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地 “动”起来,紧随教师的教学节奏,主动融入课堂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动”中求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物理规律有更为清楚的认识,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动起来,进行持续的思考、探究,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在动中获得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浮与沉”时,教师准备了一个盛有水的烧杯,然后把一枚鸡蛋放入水中,示意学生向烧杯中不断地加入食盐,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将会出现的现象.学生惊奇地发现水中的鸡蛋离开了烧杯的底部,悬了起来,教师继续放入食盐,鸡蛋竟然漂浮在水面上了.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能够从水底逐渐上升到水面呢?鸡蛋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否发生了变化?那么是如何做到的这种改变?学生认为:鸡蛋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鸡蛋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能是鸡蛋受到的浮力逐渐增大才能使鸡蛋逐渐浮起来,教师加盐是在改变水的密度,那么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应当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接着教师又拿过一个下面勾着一块铁块的弹簧秤,放入另一个有水的烧杯中,教师提着弹簧秤使铁块悬浮在水中,这时教师让一个学生读出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接着教师把铁块向上提,让一部分露出水面,继续让学生读出示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铁块的受力情况,然后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变小了.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铁块在水中不同的位置会出现浮力的不同呢?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水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把铁块从水中移到了水面处,改变了铁块在水中的位置,也就是在改变铁块在水中的体积,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应当与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从而得出了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加入生活元素,“动”中激兴趣
物理与生活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一些经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进行思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还能够使学生在“动”中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新知的内驱力.
例如,在教学“压强”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所学压力的知识以及身边有压力作用效果的实例进行思考,学生想到的有关压力作用效果的实例有:缝衣服的针一端尖尖的,如果是钝的话,就很难进行衣服的缝补;在地面固定一个物体时,总是选择物体与地面接触面较大的一面……学生举的例子涉及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给出的例子进行了积极的评价,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所举例子是如何利用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学生的思维再一次活跃起来:缝衣针很尖时,用相同的力更容易缝合厚些的衣服,这是利用接触物体面积小实现的.要想让一个物体很稳定,就要保证接触的面积大,故而放置物体和救人利用的都是加大二者的接触面积.教师又让学生拿出一根铅笔,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抵住笔的两端用力压,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说出体会:接触笔尖的手指感觉疼.教师让学生总结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会想到与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积有关.教师趁势引出压强的概念,顺利进入到新一轮的探究中.
三、鼓励动手实验,“动”中促发展
物理离不开实验,实验伴随学生学习物理的全过程,如果没有了实验,物理也就失去了精髓.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实验,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在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教师让學生根据所学知识,在黑板上画出串联的电路图,并利用器材模型让学生按照电路图动手连接实物模型图,并对学生的连接进行纠正,然后让所有学生连接自己桌上的实物图,学生轻松完成.这时教师让学生画出两个灯泡并联的电路图,学生结合讲述的内容,成功设计了并联电路图,接着教师让所有的学生按照黑板上的电路图,进行灯泡的并联连接.学生按照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先把两个灯泡并联接入电路中,再串联接入电路中.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串联、并联电路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活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