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湿版摄影的发明为摄影术全面普及并投入商业化运用提供了技术层面的可能。在21世纪的数码摄影技术已经全面取代传统银盐胶片的时代。但在摄影艺术创作领域却兴起了一股古典摄影工艺复古的潮流。
梳理湿版摄影工艺技术流程和历史上和现代的湿版摄影实践中各种解决移动暗房的方案,为切实解决湿版外拍移动暗房的需求痛点。
1 研究背景
湿版摄影技术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是人类在摄影早期寻找到的一条有别于达盖尔和塔尔博特的第三种影像获取并长久保存的解决方案。它既克服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成本昂贵、配方剧毒、操作繁复、曝光时间漫长、不可复制等诸多缺点,又在影像质量上区别于塔尔博特模糊低反差的盐纸摄影术,能够达到与银版摄影术同样的清晰度和反差效果。在数码摄影全面普及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以摄影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开始尝试使用这项19世纪摄影早期的工艺技术。
湿版摄影的整个制作操作过程可以说是趁着玻璃湿润时“一气呵成”,尤其是在显影环节更是讲究操作手法,这影响着最终影像成片的质量,也决定着每张湿版作品的画面风格。
利用湿版摄影工艺中其独特的感光特性,现代黑白暗房中的红色安全灯或黄色钠灯也可以用于湿版摄影底版的制作处理。但是湿版摄影工艺过程必须借助暗房设备的要求也极大的限制了其可以拍摄的题材内容和范围。除了室内人像和静物之外,对于建筑、纪实、风光、户外人像等等的湿版拍摄,可移动暗房设备则变得更加迫切。
2 现有方案述评
历史上和现代的湿版摄影实践中,人们解决移动暗房的方案有使用车辆式、帐篷式、背负式、折叠式等等。
车辆式——即将交通运输工具内部改造成湿版暗房。历史上著名的罗杰*芬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时使用的photographic van就是将一辆马车改装成专门的湿版暗房。
现代湿版摄影艺术家Ian Ruhter将一辆箱式货车改装为移动巨幅湿版摄影暗房。车辆式移动暗房的好处是移动方便,工作效率高,设备齐全。可以在不同的拍摄场地切换,不需要每次拍摄前后进行设备的展开收纳。
帐篷式——使用帐篷改造为可供湿版摄影操作的移动暗房。现实实践中,有使用户外更衣室帐篷,或自建的遮光帐篷改装的,摄影师Borut Peterlin找到了一种原本用于冰面垂钓的“爱斯基摩”黑帐篷将其改为移动暗房。
背负式——20世纪初的摄影探险家约翰*汤姆逊来到当时晚清时代的中国,拍摄了大量珍贵的中国风土人情照片,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都走进了他的镜头。其中包括背负式的移动暗房都是雇佣众多中国挑夫苦力完成的。
折叠式——使用可折叠的箱式暗房,外加钻入式暗袋进行暗室操作。优点是设备体积较小,携带方便。不足的是功能单一,操作环境不适。由于箱式暗房着重于便携可折叠,因此体积往往较小,能放置的设备有限,功能因此比较单一。在拍摄前后也要相应的展开布置收纳转移,因此转场移动性能也不高。另外使用钻入式的暗袋时操作者的上半身要全部蒙在暗箱中,空气不能流通,故操作体验较差,在夏季高温时节尤甚。
3 技术内容及要求
综合上述几种常见的湿版摄影移动暗房形制,梳理湿版摄影工艺技术流程,为切实解决湿版外拍移动暗房的需求痛点,自制研发了“魔术箱”式移动暗房。
完全的遮光环境——这是所有摄影暗房的基本要求,同样湿版摄影也不例外。
良好的安全照明——根据湿版摄影底版的感光性,其对蓝紫光线敏感,多红黄光线不敏感,暗房照明可以使用红色安全灯或黄色钠灯,也可以使用红色滤光片使用室外日光进行照明。
舒适的观察方式——在装片、显影环节需要察看具体的操作过程。显影环节需要非常细致的观察,把握稍纵即逝的停显时机,观察方式的不同可能带来操作手法上的不同。
充裕的操作空间——倒胶、银浴、装片、显影等操作环节都需要足够的操作空间。因此空间的局限会影响操作的手法,从而直接影响成片的质量。
合理的工位规划——湿版摄影工艺的操作流程是所有古典摄影工艺中仅次于达盖尔银版摄影法。因此暗房中工位规划要合理,符合操作流程。如此才能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保证品质环环相扣。
固定的功能设施——相关设施能否固定并便于移动,关乎湿版移动暗房真正地“移动性”。在拍攝转场时不需要每次都费时费力的展开收纳是“移动暗房”核心价值所在。
方便的上下水系统——持续方便的上下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善了操作体验,从而间接影像质量。
4 技术效果
该移动暗房设备旨在确保在各种拍摄环境中现场快速搭建湿版摄影暗房系统,提供安全照明,形成安全操作环境;足够的空间保证操作手法连贯顺畅;可以在暗房中完成感光涂层工作,制作不同规格尺寸湿版底版银浴感光;预留上下水装置,可以满足显影过程中停显、水洗的用水与排水需求。
1)暗房解决湿版摄影工艺外拍现场冲洗制作的需要;在各种拍摄环境中现场快速搭建湿版摄影暗房系统,并利用环境光或人工照明提供安全照明,形成安全便利的操作环境,保证感光涂布、显影手法的连贯与顺畅。
2)该设备配有银浴盒,可以在暗房中完成玻版感光涂层的工作,制作不同规格尺寸湿版底版银浴感光。满足使用皮腔座机拍摄湿版时的底版承载问题,更加适应现代大型座机的拍摄,与学校现有设备有较好的匹配;
3)该设备预留上下水装置,可以满足显影过程中停显、水洗的用水与排水需求,使得显影过程更加便捷流畅。使得在户外完成湿版摄影拍摄成为可能。
4)该设备针对日常的课程实验外拍需要,应具备简便安全可移动的操作性能。
参考文献
[1]Collodion:And The Making Of Wet Plate Negatives For Photo-Engraving Work(1922). Eastman Kodak Company.2009.
[2]王楠.古典摄影工艺的回归[J].走向世界,2013.
[3]Wet Collodion Photography-A Short Manual. George Berkhofer. Lulu.com,2007.
[4](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ChristopherJames).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5]张晨鸽.湿版摄影在人像摄影中的情感艺术表现研究[D].东华大学, 2017.
[6]孔耐.论古典摄影工艺的复兴[D].南京艺术学院,2015.
[7]陈曦.当代湿版摄影的价值与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施小军(1977-),男,江苏省东台市人,讲师,摄影硕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摄影专业,研究方向:摄影工艺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