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乐
摘 要: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符号学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阐明了建筑与符号之间的原则概念。分析博物馆建筑符号的特征及其运用手法,探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符号现象,具体分析图形、点线面、色彩等建筑符号性表现,结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用符号学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并试图寻找一定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建筑实践的进行。
关键词:符号学;建筑符号;博物馆建筑设计
一、绪论
(一)符号与符号学
“符号”是符号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符号学中符号的范围要广泛得多。对符号的研究,古已有之。“符号是一种暗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思想的象征符号,一种独立自足的象征”;著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将符号定义为“够用以进行抽象的某种方法”。符号是具有一些代表性意义的标志,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具有艺术性和沟通性。后来,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对符号做出了各种解释,为符号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符号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主要研究符号的性质、符号发展的规律、符号的各种含义,符号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人类各种活动间的关系。在现代设计中,符号学的使用影响了表现性思维的表达。
(二)符号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设计领域引入符号学已引起人们对设计界的广泛兴趣。设计是使用各种设计方法,如分析、合成,归纳和推理)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是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其他思维方式创造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概念的新科学。如今,符号学已成为一门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渗透到许多学科中。现代设计专业与符号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设计的要素和基本手段可视为符号。
在艺术设计中,人们注重继承和创新。设计师经常重塑和组合符号,以增加环境表达的意义,并增强信息传递的强度。当符号成为艺术设计语言时,符号使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成为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设计理念用于向公众传达设计理念并引导公众。符号选择成为设计组合和信息传递的关键。在设计中,通过吸收,借用,观察生活和自然,总结抽象概念并选择所需的设计符号。但是,符号不是随意拼凑的结果,要把握好符号的含义,保证其形与意的统一。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设计师和设计过程中对符号表达和符号意义的应用和认识。其目的是通过符号学的视角和方法,为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开辟新的空间。为艺术设计的整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博物馆设计理论的研究空间,为博物馆设计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做出有益的尝试,丰富整体设计研究。找到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联系,并为未来的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实用指导。
二、博物馆建筑与符号学
(一)符号与建筑符号
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抽象的语言。皮尔斯说过:“尽管我们不能说宇宙的构成是符号,但无疑宇宙中渗透着符号。”关于符号的概念并不统一,但共同之处是把符号作为表达思想的物质实体。符号可以是文字的形式,也可以是一种空间艺术。因此,建筑符号可以理解为是空间造型艺术创造手法的象征。
(二)建筑符号的能指与所指
在索绪尔的术语系统中,能指和所指就像一张纸的正面和背面,彼此不可分割。能指是一个“东西”,一个媒介,它的内在质量总是物质的(声音、物体,形象)。“所指不是‘一桩事物,而是该‘事物的心理表象。”
在建筑物中,能指与所指就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即能指是建筑物的形式和空间,所指是建筑物的内容。在汉语中,“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当人们看到一个亭子,并不了解亭子是什么材料和結构,而只是认为它是人们休息的地方。这里的能指就是由基座、支柱和屋顶组成的结构,所指指的就是这种结构构成的亭子。将由材料和技术组成的实体与对象本身进行比较并将其呈现给人们的建筑图像就像一个概念性的实体,它构成了最简单的一对能指和所指的关系。
(三)博物馆建筑具有符号性
1.博物馆建筑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
建筑物在建造中注入了人的设计理念,其形态、结构、材质和空间无不向外界传播或加载着某些信息,这就构成了符号的一般特征。符号不能孤立存在,每个符号在与其他符号的区别中反映其含义。不一样的环境背景下的建筑物所蕴含的主题也不一样,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思想也不同。这与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有关。
2.博物馆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表意符号
