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2018-12-17 12:06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燃放烟花同名烟花爆竹

远离“丧文化”青年莫颓废

1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卜香雪的同名文章指出:在网络世界里,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丧文化“正成为一些青年人的口头禅。什么都不想干,只想蹉跎岁月,找一个最省事省力的方式活着——这样的消极情绪,正通过上述这些流行语在年轻人中蔓延。从常理看,这与大家对青年朝气蓬勃的一贯印象格格不入,令人费解,也令人担忧。的确,有些“丧文化“的表征只是碎片化的某种自嘲和宣泄而已,并不具有完整的价值观参考意义。很多自嘲“丧到极点“的青年,奋斗、拼搏起来,并不比前辈和同龄人逊色。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盖“丧文化“的本质,即消极逃避。而且,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丧文化“的消极话语在青年人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沾染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对待生活、他人的态度,对于青年人成长、社群和谐都有很大危害。

造几个新词送西方,夺回“发球权”

2月1日,《环球时报》发表李佳明的同名文章指出:西方学界和媒体对创造出“新名词“来“对付“中国总是乐此不疲。从早期的“黄祸“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再到今日“锐实力“一词的出现。对于西方在发明新词上持续不断的“原创力“,我们还是可以从中觅出一些可为我所用的方法。首先,西方学界和媒体之间的“默契“值得学习。西方媒体是造“大炮“的,只管射程距离、范围和投射方式。而“炮弹“的品种和品质,则要仰仗西方学界“设计“。其次,在“媒体战“中,西方惯用的攻击手段就是“群狼战术“。即多个媒体或组织,从不同角度,每匹狼咬你一小口,有从学术角度,有从人权、经济甚至环保角度等等,大小媒体轮番上阵,先使你“遍体鳞伤“,再互相串联,寻找你的“致命伤“,最终由主流媒体或政府来“总结发言“。最后,要夺回“发球权“,主动发问,改变西问中答的被动局面。在分析和判断准确的前提下,我们也应该学会主动“发难“。

烟花爆竹庆新年的时代过去了

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毛建国的同名文章指出:对很多人来说,启封春节记忆,可谓是从燃放烟花爆竹开始的。很多人甚至把烟花爆竹作为春节的重要表达方式,在燃放烟花爆竹中,春节完成了始和毕。确实,春节需要表达方式,只是表达方式本身也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春节的表达方式自然也要发展。鞭炮的发明与存在,与农耕时代的社会背景相呼应。如果说在农耕时代烟花爆竹作为春节的表达方式还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时至今天,已经越来越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理由了。新时代的春节,应有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就目前来看,可能还很难找到一个代表性符号,能够得到大家公认。这些年来,我国居民的节日文化娱乐活动、风俗习惯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过节理念和风尚在产生和培养,一些明显不符合时代的风俗已经日渐式微。就当前来看,可能需要寻找和改造春节新表达方式,但不管如何,烟花爆竹作为春节表达方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猜你喜欢
燃放烟花同名烟花爆竹
同名
燃放烟花吓死鸟儿?
天津实施最严烟花“禁放令”
北京:五环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三 人 行
燃放烟花爆竹安全须知
曹 操
销售旺 安监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