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间的张力:现代艺术体系的几种艺术门类之关系

2018-12-15 00:16刘思彤
参花(上) 2018年12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持续加快,艺术体系与门类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现代艺术体系基于现代社会理念衍生出來,与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本文将从现代艺术体系发展概述出发,分析其与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的引导、效仿、分解、融合等关系,为相关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现代艺术体系 艺术门类 艺术理念

分析当代艺术体系可知,其构建是由康德、达朗贝尔、波德莱尔所共同实现的。目前,社会现代化的脚步正逐渐加快,现代艺术体系中存在的多种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表达出一种独有的艺术张力,主体艺术以及从属艺术之间也由传统的效仿关系改变为主导关系,分析两者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艺术体系概述

自从西方艺术形态彻底从马提安努斯·卡佩拉所构建的自由艺术理论中解脱出来,现代艺术就开始形成并构建出一种完整体系。最开始的启蒙运动中仅衍生出现代艺术的概念,并且确定其艺术门类由绘画、建筑、诗歌、文学以及雕塑组成。哲学家以及艺术家在这种现代艺术体系当中保持了探求整体性的信念,不再局限于讨论一种艺术门类的特点,而是放眼于整个艺术体系,并开始对这种现代艺术特定的定义展开思考。专家学者们对其的讨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康德在这些基础上建立起了一套真善美的理论艺术,这一举动也预示着现代艺术彻底构建完成,当前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而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产物,体系内的绘画、建筑、诗歌、文学以及雕塑等五大门类之间存在的关系也逐渐变化并

衍生出一种独特的张力。[1]

二、现代艺术体系中几种艺术门类的关系

(一)模仿关系

古典时代,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基本都会遵循“模仿”的理念,而令人感到不解的是,一直到启蒙时期,人们仍将“模仿”定义为艺术第一理念。有专家提出,莱辛在探究艺术与诗歌的联系时,也是将艺术模仿自然的理念作为基础。而格林伯格曾表明,艺术创作不仅限于对自然美的模仿,同时多种艺术门类之间也有相互模仿的关系,一旦某门类艺术占据时代的引导地位,其他多种艺术门类就会纷纷效仿,甚至想要脱离自身特点去效仿其效果,这种“楷模”效应影响十分深远。例如启蒙时期,诗歌占据了艺术主导地位,虽然该阶段的绘画与雕刻技术都已经十分娴熟,当时人们仍然会用诗歌来表达想法;而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音乐占据主导地位,同样也为各门类艺术所追捧。因此可以发现,一直到现代艺术体系,其中多种门类之间仍存在一种模仿关系,并且正是由于这种模仿关系,才能使得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一种联动性。

(二)引导关系

格林伯格提出,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强弱的区别,每个时期中的艺术门类之间也存在着引导和服从的关系,地位相对强势的艺术门类就会处于引导位置,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形式,在该时期被视作艺术楷模。例如17世纪与18世纪,文学发展进程较快,明显居于引导的地位,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与其相比就迟缓很多;而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改变了文学独大的形式,取而代之成为引导其他门类发展的艺术形式。格林伯格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希腊就有雕塑与绘画两种艺术的竞争,某个时期雕塑会占据引导地位,而有时则是绘画取而代之,但是需要重视的是,两种艺术门类之间并不存在着永恒的引导也不存在着永恒的独立,两者在潜移默化中呈现相互影响的状态。例如雕塑很早就在古希腊时期位于主要位置,而到浮雕时期,绘画又取而代之成为主导,一直到雕塑走向哥特式风格时,绘画才居于下风。由此可以看出,艺术与社会发展历程之间存在某种引导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十分复杂。

(三)分解关系

最开始的现代艺术体系竭尽全力想要表现出一种富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艺术原则,但是自从进入到19世纪中期,人们对于这种艺术整体性逐渐产生了质疑,各个艺术门类都开始意识到自身具有的独特性,并且为了做出证明,每种艺术都开始利用其自身独特性操作来坚守自己的领域,这样使得相关门类之间呈现出一种相对“安全”“互不侵犯”的分解关系。

(四)融合关系

当前,艺术创造与非艺术的一般定义逐渐融合后,艺术体系与艺术门类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也就消失了。有人认为,在目前这种后现代的环境中,商品化与交换逻辑正在不断渗透到文化领域当中,甚至磨灭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透明化,文化中渗透商品化也预示着艺术作品可以沦为商品,甚至从理论角度上来看就是一种商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门类与其形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在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而不断发生改变,自从20世纪以来,自由性美学观已经逐渐具备指导性,其中多个艺术门类逐渐独立出来,并且在彼此之间划分了界限与定义。一直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界限才逐渐被抹去,艺术门类呈现出一种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新群.艺术学理论框架中艺术史研究的立场与目标[J].民族艺术研究,2018(04).

(作者简介:刘思彤,女,本科,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艺术传媒系,助教,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