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周 郭奇亮 刘继 郑旗 樊雪飞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成都市总面积1.43万km2,常住人口约200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70.6%。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1.39万亿元,其中实现农业总产值878.9亿元。其中,种植业490.2亿元;畜牧业315.7亿元。农作物全年种植约85万hm2,粮食种植面积约47万hm2。粮食总产量273.1万t;油料总产量35.2万t;肉类总产量73.6万t。
成都已形成以2个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17个产地批发市场为枢纽,中心城区近230个标准化菜市场、5000家零售及超市门店、500多家生鲜便民菜店为支撑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2017年,成都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400亿元,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13家,销售额突破2400亿元。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31家,新成立家庭农场1473家,达到60.8%的适度规模经营率[1]。
成都市城镇年农产品消费总量约为639.9万t。到2025年农产品需求量将突破949.2万t。成都市居民日常饮食消耗量最大的是蔬菜,占比32%;其次是粮食和水果,分别占比占26%及22%;其余农产品消耗总和约占20%。
近年来,成都市对农业产业进行结构调整、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492家,加工型企业343家。全市有数个大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较为知名的有郫都区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新津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和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此外,崇州桤泉农产品加工基地和新都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也具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全市已经形成了水果、蔬菜、畜禽、生猪、茶叶、粮油、林竹、白酒8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然而上述农产品加工均以精深加工为主,基本不涉及农产品产地初加工。
现今,成都市的农产品行业对产地初加工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田间地头去除农产品携带的泥土、烂叶病叶、进行简单的大小分级装箱等工作对于产地农户来说仅仅是传统的顺带工作,并不认为是对农产品进行了加工,从农产品初加工的定义来看,这些工作虽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范畴但却零散缺乏系统的初加工体系,在农产品的产地也缺乏相应的机械化设备,主要以采收者手工完成,系统化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本没有。
成都市农产品产地的初加工可以忽略不计,在主要的农产品集散地有少量系统的农产品初加工在进行。主要有彭州濛阳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双流白家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此2个大型批发市场支撑着大部分成都市农产品供给和市场流通。
近年来,成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在消费市场、流通体系、冷链设施、城市配送几个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为下一步建设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1.2.1 消费市场
成都是西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也是特大消费型城市,商贸流通活跃,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47.4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美元,广大市民对鲜活农产品、冷链食品、电子商务等呈现巨大消费需求。
1.2.2 流通体系
近年来,成都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冷链电商发展迅速,已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成都市初步形成了以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型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在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彭州市、崇州市、新津县、简阳市等区 (市)县已经布局4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物流项目,其中彭州四川农产品交易中心、双流白家农产品交易中心、郫都区沙西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龙泉驿成都农产品交易中心、青白江银犁冷链冷冻食品交易市场等规模较大,辐射范围涵盖成都、四川省乃至四川周边省市,这些重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普遍配套建设了规模较大的冷链物流设施,全市冷链物流发展呈聚集发展态势;电子商务涉及领域不断扩大,推动生鲜电商市场需求不断增长。2016年成都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往来零售额超过50亿元,猕猴桃、水蜜桃、丑柑等特色水果往来销售量不断攀升。天猫、京东到家、顺丰优选、尚作有机等冷链电商相继涌现,冷链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四川九曳依托蓉欧快铁,加快实现猕猴桃、伏季水果、柑桔、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批量对俄出口。顺丰依托成都市蒲江猕猴桃特色优势开展农产品冷链电商,据统计旺季顺丰订单日均可几千乃至上万单,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冷链销售渠道。
1.2.3 冷链设施
截止目前,成都市已建成标准化公共冷库约为65万m2,主要集中在物流园区 (中心)内和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周边,其中物流园区 (中心)冷库面积约50万m2,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周边配套建设冷库约15万m2。太古冷链、大合仓、海霸王、银犁、雪峰等10多家外资和国内知名冷链物流企业相继入驻。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郫都区、双流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武侯区等区域相继形成规模较大的聚集区。近年来,冷库建设规模保持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随后各区市县将会陆续出台相应的政策以鼓励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将会不断完善,分布范围更趋合理。
