门前的海景,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再现“精绝”的理趣;像赫尔曼·黑塞那样,用细碎却闪光的断片展示“精致”的论述层次。

一、“精准”的论述支点

在论述性文章中对理趣加以“精绘”,前提是找准论述支点。这里的支点,是感性论述的着力点,也是感性论述所围绕的中心或关键。支点精准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感性论述将要针对的理趣,是否决定着事理的核心。若忽视了核心只关注枝节,则为不准。其二,感性论述将要针对的理趣,是否存在感性阐发的需求。若画蛇添足、无谓阐发,则为不精。“精准”的论述支点既能保证感性论述方向不发生倾斜,往往也是展开以后各环节论述的基础。

比如,我们以“断臂维纳斯雕像”为论述对象,以“雕像具有无穷的艺术之美”为论述的理趣,那么,该选取什么作为感性论述的支点呢?再进一步,在这个支点上存在着怎样的论述动因呢?想必,我们会把想象的目光集中在雕像失去的双臂上,并在心中虚拟着双臂本该具有的种种幻象。日本作家清冈卓行正是看清了这些,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中有他精彩的论述:“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以“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为支点,并让“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承载“无穷的艺术之美”,这一论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中学生写作,虽不要求像艺术家那般精准,但选取精准的论述支点应当作为自身努力的方向。一篇学生习作《善的善》有这样的感性论述:“蛹破茧成蝶,看似艰难,实际是将全身的体液挤向双翅的过程。当不知情者‘善良的剪刀为其划开通途时,已剥夺了一只蝶飞翔的自由。如果这样的善只是抹杀了春日阳光下飞舞的美丽,那么当本意为爱国善举的保钓游行以打砸抢烧的混乱而告终,义正辞严的口号变成不堪入耳的辱骂,善良的崇高定位又去了哪里?”文章是以“破茧成蝶”喻人的成长的,故而将“破茧”作为论述支点。文章的理趣是“不要过度关心,不要过度干预,不要施行不善之‘善”,故而谈人为干涉的弊害。这种感性表述,效果也很不错。

二、“精绝”的理趣再现

“精绝”,指精妙绝伦。苏轼《分类东坡诗·十六·代书答梁先》云:“一经通明传节侯,小楷精绝规摹欧。”苏轼认为,梁先学欧阳询楷书,到了精绝意境,这种精绝,是书法艺术上的惟妙惟肖,是梁先对欧体的形象再现,是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再造。感性论述之所以是对理趣的“精绘”,缘于感性论述本身的形象化特征。这种论述不是抽象的、浮泛的、道理化的说教,而是寓理于“象”,化抽象为具体,让事理从满含感情的笔端涌出。

读宗白华美学论著,常被妙趣横生的感性论述吸引。在评述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所具有的强烈的震撼人心之美时,宗先生说:“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这正是一种精绝的理趣再现:简单讲“画作之美震撼人心”,这种表述虽易于接受而略显浅白;此处用“谜”修饰“微笑”,用“妙目巧笑,深远如海”让人具体感知震撼力,瞬间再现了画作的精髓。

用感性论述再现理趣,中学生并不陌生,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精绝”。重视阅读经典名篇,扎实推进语言训练,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较为深厚的语言功底,才会在这个问题上收获实效。下面看《让判断闪耀智慧的光芒》这篇学生习作:

“细致的洞察力与缜密清晰的思维自然必不可少,敢于跳出思维定势冷冷俯瞰大局更是成了智慧的论断者与凡夫俗子之间的一条鸿沟。昔孔子闻韶音断周朝命运,便是在常人所闻“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之上多觅得一缕搏拊琴瑟之外的余音。“不图为乐至于斯”的欢愉后,亦能冷静如斯地剥出春秋礼崩乐坏的命运。”

为了强调“让判断闪耀智慧的光芒”之理,先引“孔子闻韶音断周朝命运”,将“理”上升为“理趣”,再通过对《尚书》进行深解,进一步展现理趣之妙,论述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同学。

三、“精致”的论述层次

论述性文章中标明层次,最不费力的手段是“首先”“其次”“最后”。这类传统的结构形式,弊端在于面孔生硬,缺乏层进。虽有直白之便,但无人文气息。感性论述则不这样,它在论述层次上追求“精致”。“精致”,即精巧细致。所谓精巧,就是講究设计性,看似随意为之,其实目摄全篇,文气前后勾连,内在逻辑俨然;所谓细致,就是展现作者情怀,用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有形的生活情景撑起文章骨架。

通过感性论述而使论述层次精致起来,这是文学大师们的喜好。赫尔曼·黑塞的作品,常被认为晦涩难懂,似乎它过于抽象,给人的感觉是纯粹说理。殊不知,在理性论述的同时,常有感性的火花闪现。认真研读这类作品,不仅被文本传递的理性智识折服,更为感性论述所形成的精致论述层次叫好。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一篇《获得教养的途径》,即是如此: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既可笑又不值得;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但是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我们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上面这些文字,提出阅读杰作时要有追求文明、文化的态度,结构上体现出由“分”到“总”的论述层次:首先用感性论述“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暗示现实诱惑,配合前面的理性论述来谈青年人的轻视读书现象;接着再用感性论述“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反讽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教养,配合前面的理性论述来谈杰作的巨大价值;最后用感性(“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理性(“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交织的手段,总结观点,指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只有怀着崇敬心、庄重感去阅读才有可能获得教养,否则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意义。

优秀作品中的感性和理性,常常是相辅相成的。理性所建构的论述层次,因感性论述的“精绘”而愈加清晰,更易触摸。两者相融,体现出论述层次的精巧和细致。

[作者通联: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理趣杰作支点
水压的杰作
姐姐的“杰作”
杰作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给自己一个支点
大自然的杰作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