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私家园林空间分割中的“户牖”之道

2018-12-17 09:34董旭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9期

董旭

摘 要: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洞门花窗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不仅是空间分割的界标,更是将园林的空间关系表现得更加丰富和统一。文章从私家园林空间的对立统一角度出发,阐述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以及审美情趣,着重探讨洞门花窗在古典私家园林空间分割中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洞门花窗;园林空间

一、研究背景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中国古典造园家们对于空间的理解。“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例如,《系辞下》曰:“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正是这种由阴阳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作用,而引起事物变化的是一种内因论。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内容包罗万象,孕育深宏,其义蕴精湛的哲学命题“一阴一阳之谓道”体现着丰富、深刻的阴阳矛盾思想。毛泽东曾讲过:“中国古人讲,‘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只有阳没有阴。”由此可见,矛盾的事物各有其特征,是对立的两极,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事物的属性。

自明代计成所著《园冶》以来,关于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研究著作数不胜数,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研究学习资料。今人对于古典私家园林中门窗的研究往往涉及造型、艺术思想、借景等方面。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中,门和窗是重要的构成要素,它不仅是对立空间分割的界标,更是连通的媒介和手段,将园林空间的层次表现得更加丰富统一。本文从园林空间对立分割的角度出发,探讨门窗具有的似隔非隔特性,分析其在空间中设计手法的应用,从而将不同空间更好地融合为一体。

二、古典私家园林空间

(一)中国古典私家园林传统的空间分析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寄托着文人大夫的精神情感和审美趣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特征是曲径处通幽,如此的空间营构,不仅拓展了有限的空间,而且富于诗性的韵律,给人含蓄、意味深长的审美感受。”陈从周先生说:“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义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这句话说明,园林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景都是精细设计构筑的。园林整体的韵律,表现在空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中,这种相互的关系就是虚与实的结合。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谈到园林虚实关系:“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石竹,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在园林的空间秩序中,先抑后扬,虚实穿插,别有一番滋味。另外运用“园中园”“景外景”之法,把各种复杂的景观要素集于“壶”中,成就出天地和谐之美,在有限的空间表现出“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的意境。由此可见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布局灵活多变,虚实相生,而又达到高度统一的空间结构。但是古典私家园林中的分割性现象也是空间的本质特征表现之一。

(二)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分割性的空间分析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整体空间形式是一种向内围合的空间形态,大多利用建筑及景观分隔围合,造成人在视觉和心理上的阻碍,从而形成内部的相对空间。在评价私家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时,大多数人喜欢强调私家园林中的“通透”,这是由于人们把景观之间对比强烈的部分作为视觉的中心。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一种围合性质的内向式布局,其造园的首要要素就是实实在在的分隔,建立互相分隔的空间,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最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古典私家园林的构图方式是非规则的曲轴线,将景观要素按其重要性分别布置在曲轴线上,看起来混乱实际上却有内在规律。但是这些承载景观的空间要素在三维空间上是互不连续的,人们须经过几个景观要素,才能构想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空间,就像中国的古代山水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绘画又是造园之母。当平面二维的古典山水画反应在造园当中时,其空间构图也必定呈现出向平面纵深发展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它只能通过不断分隔来保持整体格局的稳定。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它经常被称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在古典私家园林中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上也是分隔矛盾的。一方面敬畏自然,感叹自然的伟大,另一方面又想掌控自然,为己所用,将自然山水人为的浓缩于园林之中。文人士大夫寄情于园林山水是无法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真正壮丽。

三、洞门花窗在园林空间分割连通中的作用

(一)设立

所谓设立就是将门窗设置在墙体的内部空间中,划分指明空间中某一场所,从而规范这一场所周围的局部空间。设立是意向空间限定最简单的形式,通过设立的手法,使原本无方向感或者封闭的空间产生方向感,空间仿佛产生了流水的感觉,这种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常见,如对景、框景的手法。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中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望之乐。”这大概与花窗的设立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游园讲究“望、行、游、赏”,花窗是实现“望”的一个技巧,洞门是指明“行”的一个注释。苏州园林的留园是漏窗最多的园林,景区之间以粉墙相隔,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内外景色相互交叠。从洞门花窗中,人们可以感悟到“尺幅窗,无心画”的魅力。山光流水、鸟语花香等天然风光在漏窗中尽收眼底,假山流水、竹树云烟成为洞门中的一幅幅风格不同的山水风景画卷,使设立空间达到意想不到的观赏效果。

