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凤
(莱钢集团莱芜矿业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放射科,山东 莱芜 271100)
神经胶质细胞瘤为脑组织常见恶性肿瘤,约占颅内瘤中神经胶质细胞瘤的50%[1]。神经胶质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具有较强的侵袭性[2],且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肿瘤血管,因其管壁薄弱、结构不成熟,易破裂形成卒中,因此临床又称其为脑胶质瘤卒中[3]。脑胶质瘤卒中与脑卒中的临床表现类似,都存在急性颅内压升高,易误诊,使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4]。CT灌注成像为CT常规检查,目前已广泛用于急性脑缺血和肿瘤学方面,本研究探讨其鉴别脑出血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患者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5~78岁,中位年龄56.5岁。另选择同时期我院收治的单纯脑出血患者3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6~79岁,中位年龄57.5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或单纯脑出血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③无其他严重疾病。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仪器与方法 2组均使用Siemens 16层螺旋CT行颅内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眶耳线至头顶。扫描参数:120 kV,250 mA,层厚5~10 mm,螺距5,扫描时间2 s。平扫发现病变后,再行增强扫描,在肘部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L)。检查完成后进行数据处理,获得最大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局部脑血容量(CBV)、局部脑血流量(CBF)参数图[5]。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比2组各参数值及CT值。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各参数值比较(表1) 2组MTT、CBV、CBF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2组各参数值比较(±s)
表1 2组各参数值比较(±s)
注:TTP,最大峰值时间;MTT,平均通过时间;CBV,局部脑血容量;CBF,局部脑血流量。
参数 TTP MTT CBV CBF观察组(n=30) 1.25±0.74 0.89±0.37 0.52±0.17 0.33±0.11对照组(n=30) - 1.86±0.96 0.73±0.29 0.55±0.28 t值 - 5.164 0 3.421 7 4.005 5 P值 - 0.000 2 0.001 1 <0.000 1
2.2 2组CT值对比 观察组CT值(65.38±4.29)HU,对照组CT值(67.04±4.63)HU,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可分为9大类[6]:星形细胞瘤;胶质瘤,其中还可分为混合性胶质瘤与少支胶质瘤两小类;室管膜瘤;脉络丛瘤;神经上皮组织瘤;神经实质细胞瘤可细分为神经元瘤和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两小类;松果体实质肿瘤;胚胎性肿瘤;神经母细胞肿瘤[7]。目前为止该病的具体诱因尚未查明,但多与遗传因素、肿瘤起源、电离辐射、空气污染、生化环境、感染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8]。神经胶质细胞种类较多,且大多患者为急性,又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多与脑卒中的临床表现相似[9],所以临床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因此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易被延误[10]。
影像学为诊断神经胶质细胞瘤的有效手段[11],CT灌注成像不同于动态扫描,它能连续扫描所需层面,获得密度曲线与时间,再通过数学模型来计算灌注参数值[12],能更加并量化、有效地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情况,同时其还具有极高的密度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时间分辨力,能有效观察病灶血液供应[13],因此被广泛运用于神经胶质细胞瘤诊断。颅内基底节区多发脑出血,脑出血肿为其主要临床表现,CT平扫可发现圆形、高密度、均匀影像,增强扫描血肿周围无显著强化[14-15]。CT扫描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表现为不规则形态或不均匀密度的血灶,肿瘤类型不同出血部位也不同,但脑叶部占比最多,出血部位一般会有坏死灶、瘤体、钙化,增强扫描瘤壁或瘤体明显强化[16];血肿周期与病灶周围水肿明显不符,出血后一般会出现明显水肿,不是由血肿导致,所以可确定其为肿瘤性水肿[17];瘤体若出现囊变,其内出血可观察到液平面,下半部为高密度血液,上半部为低密度囊液,高密度病灶是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的典型表现[17-21]。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MTT、CBV、CB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CT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综上所述,CT灌注成像可定位诊断神经胶质细胞肿瘤出血,发现血肿和出血量,为脑出血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鉴别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有利于神经胶质细胞瘤的治疗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