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洁
摘要基于对扬州市环境治理状况实地调查,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引发的思考。从考察的结果看,扬州市的生态尤其是水生态经努力虽得到一定缓解但仍存在危机,已为发展方式敲响警钟。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要处理好诸如如何解决与增收富民的关系;如何引领先進生产力的发展;如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为此,建议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绿色发展,既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科学发展;既需要全局意识,更需要兼顾个体利益,协调发展;既需要变道超车,更需要实施倒逼转型,创新发展。以扬州为试验场,为全国其他大江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制度创新典型示范。
关键词江淮生态大走廊 绿色发展 水环境 区域经济
2017年全国两会前后,在江苏省市以及中央各大媒体上开始频繁出现了一个热词——“江淮生态大走廊”。在2017年3月召开的江苏省两会上,这项由扬州市率先提出的建设规划已上升为省级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以“一带一廊”为核心展开。所谓“—带”为沿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京杭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廖家沟及周边湖泊水系、湿地形成的生态带,“一廊”为沿潼河、三阳河、新通扬运河、夹江形成的清水走廊,总面积为1780平方公里,涉及宝应、高邮、江都、广陵和邗江5个县(市、区)42个乡镇(街道),覆盖了扬州市全域近三分之一的土地。若能顺利实施并获成功,其意义可想而知。然而,仅就水体污染治理而言,现实的问题与挑战依旧很多,必须找到破解的路径。为此,显然仅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觉悟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改革创新的谋略。
一、水体污染:已为发展方式敲响警钟
长期以来,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只顾盲目发展,不顾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于赖以生存的水资源过度索取,其造成的几乎灾难性代价早已显现,但依旧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以宝应湖为例,这里曾经是“一泓清浅鱼龙隐,两岸空寒鹳鹤呜”,被古人誉为“小西湖”,其丰富的水产资源养育了沿岸世世代代的渔民和居民。近几十年来,由于围湖造田,水面已经由以前的10多万亩降到了5万亩。受经济利益驱动,自20世纪90年代又开始实行围湖养殖,到21世纪初,宝应湖大闸蟹曾两次获得中国渔业协会授予的“中国十大名蟹”称号,但无人能想到,10年多一点后的今天,这一切都发生了逆转。
2017年初,笔者前往宝应县安宜镇金湖渔业村调研,看见宝应湖就象一个大渔塘,水面密密麻麻插满了围网,村支书刘培刚介绍,宝应湖水质自2003年之后开始走下坡,近几年情况更加恶化,导致以前是村民抢着养,现在是大家盼着退,由于严重亏损,原本靠养殖大闸蟹致富的湖区渔民已迫切希望弃养上岸。另据宝应县环保局负责人介绍,根据监测,宝应湖水质一般是4类,有时候达到5类,中度富营养化,已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导致宝应湖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是水利工程增多,上游来水减少,湖水自净能力不断下降;二是湖区渔民的高密度粗放型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无法及时清除,对水体造成破坏严重;三是周边各农业圩口内的耕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一旦进入梅雨季节,大量的农业污水排人宝应湖,造成湖体污染。另外,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也有一定影响。这种粗放型发展带来的严重污染,不仅断送了昔日赖以致富的养殖业,更是影响了周围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也对南水北调的水质构成了潜在威胁。
事实上,宝应湖污染并非个案。据扬州市环保局专家介绍,2015年,高邮湖总体水质为4类,属轻度污染,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而在江淮大走廊境内的三阳河和京杭大运河间的平交河道当中,北澄子河等河道的水质也为4类,水质为轻度污染,同样是水危机的安全隐患。如此大面积的水污染,不能不给我们的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
