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与超越

2018-12-17 08:01刘治原
卷宗 2018年29期
关键词:境界意境

刘治原

摘 要:王国维的“境界说”脱胎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范畴“意境”与“意象”,是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继承而不是对叔本华哲学的重构。但“境界”、“意境”等概念正是借王国维之说才得以走进现代美学的批评视野,王国维在汲取传统美学资源的同时超越了传统美学的格局,大大丰富了美学批评的内涵。

关键词:意境;境界;中国古典美学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史上无法回避的经典人物,不仅在学术领域影响巨大,同时深受普通读者欢迎。在王国维的一系列美学范畴与命题中,“境界说”尤为突出,在今天依然有重大的研究价值。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深受西方哲学家康德、叔本华的影响,但“境界说”的产生根植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历史土壤,其发展脱胎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概念“意境”与“意象”,同时包含了王国维对这些古典美学概念的新思考。

1 中西之辩:王国维美学的思想渊源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奠基人,其思想兼及西方二十世纪哲学新思潮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陈寅恪早已指出王国维的治学路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1],其中“外来之观念”即以康德、叔本华、席勒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而“固有之材料”则来自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概念与范畴。陈寅恪进一步指出,王国维的诸多作品如《<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唐宋大曲考》等均体现了中西思想融合的理论路径。虽然陈寅恪的结论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但在过往的研究中,我们过多强调了“外来之观念”而相对忽视了“固有之材料”。王国维的前期美学思想固然以吸收西方外来理论、特别是叔本华哲学为主,但其后期作品基本上以研讨中国古典美学为中心。在其早期研究中,《<红楼梦>评论》(1904)是王国维“以西释中”,以叔本华意志论哲学为理论依据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典范。即便如此,其中依然渗透了中土佛学“色即是空”的观念[2],展示了中国文化三教合流的特殊魅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之时,其思想来源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与《<红楼梦>评论》大异其趣。在表面上看,“境界说”大有开宗立派,突破中国传统美学格局之势,但在理论内核却与传统美学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其说别立新宗,不如说王国维借“境界说”使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核心概念进入了现代美学的讨论领域之中,“境界说”更类似二者之间的“交集”。虽然脱胎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范畴,但境界、意境等概念能够在现代美学中依然占有重要席位,王国维可谓居功至伟。

2 亘古常新:境界说的中国古典美学渊源

事实上,“意境说”(或“境界说”)并非王国维的独家发明。“意境”本身就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说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线索[3]。认为“意境说”王国维首次提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人间词话》的影响之深、之广,但这确实是一种历史的误会。唐代诗歌美学已经对“意境”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等作品都讨论了“境”与“象”的重大分野。事实上不仅研究者与普通读者存在着认识误区,王国维本人也对“境界说”的原创性颇为自得,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无论是严羽的“兴趣”、王士祯的“神韵”,都不过是皮相之见,没有讲出诗歌美学的本质:“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4]。简言之,王国维认为自己的“境界”概念直抵诗歌美学之本质,超越了前人。关于这一点,王国维或许是无心之过,但后世研究者却不可不察。

清末诗歌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概念的继承是十分明显的,不唯王国维如此,在清末另一部重要诗学理论著作《蕙风词话》中,况周颐同样大量使用 “境界”之类的表达。如“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词往往有之。”“填词要天资,要学力。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无词境,即无词心。”[5]在理解况周颐诗歌美学的过程中,我们过度解释了“词心”,而同样忽略了他的“境界”概念背后的中国古典美学传统。

3 继承与超越: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内涵:

3.1 “境界”强调整合与统一

这一点脱胎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命题“情景交融”,是宋代以来诗歌美学理论对“意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情”是艺术家表达的内核,“景”是艺术家表达的外部依托。纯粹的写景与纯粹的抒情作品都是难以打动读者、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的一样:“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最一流的文学、特别是诗歌作品要“意与境浑”,达到二者的整合与统一,这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命题的延续。

3.2 “境界”强调再现与模仿的真实

“模仿说”与“再现说”是西方诗学理论的两大主线,也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作品的内质所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的“境界”概念既包括“模仿”的真景物,也包括再现并抒发的“真感情”,同时强调无论是再现还是模仿,都要追求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王国维称之为“游词”,“游词”是真实的对立面,是扭曲自然的模仿与再现。“可知淫词与鄙词之病,非淫与鄙之病也,而游词之病也”,在王国维的美学体系中,“游”或“不真”,是作品最大的缺陷,而模仿及再现的真实性问题同样是西方美学最重要的论题

之一。

3.3 境界强调“不隔”

“不隔”是钱钟书在化境说中及朱光潜在《诗论》中都曾重点阐释过的王国维的基本美学概念之一,王国维认为“不隔”才能有“境界”。在评价南宋词人姜夔时,王国维指出:“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姜夔的作品,在艺术技巧上已经炉火纯青、“格韵高绝”、无可指摘,但终究不入王国维法眼之处正在于艺术技巧之外的“隔”与“不隔”之分。而王国维之所以极度推崇陶渊明,也正是由于陶渊明在艺术技巧之外达到了“不隔”的境界,王国维认为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陶渊明诗都是“不隔”的典范(“写景如此,方为不隔”、“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区分最上乘的艺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志,“隔”与“不隔”的对立中蕴含着语言与意象的关系问题,也体现了审美语言与非审美语言的区别,这一点体现了王国维对中国古典美学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张弘.中西文化张力下的王国维美学[J].江海学刊.1998(7).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况周颐.蕙风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劉治原(1989-),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术学,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境界意境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爱的境界
养生的最高境界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