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必成
摘 要:近三十年来,互联网技术飞跃式的发展,给传统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带来了极大改变。互联网传播当前作为被广泛利用的传播媒介之一,由于受到技术进步和资本支撑,互联网传播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加深入,在传统共享经济领域,这一特性尤为突出。本文从互联网传播的独特性入手,试分析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对于传统共享经济发展的改善与创新,并分析其局限性,提出一定的改善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共享经济;改善;创新
当今,在互联网技术飞跃式发展的支撑下,信息的传播方式逐渐偏重于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人与人、人与社群的交互距离大幅缩短,即时性的广泛实现也使社会效率得到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众多变化,其中,曾经广泛存在的传统共享经济,由于互聯网平台的接入变得更加灵活。互联网传播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逐渐发展的一种网络传播方式。一经出现,迅速以其强即时性、易获取性、易参与性等特点在传播市场上获得大众的认可。
互联网传播的高速发展不仅对传统社交产生巨大影响,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也逐渐扩大,近年来,由于更多的信息交互变为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许多经济行为也依托互联网平台产生,互联网传播对于传统共享经济的影响也体现在多个方面。
1 共享经济的由来和现状
1.1 共享经济的由来
共享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琼·斯潘思(Joel.Spaeth)在1978年提出,主要指资源的拥有者在资源闲置时,将其使用权有偿地让渡给他人并获取回报,同时,分享者利用分享自己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共享经济产生的重要因素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流通不断增强,人们对于社会、经济、文化信息的汲取量和了解深度大于历史水平。众所周知,无论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或其他资源,大部分是有限供给或存在的。自然资源不是用之不尽的,社会、经济资源受制于权力和信息的壁垒,也是流通于一定范围之内。在此背景下,随着对资源稀缺性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在对资源的渴望和限制拥有的难度之间,产生了对闲置资源流动使用权的强需求性。
1.2 传统共享经济的现状及局限性
在传统社会里,共享经济的体现形式较为简单。邻里之间互相借用椅子、工具,同学之间借用参考书,或在我国食品限购的年代,人们拆借婴幼儿“奶证”等,都是对于闲置资源的共享,属于共享经济的表现形式。但受制于传统共享经济往往存在于相熟的个体之间,建立在个体间一定的互信基础上;陌生人由于不被了解,无法证明自己的信用而不能参与共享。这种情况,在互联网交互平台广泛运用之后,因个人信息的透明度及信息传播的便利性而得到大幅改善,如在互联网发布个人出租游泳卡次数、转让会员赠品等。
2 互联网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传统传播媒介受到设备设施或管理控制的约束,在信息的采集及编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而言,互联网传播在信息采集的易操作性、较强的即时性、利用视频实现现场直播或现场重现等方面具有优势,它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在传播中的不对称现象。同时,简易的传播方法和计算机算法的支持,令信息可在互联网上散射呈现喷射状铺开,点对点传播的开放性效果较传统传播方式更强。
2.1 互联网传播表现形式和效用
互联网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由于其信息传导迅速及传播面广的特征,使受众能够摆脱地域限制,在较为平等的时间内接收信息,并以极小代价在互联网上继续传播信息。同时,由于互联网传播所依托平台的交互设计,信息接收者可以对信息进行加工,使个体反馈发布在互联网平台中,这使得大众对于信息的反馈得以直接体现在所有人面前,使参与者获得更多共鸣与认同。
2.2 互联网传播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互联网传播一经出现便迅速获得大众认同,互联网传播的形式与技术均得到飞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互联网传播具备其特有的优越性与局限性。
2.2.1 互联网传播的优越性
互联网传播以其高自由度、高参与性以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等优越性,在传播媒介中受到大众的拥趸。互联网传播强化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运用效能。如个体在发布信息后,当需要时,个体可以随时在电子设备上变更或撤销已发布的信息,无需付出大的代价。这个过程仅需个体在计算机上进行简单操作即可完成,较传统传播方式,最大程度实现了人力资源集约化,且时效性更强。
互联网传播广度具有全球性。大部分传统的传播方式以针对指定地区的人们为受众,如要扩大受众群体,则需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改造设备设施,以使信息载体达到能够及时传达信息的条件,如广播、电视或报纸等。而互联网传播的媒介是电子网络,网络的连接具有全球性。网络是计算机的基础配置,个体无需付出大的代价即可进入互联网平台,在全球性的网络中发布和获取信息。
