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根
【主题导语】
郁孤台因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而流传千古;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广为人知;滕王阁因王勃生花妙笔的点染而家喻户晓……品读这三篇游记,我们走进诗文里吟咏过的亭台楼阁,领略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自然风景,更多的是与此相关的人文景观和那些文人墨客的伟大情怀。
【选文一】
青山遮不住
顾定海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江西赣州郁孤台而流传千古的诗句。30多年前,第一次捧读这首诗词,就为作者无尽的爱国忧思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所折服。算是爱屋及乌吧,赣州自此成了我向往的地方。
今年春上到赣州,第一件事自然是去观瞻心仪已久的郁孤台。郁孤台在赣州市的北端,地势较高,有几座小山丘。至今仍较为完好的赣州宋代古城墙,沿着起伏的山势,逶迤地向前伸延。赣州市的两条大河:章水和贡水,在这里汇集,成为赣江的起点。真是登高临水赏景的绝佳之地,所以古人在此筑台,寄景畅怀。郁孤台之名是因为这里树木葱郁、山势突兀。
郁孤台的始建年代已很难考证了,但至少可上溯到唐代。现在我们看到的郁孤台,三层阁楼高17米,垂檐歇山,四面有廊,廊内有厅,是1983年按清代同治年式样重建的。
辛弃疾担任过江西地方官。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了极大破坏。辛弃疾曾登过郁孤台,每每想起发生在此地的种种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作者从江水中,看到了抗金爱国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苦痛的泪水。他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再由“无数山”写到“青山”,坚信“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决不能阻挡日夜奔流的江水。作者借郁孤台抒英雄志,一腔忧愤,几多无奈跃然纸上。
郁孤台唐宋以来即为赣州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名气较大的有苏东坡、黄庭坚、文天祥、王阳明等。但自有了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800多年来,人们就把郁孤台与辛弃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今天登临郁孤台,依然能感受到一代爱国词人当年的激愤:郁孤台楼阁正前方置有一座辛弃疾铜雕塑,他身披战袍,手握利剑,美髯飘逸,目视远方,一派神情迥然的英雄气概。一楼正厅有一块红木大匾,上刻手书的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诗词全文;四周皆为历代画家根據这首词创作的绘画精品。郁孤台北向面对赣江处,还有一座辛弃疾的暗褐色石雕像。抬头望去,词人面朝西北,一脸忧愤,正是他当年填词时的模样。这座雕像近旁,绿草青青,枝叶婆娑,风过处,几多古意几多沧桑……
其实,论风景和地理位置,同处宋城墙旁赣江边上的八境台,要比郁孤台更胜一筹。然而人们来赣州一游,首选之地必是郁孤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是因为郁孤台有辛弃疾这首穿越年华的不朽词章!千年岁月随风而逝,楼台亭阁几多兴废,后人记住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缅怀的是为民呼唤的情怀。
(选自2018年5月24日《新民晚报》)
【解 读】
郁孤台为赣州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登临题咏甚多,其中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自有了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800多年来,人们就把郁孤台与辛弃疾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这篇游记开篇从辛弃疾流传千古的这首词写起,点明30多年前,第一次捧读这首词时,赣州就成了作者向往的地方。文章主体部分写作者游览郁孤台的见闻与感受,但自然景观笔墨不多,着墨更多的是与郁孤台相关的人文风景:辛弃疾写作此词的背景,此词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怀,郁孤台因这首词而产生的人文影响……如果你我有幸去赣州,不妨也去登一登郁孤台,感受辛弃疾奋发向上的精神,缅怀其为民呼唤的情怀。
【选文二】
岳阳楼新景区记
魏明伦
八百里洞庭湖水,三百字岳阳楼记。文章何其短也!生命如此长哉!一湖一楼一记,托举古城升值;一人一忧一乐,唤起天下共鸣。蒙童学子,无不诵其警句;志士仁人,大多受其熏陶。高山仰止,焉敢班门弄斧;名楼扩建,确需新手操觚。岳阳大邑,有滕公之遗风,巴蜀小鬼,无范相之椽笔。斗胆应邀,知难而上者,兹因时代变迁,风骚各异。天下已非帝王之天下,岳阳乃是公民之岳阳。
重上岳阳楼,初游新景区。沿江五里城墙,凭栏百座诗碑。三级平台瞭望,十影凉亭遐思。瞻岳门高耸,出入新新人类;偃虹堤横卧,往来队队外宾。过城郊高速路,观云梦好风景;离闹市互联网,赏洞庭大自然。君山秀色,包容雅俗;湘水奇观,见证兴亡。波涌风云雷雨雪,浪淘唐宋元明清。五朝楼前,穿梭蓝领白领;双公祠内,展示紫袍朱袍。多媒体演绎青史,高科技改变红尘。铜像如生,群雕欲活。鼓瑟之湘灵,忽听彩铃交响;镇水之铁牛,诧看快门闪光。斩蛇之后羿,惊望嫦娥探月;举杯之洞宾,醉闻福娃争辉。安得时空融汇,今古交流。起范仲淹于泉下,偕滕子京于楼前。并肩游灯火万家,文明街市;刮目看辉煌四字,民本广场!