博物馆是人们参观的集合空间。如今数字化发展迅速,博物馆和其室内空间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根本,不是科学和技术问题,也不是文化及其建筑自身的问题,而是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人类学问题。博物馆的文化是由上千年的历史丰厚起来的。文化也并不是一两句就能理解认识的,也不是用一种语言或符号就能替代说明的。博物馆凝聚了数千年的文化基因,展示着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博物馆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表意符号,因此建筑设计不容忽视。
三、博物馆建筑符号的特征
(一)稳定性(能指的物质性)
符号能指的基本特征是它们的物质性,就像声音或写作,是物质的,但传递的信息却是思想的。由此推断博物馆建筑符号的基本能指,是由建筑材料、结构及其表现形式等构成的结构物。这种结构物融合了当地文化背景、美学和其他因素,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思想。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是一个物质实体,所以博物馆的建筑符号之间的关系也具有稳定特性。
(二)象征性(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
索绪尔对于符号的任意性持这样的观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指的符号指的是整个能指和连接的符号,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在符号学中研究的绝大多数符号往往具有象征性。这个符号长期存在的主要价值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可以产生新的象征意义。正因为如此,它创造了建筑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彰显了建筑师的个性;正因为如此,建筑不会相似相仿,形式老旧,成为一种重复的机械生产活动;正因为如此,后现代建筑广泛使用符号来表现其“模糊与多义”。与其他符号一样,博物馆的建筑符号也具有象征意义,并且使文化主题得到升华。
四、符号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一)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符号
“地方特色”,它的作用是指导我们如何去设计,如何去运用符号来避免设计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景观。江南建筑特色为白墙青瓦。苏州博物院的建筑色调正是采用苏州这种传统的标志性符号,但材质与形式的表现手法却是全新的。屋顶和墙壁的底面是由称为“中国黑”的花岗岩石材制成,雨后是黑色的,雨水干后会变成深灰色。屋顶则采用该石块加工成的菱形块材进行平铺,十分立体。这种采用新型深灰色材质搭配出的墙体,清新优雅,为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此外,苏州古城的又一大特色是建筑景观的高低错落。新场馆整体高度适中,与周边的街区和拙政园相协调,更适合苏博馆藏的小工艺品,也更加适应苏州市的整体风格。
(二)创新古典的自然符号
追求“亲近自然”,用自来水和人造石来营造“山林”的错觉,这是对“生态”内涵肤浅和消极的理解。贝聿铭大师的设计结合了历史和现代,打造了更高水平的庭院内涵。馆中有一个主庭院和一些小型内部庭院,连接内外空间,将自然融入建筑。其中,主要庭院是由鹅卵石池塘、石头假山、直弯曲桥、八角亭、竹林等组成,有别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失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里“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独特山水景观使新旧空间巧妙地融为一体。假山则选用切割厚厚的大石头,还将其表面进行做旧处理使其接近旧石,并没有选用传统的太湖石。而且,石头前后摆放也有讲究,颜色从深入浅,高低错落,自然有序,特别是在江南的雾雨中,营造出了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三)模糊的象征符号
博物馆的建筑符号具有象征意义,通过捕捉这一特征,博物馆的主题可以升华。“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光线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符号,它象征着建筑的结实的结构骨架,建筑的脉搏。通过光线,可以感受到由光线营造的超现实的建筑语言。在苏州博物馆,玻璃和钢结构的大量采用使天光进入室内,丰富了建筑语言。同样是窗户,在酷爱三角几何造型的贝聿铭的设计中,或呈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者只是一个大的落地窗,比苏州的古典装饰窗简单得多,但更有利于光线进入室内,并且能将窗外景色引入室内,开阔视野,获得不同的景观感受。贝先生用这种简洁、方便和精湛的建筑语言创造出的空间,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还丰富了展馆的层次变化和明暗对比,使得空间变得不可预测。
五、结语
本文将符号学的内容应用于博物馆建筑设计中,解决的是设计方法问题,也说明了通过赋予特殊形态特征于作品中,能使作品创造出不同式样风格的象征意义。设计背后是一个互补的符号应用。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融入历史,并在历史中抽象出他们自己的个性化表达语言,具有自己独特观念表达的符号结构。当我们使用符号时,我们需要注意设计符号的时代性。
其实现在很多博物馆馆标、建筑等等都采用一些符号元素,可能是古建筑的符号,可能是藏品的符号,我们需要做的是真正地了解历史文化,将符号与文化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让博物馆建筑甚至是室内的陈列柜都提升到建筑艺术、陈列艺术的层面,赋予它们自己的个性、特色和深度。个人认为,根据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符号的特性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设计中加以运用,发现符号的潜力,并将人文、科技、环境等其他主题融入博物馆的建筑符号中。它可以更多地傳达设计师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粗略地理解符号学的一些基本内涵,并使用符号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博物馆建筑。然而,符号学和建筑符号学毕竟是新时代建立的严谨而内涵丰富的全新理论。因此,将符号学的一些理论观点用于博物馆建筑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徐恒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艾柯.符号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孙亮.建筑符号学及其批判[J].山西建筑,2004,(15).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