互联网传播提升了传播受众的情感体验。信息传播的重要一个方面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具有较强互动性。而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对于信息互动具有天然支持和鼓励,在更多受众参与信息交互的条件下,传播的边际效应可无限扩大,这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之一。在社会意义上,正是由于互动使信息的发布和传递者站在同一平台上而具有了平等身份,信息接收者可以直接与发布者进行交谈,或与其他受众展开讨论。这种个体意志得到反馈和认同感的情感体验,正是来自于互联网传播的独特赋予。
2.2.2 互联网传播的局限性
与多种多样的优势相对,互联网传播同样具有局限性。首先,互联网传播对信息技术的依存度高,具有高技术要求的计算机设备设施,是搭建信息平台的重要前提条件。其次,互联网传播因其信息量巨大,提高了信息受众关于鉴别能力的要求。同时,较传统传播方式具备各级编辑、审核、校对等多层次审核后方可进入流通渠道,互联网传播媒介由于极高的单体自由度,信息的撰写者、编辑和校对都由有限的个体来完成,整体而言降低了信息的准确性,影响受众对于互联网信息的信任度。
3 互联网传播对传统共享经济的促进和创新
传统共享经济发展至今,由资源拥有方、资源租借方和共享经济平台三大主体共同组成。它具有三大特征:第一,资源恒定拥有者,即资源的物权拥有者是不变的;第二,资源是可租借、可有价流通的;第三,资源的流通依托于第三方平台进行。当今,互联网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之一,它对于传统共享经济的促进可概括为提升可信度,提升共享经济流转效率,扩大可共享资源范围,推动资源集约、促进环境保护四个方面。
3.1 互联网传播在共享经济中提升个人可信度
在传统共享经济活动中,资源的持有者通常是与共享者具有较成熟的人际关系,人们或是亲友,邻居,或是同学,同事,共享资源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你情我愿的经济行为。而当不具备相熟关系的陌生人有意愿加入共享时,出于对陌生人较低的信任度,即便可以获得经济利益,资源拥有者往往也不愿开展有偿资源共享。
互联网传播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当资源拥有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共享意愿,代表其认可来自于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可信度实证。互联网经济行为以货币的数字化为支付基础,在经过权力部门的认可后,互联网交易平台可联网安全管理部门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验证。而共享经济的进行需要借助交易平台,交易双方虽然无法看到对方的详细信息,但可通过交易平台对双方的信息验证,明确参与人的合法性和可靠性,促进资源拥有人与共享人的互相信任,从而达成有偿资源共享。同时,随着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个体在互联网上的社交表达也呈现多样化。随着社交媒体不断发展,互联网传播的可追溯性一方面降低了个体的隐私保护程度,另一方面也为大众提供了被大众了解的机会,提升了相熟度,促进共享双方的互相信任。
3.2 互联网传播提升传统共享经济流转效率
传统共享经济活动中,信息通过口口相传或报纸进行发布,受众对于信息获取具有延迟性。互联网传播以其即时性的特点,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交易双方能够更快速地获取信息。同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互联网社交中根据经济需求、个人意愿、爱好等因素自发寻找平台,集结成各种组群,需求者或爱好者在组群内进行信息交换。组群内容较为单一,组员关注点一致且均为自主加入,因此组员之间易产生更高信任度,信息传播的受众更为精确,可使传统共享经济更易发生,并因其可追溯性提高了流转效率。
3.3 互联网传播扩大可共享资源范围
在传统共享经济进入互联网传播平台之前,共享资源的发布平台一般以本地报纸(如北京《为您服务报-手递手专刊》)为主,由于地域和信息流通的限制,跨省、跨国的个人共享经济活动较为少见。网络平台广泛使用之后,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发展,许多经济行为以数字形式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如在任一区域付费共享培训视频课件等,这使远距离实施共享经济活动成为现实。
3.4 互联网传播推动资源集约,促进环境保护
互联网传播提高了传统共享经济各个环节的效率,因其依托网络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能力,降低了流转环节中的资源浪费,使资源拥有者和分享者以较小代价完成交易。在资源分享者的反馈传播中,大众可以获知哪些资源的需求较大,一部分人或可轉而通过购买资源变为新的资源拥有者,再次进入共享环节;同时,在共享者反馈中需求量较低的资源,将逐渐被共享经济市场淘汰。这种资源的整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有效配置,降低无谓的资源供给,进而逐渐推动资源集约,降低过度消费,促进产业进步和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美)巴兰,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
[2]严俊乾.传统分享经济理论对我国分享经济发展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7(6):36.
[3]李琼.“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共享经济初探[J].湖北:武汉商学院,2016(9):165-166.
[4]王劭颖.新经济时代下的传媒共享模式分析[J].山西:新闻采编,2017(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