显然,建设生态大走廊首先需要治污,而湖区治污的第一步是减化和退养,那么,哪些企业和项目必须减和退?笔者分别走访了高邮湖畔的高邮助剂厂、罗氏沼虾养殖户、养鹅专业户以及渔民,问他们谁对湖水造成的污染更大,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罗氏沼虾养殖户认为自己的污染很小,工业污染和农业的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更大;高邮助剂厂认为自己企业排放全部达标,农业的污染更大;民生河的渔民认为助剂厂污染大,河里的鱼都死了;养鹅的认为鹅无害,化工厂污染大,对鱼虾有毒害。显然,不难发现,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都把污染的责任推向别处。根据高邮市环保局的检测报告,在高邮湖的污染源中,工业污染占17%、农业污染占32%、生活污染占51%。高邮市环保局的专家分析指出:工业污染占17%,表面上看工业污染并不大,但这与具体企业的布局、环境管理水平、排放是两回事。然而,高邮湖周边工业企业相对较少,如果这17%的来源主要是由几家企业造成的,则这种污染显然就是重要污染源,其危害不可谓不大,这些企业就必须要搬。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市要对沿线50多家化工、制药等污染企业进行搬迁,消除安全隐患。另外,从污染的现状看,农业与生活污染所占比例最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则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二、改变现状: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建设生态大走廊不是单纯地治水,应该包括水清、天蓝、地干净、人的身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这五个方面,也就是说,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不能割裂,如果没有把发展模式论证好,单纯地治水又会带来更多问题,甚至带来更大的污染。因此,我们在推进生态大走廊建设的同时,必须思考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解决与增收富民的关系?
以罗氏沼虾养殖业为例,高邮市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约14万亩,有5000多个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司徒、龙虬、马棚、周山、三垛、甘垛、横泾等镇,总产量4万多吨,占全国的20%,年产值20多亿,是高邮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秦长全是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的罗氏沼虾养殖户,在村里承包了20多亩虾塘,每年养虾净收入8-9万元。在三垛镇,像秦长全这样的罗氏沼虾养殖户共有1980户,养殖面积51800亩,已经形成了一个从虾苗、饲料、养殖、运输到销售的产业链,相关从业者达到4000人,产值5.63亿,纯收入1.25亿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1.5万元。
大规模的养殖会不会对附近水域造成污染?养殖户们认为自己采用的是生态养殖模式,污染并不大。而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却认为,罗氏沼虾养殖肯定有污染,最直观的是大量投放饵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产生了大量蓝藻,由支河排人三阳河。三阳河与潼河、新通扬运河、夹江共同形成了南水北调的清水走廊,它的水环境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源头的水质。所以,当地政府已发文不再扩大养殖面积,下一步,在1000米保护范围内,可能还要进一步退养。听闻这个消息,养殖户们普遍担心收入会受到影响,当地的干部也表示,如果单纯要求退养,而不能在如何富民上找到新出路,这样的生态建设模式难以为继。因为,一方面是禁养区的设立,令可养殖的范围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带动下的养殖量增长是难以控制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一增一减的矛盾中找寻养殖减排的破解之道?为此,高邮市农委提出了“存量优化、增量绿化”的工作思路。对于“存量污染源”,要求尽快完善污染减排设施,进行环保升级,鼓励集中治污,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等新技术;对于“新增污染源”,则需要提高新建养殖场的环保准入门槛,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减少治污成本并利于资源有效循环利用,以产业规模化带动生态养殖,实现增收富民。但是,这种思路与做法是否能够奏效,尚有待时间检验。
(二)如何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仍以高邮为例。高邮助剂厂由于过去长期超标排放,对周边环境已造成较大污染,对厂区土壤、高邮湖底泥土的污染影响更大。按江苏省“263行动计划”要求,这家厂必须在今年内开始搬迁。高邮助剂厂负责人表示,大局肯定要服从,但也不能操之过急,为遏制污染,这几年厂里在环保设备上投入一直很大,近3年已投资了4000万元,实现了达标排放。另外,作为高邮曾经的明星企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如今厂里还有400多名职工,去年产值2.5亿,利税2300万元。现在做企业很不容易,要搬迁资金的难度很大,还有一系列后续问题要处理,希望能给一定的周转时间,到2020年完成搬迁。