(二)围合

围合更多的是一种看似封闭实而敞开的空间,围合属于建筑空间构成的主要形式之一。“埏值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室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是说罐子和房子真正有用的不是墻壁,而是空间。古典私家园林通过不同的尺寸、材料、结构等形式,产生不同形式的围合空间,它具有强烈的空间分割感。如果一个建筑的内部空间按六面体围合而成,这种六面体的建筑使内外空间的区别显而易见,它的围合感就比较强,而由于门窗的参与,打破了完全封闭的围合,削弱了六面体建筑的围合分割感,形成半开放半封闭的空间。门窗是打破这种围合从而实现内部和外部空间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门窗的面积越大,光线与视线通过范围越广,围合部分的封闭感越弱,打破围合的门和窗给空间带来了活力与内外互相渗透,保持了空间和视觉上的连续性,使得空间既限定又生动。如留园从远翠阁向东,“五峰仙馆”庭院,院内空间狭促,转折处廊子一侧开有漏窗,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墙外的另一空间,廊尽头的斜置门洞,使得门洞后的景致忽隐忽现,这种“曲径通幽”的空间体验无疑是引人入胜的。

(三)分割

利用洞门花窗分割的最大特点是隔而不断,门窗虽然划分了空间,但是感官上仍然保持连续,大面积的洞门花窗能分隔产生空旷的空间感,而门窗的隔离无疑增加了视觉的层次,成为内部空间到外部空间的过渡媒介。园林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园林空间隔而不断的技巧。以苏州拙政园为例,园林强调“随势造型”,园内以松岗、山岛、竹坞、曲水的变化,以桥梁曲廊连接,使整个拙政园形成东、中、西三部分,各具个性特色,又巧妙连为一体。东园,由“通幽”“入胜”腰门进入,走进由缀云峰,联碧峰组成的“归园田居”景点。古典园林洞门花窗的作用取决于在园林中的位置,是为障景还是为透景。通常为了达到隔而不断、似隔还连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既用门窗分隔,又使远景透过门窗隐约相望,造成庭院虽小却不觉其小的效果。

(四)引导

由于自然光可以穿透洞门花窗,人们的注意力会被较亮的物体所吸引,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引导性。光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某个路径行走,从黑暗的封闭空间进入光亮开放的空间。此外,线状窗的引导也尤其明显,在园林设计中常常被应用,如拙政园的“之”字曲廊利用空廊、小天井、漏窗、隔扇、洞门等形成富有变化的画面,用框景、对景、漏景等多种手法,引导人们进行空间的移动,因此也可以认为窗具有引导性,这种引导比使用建筑墙体的手法更自然。窗往往与墙、柱等建筑构成元素组合运用,引人入胜。连续而又生动的引导效果,不仅可以使空间自然过渡,还使各部分形体互为对景,从而营造了一个贴近自然、富有次序的展示环境。

四、结语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处在市井之中,通过阴阳消长的理论模仿自然形态构筑生活环境,致力于把外界的规律来投射到内心,获得内心世界的关照。深宅大院的围合本身就是与社会城市文化的一种分割,以隐居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抗衡朝仕的污浊纷繁,私家园林也就成了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从而引导人可以过上一种自然平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古典园林营造的是一个封闭的心灵世界。老子的《道德经》中说:“长短相行,高下相倾。”揭示的是万物的存在都以相对为前提。园林的空间构造虽然是互相分割的,但正是通过空间之间不断的交流互动性,才能充分调动人与园林的互动关系,调动人们的思维感官。园林作为一种综合艺术,能够为当代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一种场所,能够让更多的设计师立足传统从新的视角出发不断创新,设计出更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一代园林。

参考文献:

[1]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5]沈 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M].傅昌泽注.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6]吴 琅.苏州园林中廊的形态和作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

[7]王明菲.窗的解读[D].北京林业大学,2004.

作者單位:

郑州轻工业学院

指导老师:任留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