新哉!今日公民,与子民殊不可比;历朝天下,与天子密不可分。天子独裁天下,天下尽归天子。范仲淹,臣民也。上有天子,下有子民。循吏楷模,满腔正气;贬官典型,满纸牢骚。毕竟是臣民心理,忠君情结。先天子之忧而忧,后天子之乐而乐也。当代人,新思维。不奉天子之旨意,而遵公民之意旨。不仅吸取范进士,滕进士之精粹;更须攀登德先生,赛先生之高峰!
变矣!古之天下,只华夏九州;今之天下,乃寰宇五洲。国际歌回荡,地球村旋转。正面朗朗乾坤,负面花花世界。光明日新月异,阴暗波谲云诡。祸福伴生,喜忧交集。登斯楼也:喜巴陵纯净,青螺碧水;忧海域污染,酸雨赤潮。炎炎地球变暖,冷冷人心变寒。喜经济飚升,忧道德沦丧;喜城乡和谐,忧贫富悬殊。最恨硕鼠害人,更忧人变硕鼠;牢记方舟靠水,警惕水覆方舟。登斯楼也:微观细细潇湘雨,宏观莽莽宇宙风。思考人类命运,探测时间简史。黑洞虽深,银河甚美。雪灾虽猛烈,人气正昂扬。忧也!冰临城下;喜也!爱涌心头。苍天遣玉龙飞舞,试人间有情否?赤县促红梅开放,与彩霞比美哉。
壮别岳阳,忧患而不悲观;梦回湘浦,欢乐而催奋进。欲赏风月无边,再游此地,欲求天人合一,请上斯楼。
丁亥晚秋至戊子仲春苦吟成骈
(选自《天下阅读》,南京大学出版社)
【解 读】
岳阳楼新景区扩建后,需要一篇新文章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遥相呼应。工作人员辗转找到有“巴山鬼才”之称的魏明伦,希望他能撰写这篇赋文。为了写好这篇碑文,魏明伦特意到岳阳采风,岳阳楼景区扩建的壮观让他震撼。回四川成都后,魏明伦苦心创作,三易其稿,终成此篇。“八百里洞庭湖水,三百字岳阳楼记。”文章開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洞庭湖水”是岳阳最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岳阳楼记”是岳阳最有代表意义的人文遗产,“八百里”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三百字”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的短小精湛。文中作者描写了初游新景区时所见的繁华景象,还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想象范仲淹偕滕子京于楼前并肩游灯火万家,文明街市的情景。魏明伦在这篇“记”中所写的“忧乐”与范仲淹当年所写的“忧乐”是不同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将忧乐写绝了,但范的忧乐,是关乎天子的忧乐,因为当时是天子的天下,而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所以魏明伦在新赋中写的是全人类的忧乐。
【选文三】
滕王阁走笔
王汉梁
任何名胜,若没有文人生花妙笔的点染,绝不会令人如此牵肠挂肚。就说滕王阁吧,没有王勃的《滕王阁序》,我会怀着那么强烈的心愿一定要去看一看吗?
