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
朋友圈诞生之初,很多久未联络的朋友重新相聚,很多生活点滴得以亲密分享,但渐渐的朋友圈却变了味。商业利益、工作关系、人情世故开始侵入这片私人领地,点赞或不点赞、疲于应付各种拉票卖货,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让人变得身心俱疲。晒照、晒生活、晒心情、晒美景、晒工作、晒……可以说没有你看不到只有你想不到,不是有我的地盘我做主吗?“朋友圈”作为个人的私人领地,想怎么晒都无可厚非,但是因“晒”而带来负担的也实在是让人心灵很受伤。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情商智商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朋友圈分享的内容往往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对自己来说可能很有意义,比如各种真假难辨的生活常识,五花八门的新闻资讯,没来由的喜怒哀乐,恶俗的心灵鸡汤,以及搞笑段子,广告推广,小视频等等,而对他人来说,可能会毫无营养甚至厌恶,久而久之,现实中的朋友会因为朋友圈内容产生隔阂,逐渐生疏,直至被屏蔽拉黑。
其实,“朋友圈”看起来是一个私人领地,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公共平台,你的朋友圈有朋友,你朋友还会有朋友,你的不当言论就会通过这些朋友的朋友传播出去,让你这个小领地变成了“小社会”,带来的舆论效应不可谓不小。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网络也来源于生活,网络只是现实的映射。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不当言行“晒”出来后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只是在发生以后才追悔莫及显然为时已晚了,那么又该如何提前预防,走出“朋友圈”的误伤呢?
当然最彻底的,便是关闭朋友圈功能,退出朋友圈。事实上,过度依赖社交网络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甚至有心理学家将其归入精神成瘾范畴。老刷朋友圈,是病,得治,不只是个玩笑。正如现在有人倡导“放下手机”,变了味的朋友圈也不如不用。天南海北、亲戚同事、前男友前女友都挤在一个圈里,看着好像很热闹,其实都是虚幻的自我满足。甚至有些在朋友圈上你来我往看起来很熟络的朋友,到了现实中却根本无话可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文明对待“朋友圈”是一种道德素养,更是一种法律修养,这就需要使用朋友圈的人,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要有规矩意识,遵守“朋友圈”文明交流、沟通、各种“晒”的规则,更要守住“法律底线”,不要随意践踏,更要以反面案例扩大宣传,破解“朋友圈”言行不当之苦,方能让“朋友圈”成为健康的分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