1.2.4 城市配送
依托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加快推动沃尔玛、永辉、家乐福、欧尚等大型卖场为典型代表的商贸流通企业加快设立配送中心开展集中配送业务。积极主动撮合鲜生活冷链、汇翔冷链、山久物流等专业化冷链配送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同时,通过城市共同配送监控服务平台,实现了冷链配送过程的信息化、数据化、透明化、可视化。持续推进仓储、运营、服务等城乡配送全领域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了 《成都市城市物流配送车辆营运技术规范》和城市共同配送车辆外观标识方案,2017年2月发布实施果蔬、畜禽肉2个生鲜农产品城市冷链物流技术规范。成都市冷链配送已呈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趋势。
成都市的农产品在采后的腐损率、冷链流通率等方面和国内外的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市与国内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对比
虽然成都市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基础条件和水平在向国内一流方向发展,但总体上,成都市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与国内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较高的城市比较,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工艺流程未能全覆盖。除了部分对采后产地初加工要求较高的易腐农产品外,大部分农产品采后管理粗放,没有形成规范化的产地初加工流程。不注重采后预冷和保鲜包装,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极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设施设备建设规划不合理,产地与运输节点之间的管理矛盾尤其突出。成都市大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没有采后产地初加工车间/基地,使得农产品采收后不能及时预冷,严重影响采后运输品质。同时,集散中心或市场低端冷库建设饱和,运营成本高,提高了农产品采后冷链运输的门槛;专业于农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及冷链物流企业太少,实力较差。目前对农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意识较强的,一般是电子商务类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也缺乏规模化的程度;信息技术配套不完善。农产品从采后到进入流通环节中的重要节点,需要智能体系的支持,虽然成都市目前智慧农业发展较快,但要覆盖到整个农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及冷链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成都农产品供给端除确保蔬菜、肉类等现保有量外,更侧重于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益。随着产业基础的夯实和品质农业的发展,成都农产品出口呈现多点开花、快速增长的特点。然而成都市农产品农业产业发展上还存在短板:标准化程度不高、精加工严重不足、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低、经营机制松散等。
成都市常住人口连年增加,农产品中,淡季产品及高端产品缺口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及健康饮食意识的提升,品牌农产品消费占比将逐渐扩大。对农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随着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对高品质农产品的要求,我国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就更侧重于农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及冷链体系全程中构建质量安全管理和监管系统,以保障群众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农产品采后产地初加工及冷链体系的发展,能降低农产品中的化学保鲜剂的使用比例,显著降低农产品采后的污染和损失率,有效提升了农产品产品品质;同时全程冷链系统能更好地维持农产品流通中的品质保障。
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 “一带一路”建设,成都市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以蓉欧快铁国际班列作为融入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 “蓉欧+”战略。在 “蓉欧+”战略推动下,目前蓉欧快铁已实现直达纽伦堡、罗兹、莫斯科、伊斯坦布尔等20个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实现每周 “去13回10”的双向稳定运行态势。2018年以来截至目前,蓉欧快铁已开行661列。通过蓉欧快铁[2],成都市的农产品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认识、了解和喜爱,让成都的丰富农产和天府文化走向国际。”成都特色农产品作为样品一并送往欧洲,下一步,还将开展持续的海外营销推广。
同时,成都通过大平台、大通道、大交流、大经贸,着重打造国家级开放门户枢纽,依托蓉欧快铁构建陆上丝路,同时,依托航线网络建设空中丝路,截至目前,成都已开通航线304条,其中国际 (地区)航线达102条,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国际 (地区)航线率先突破百条的城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加紧建设,将于2020年建成投用。
成都作为西部交通枢纽,对接国内外的货运物流具有中转便利,运输便捷等优点,配合成都市特色农产品的产地初加工与冷链系统,能有效服务于成都市农产品进入全球流通的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关于促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冷链物流发展的重大规划和措施出台,产地初加工与冷链体系作为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中的重要环节,需求和创新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及冷链产业面临着严峻形势,却又拥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