到了南昌城西北角章江门外,我一边这样自问着,一边寻找这座名楼。
好哇,远远地就见到它了,果然是一座巍峨壮丽的崇楼高阁,真是名不虚传!那层层叠叠、飞檐斗角、高耸云天的雄姿,比我原先想象得还要魁伟绝特。
空中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披着雨衣,绕过威严矫健蛰伏欲飞的铜游龙与吊在龙架上巍巍庄严的大铜钟,走过瞪目呲牙的铜狮身旁,逐级登上名楼前那宽阔气派的台阶。仔细想想,青史留名的崇楼高阁何其多也,可惜都在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漫漫烟尘中沉没了。偏偏这座滕王阁千百年来却是屡毁屡建,重建竟达二十九次之多。其间,元代重建过二次,明代重建过七次,清代重建过十三次。我现在看到的这座楼阁便是在参照了历代滕王阁的样式之后,融汇吸收了它们的各种优点重建而成的。那气势非凡的飞檐翘角与黄色琉璃瓦,那富丽堂皇的画梁雕栋与历代宗师题写的匾额,加上沿江一带由名花异卉、亭台楼阁组成的大片园林,使得这座名楼散发出一股横空出世般的气概。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这座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的名楼就像个不倒翁似的一直矗立在赣江边上。创建此楼者乃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这个喜欢吃喝玩乐的纨绔公子有一天来到赣江边,发现了这个好地方,便兴冲冲地授意在此建一座供他饮宴游乐的楼阁。大功告成时,李元婴正好被封为滕王,于是就把这座楼命名为滕王阁。然而,后世来此的游人,却谁也没把他放在心上,走进去后,先要驻足瞻仰的竟是一篇位居正中的千古名文。
1300年前的一位天才少年,曾意气风发地登上此楼,即席挥洒神来之笔,龙飞凤舞,气吞山河,当众写就一篇令满座衮衮诸公大惊失色、疑为天人之作的文章。因为这一份骄傲,这一个奇迹,这位青史留名的天才少年才一直被人视为天人。这座名楼也因此有了灵气,每遇治世则兴,乱世而衰。它似乎有着金刚不坏之身,在兵燹刀火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死而复生。
天虽在下雨,成群结队而来的游客还是很多。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旅行社发的太阳帽,身上穿着五颜六色的塑料雨衣,跟在手拿电喇叭的导游后面,一层楼一层楼地簇拥着参观。我跨出雕花落地长窗,走到室外环廊,凭栏远眺。这个楼阁的位置正好在赣江与抚河的交汇处,负城临江,遥对西山,但见江山如画,帆影点点,气象寥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王勃就是站在这儿触景生情写下的。我脑子里忽然跳出一副乾隆年间南昌太守李春园写的楹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我觉出这副楹联非常贴切地写出了每个登临者的心情。
(选自《中外精美散文》,人民日报出版社)
【解 读】
滕王阁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楼,其美丽之处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作者并没有花过多的笔墨写自然风光,而是侧重于介绍滕王阁的人文风景。文章开篇点明:“任何名胜,若没有文人生花妙笔的点染,绝不会令人如此牵肠挂肚。”由此引出作者去滕王阁看看的原因,也为本文的写作基调埋下了伏笔。文章主体部分介绍了与滕王阁相关的历史事件:滕王阁千百年来屡毁屡建,重建竟达二十九次之多;唐李元婴初建滕王阁及名称的由来;王勃即席挥洒神来之笔,写就《滕王阁序》。文章将写景抒情巧妙结合,描写了滕王阁层层叠叠、飞檐斗角、高耸云天的雄姿,表达了作者见到这座巍峨壮丽的崇楼高阁的惊叹赞美之情。
[作者通联:江苏东台市秀峰华庭8-3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