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原力

2018-12-18 18:21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任正非华为

每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时刻,在未来的强光面前,总会有短暂的失明;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包围中,人们会突然失去自信除非受到外部力量的突然撞击。

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黄卫伟讲过这样一件事: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班的一个移动课堂,来到了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管理学院。在与对方教授的交流中,学生们不无自豪地提到了中国公司中的佼佼者华为,而教授却给了这样一个评价:“华为不过是走在西方公司走过的路上。”

话传到黄教授这里,他用两个字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感受:“震动”。

很快,他就把这句话转告给了任正非。

任正非听后也吃惊不小,当即说有机会要请这个教授到公司来,当面交流。

他们的这种震惊,其实都是源自内心深处的某种恐惧被突然击中,这是一种悬崖勒马般的猛醒。这个撞击就是外来的。

类似稻盛和夫在《活法》中着意讲到的一个故事:他年轻时曾有幸听到松下幸之助的一个演讲,说企业经营应该像水库的蓄水池一样做好贮存工作。当时很多人急于听到成功的秘诀,大不以为然。唯稻盛和夫顿时就有一种触电的感觉。

“走在西方公司走过的路上”,是否暗示着盛极而衰的必然规律与无能为力?即便优秀如华为也很难幸免,何况更多的公司过早就终结了生长周期。

据全国工商联合会编写的《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调研数据,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9年,其中60%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消亡。

做企业是条不归路,无时无刻不是命悬一线,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即便不走寻常路,也无法避免某种规律。在白酒行业异军突起的江小白创始人陶石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用了一个生物学名词:“递弱代偿”。它出自王东岳的《物演通论》,意即世间物种源源不断地繁衍生息,其生存强度总是呈现递减态势,一代比一代弱。想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断地寻找更多支持因素,这个支持因素就是“代偿”。

公司作为人的组织也不例外。“不忘初心”就是一个巨大的自我暗示,起因就在于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被各种力量裹挟着前行,会渐渐力有不逮。

陶石泉对此深有感触: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貌似是比原来强大了,实质上是你变得更弱了。你企图在一个很大的界面上维持着与各个触点的平衡关系,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而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再往底层走,企图重启自我驱动力,却似乎已经遥不可及。因为承载这种力量的组织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即由带有波动性、流动性、复杂性的有机体的人构成的组织。

有句描写漂泊者的话说:“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但是,一定有一个可以抵达的方法,毕竟企业家是一个特殊的物种。也许外在的不测更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他们都有着与生俱来的绝处逢生的本能。当活下来由原来的最高纲领重新成为最低纲领时,任正非们已经把自己适时沉淀了下来。

2006年末,全球顶尖的市场传播机构奥美集团,决定启动一个重要的项目:调研中国本土的创意能力。时任大中华区调研部总监的印度人辛默受命带领一支团队,一边沿着地理路线深入中国腹地调研,一边循着时间线索追溯中国历史寻根,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项目任务。辛默撰写的这本名为《谁说中国没有创意》的专著于2009年出版,书的封面赫然印着“揭示中国创意真相”的字样。

辛默当然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是他和团队洞察的结果。他说用美国著名黑人女歌手的一首歌曲来概括中国当下的主题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葛罗莉亚·盖罗的《我要活下去》。他说整个中国近代100年历程太过艰辛,直到现在他们还要解决马斯洛所说的人生的第一个需求层次专注于制造基本生活必需品。但是他笔锋一转说道:“别忘了中国还有5000年的历史。”

“事实上,整个世界刚刚开始明白,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其实已经醒来一阵子了。它已坐了起来,正打着哈欠,揉着眼睛,而且它饿了。事实上,它饿得要命。它刚刚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冬眠,已经准备好了奔跑着上路。它稍微有点急躁,因为它失去了太多的地盘,太需要加油了。”辛默在书中这样描述中国当下的状态。

这种苏醒很快就给世界带来了震惊。但是“有人曾经假设,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中国人已经失掉了自己的根”。辛默说这个假设错了,生命的基因如何会这样消失掉呢?事实上它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顽强。你看到的只是中国的20年、50年,但是中国还有5000年的历史。

很多人发现,美国大片都是创作未来,中国大片都是再现过去。但是谁又能说哪个对未来更有企图呢?

原来创新的终极源头,和生命之河的開端呼应。只有重塑文化自信,敢于和未来碰撞,百业重振才真正找到路径。

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发现,90后、00后和5000年文明毫无违和感,在他们的各种娱乐活动中,充满了历史的烙印。以终为始,新的生命和生命之初本来就不应该有隔阂。中国第一部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三体》中,贯穿三体文明的那个虚拟游戏正是在5000年波诡云谲的历史风云中演绎。

品牌,是一代专业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最大的期待。这是新一波“活下来”的真谛。一边唤醒,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一边创新。这就是营销当下的命题。

任正非说过,华为不存在转型,而是一直在自我革新、进步。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优秀实践者,正养精蓄锐,他们并不掩饰内心的恐惧,不忌讳讨论曾经走过的弯路。但他们时刻准备着,以自带创新基因的原力为舰,以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舷,怀着商业成功的梦想,启航。

猜你喜欢
任正非华为
华为的“阵痛”鸿蒙能“治”?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承诺函的批评话语分析
站在矮处得人心
站在矮处得人心
任正非:站在矮处得人心
焦点任正非
任正非:让司机去喝咖啡
站在矮处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