透过高邮助剂厂的案例笔者发现,工业化牺牲了环境,生态化又要牺牲企业,在这种社会进步必然更迭的悖论中,虽然进程艰难,但潮流难以阻挡,及早转型发展是唯一的出路。高邮地处苏中,本身的经济发展压力就很大,搬迁助剂厂这一类利税大户,无异于壮士断腕。怎么看待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苏南、苏北经济社会的差距是江苏发展历史上难以避免的一个话题,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同志在苏北调研时,反复强调要保护好优美环境、发挥好生态优势,把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上升到江苏全省战略,实际上就是对江苏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变革。事实上,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不是不要制造业,而是要更好的发展现代制造业,具體表现为空间上更加集聚集约发展,技术上更加轻型升级发展,环境上更加绿色友好发展。
扬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扬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我们都谈“弯道超车”,实际上是超不了的,因为别人在弯道减速的同时,你也在减速,我们要思考如何“变道超车”。那么,对于高邮市而言,要想在区域竞争中“变道超车”,路在何方呢?首先,高邮有空间和资源,随着连淮扬镇铁路的建设,高邮将跨入高铁时代,区位优势将大幅改善。其次,长三角城市最终的目标都是生态环保、宜居宜业,我们实现超越的路径就是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互联网+”经济。例如蓄电池产业曾经是高邮市的大产业,但是以低、小、散著称,近年来,通过建设电池园集中管理,一方面加强污染防治,一方面成立了产学研中心,加快研发储能电池等新产品,形成产业集聚之后,虽然蓄电池企业由30多家减少到10多家,但是产值却增长好几倍,同时还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吸引了多家电动汽车企业入驻。
由此可见,没有落后的企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方式。传统产业大多有污染,但不能把他们全都取缔掉,而是要进行提升。绿色发展是指全产业的绿色化,而不是只针对哪几个产业。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要求建设的生态环境不是原始生态环境,而是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是协调的生态型发展。站在这个角度,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引领整个扬州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三)如何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邗江区槐泗镇运河村依河傍水,20世纪90年代,一些外地创业者陆续在此落户,沿运河建起了一批砂石场和小船厂,虽然致富了一批大小老板,但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破坏。由于这里地处七河八岛延伸区,又是主城区供水及南水北调重要水源地,2014年,扬州市人代会决议对河边小厂一律关闭,复耕还林。随后,区、镇、乡联合行动,一周之内,12家船厂,14家砂石厂,2个混凝土搅拌站和2个机械制造厂全部签订关闭协议。当问及30家企业全部关闭,老板们怎么会答应的?槐泗镇负责人表示:保护环境大势所趋,企业在此对环境、道路破坏巨大,群众怨声载道,30家企业一年开票返还乡镇8万,这笔账算下来老板们无地自容。而拆厂复耕,补偿企业15亿元,又花了几千万元复耕土地,总共花掉了2亿元。对于村民而言,虽然家家户户都损失了不少租金收入,但换回了健康和安宁,他们也表示值得。不破不立,槐泗镇在绿色发展上已经壮士断腕。那么,大面积的湿地保护和植树造林,能否带动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品质的提升,进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坐落于邵伯湖边上,由于湖里的渔业资源日渐枯竭,现在基本靠围网养殖,但村民们已经意识到水质长期污染的危害,从几年前就开始谋划转型,挖掘当地的渔文化资源,依托邵伯湖发展旅游,几年下来已经尝到甜头。目前,正在规划进一步打造渔隐文博特色小镇,给游客带来归隐渔家的慢生活文化体验,进一步带动旅游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而在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核心区,扬州市主城区早已开始尝试,并且初见成效。比较一下西区和东区的发展模式,不难看出其中的差别。西区是传统的开发模式,规划一出来就可以卖钱,但只有居住和商业,看上去热闹繁华,却是有消费没产能。而东区的绿色发展模式,首先注重打造环境,搭建产业发展的平台,虽然前期投人大,但是后劲足,现在不仅土地大幅升值,还吸引了大量新兴产业的集聚。比如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的落户,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周边环境的打造和道路框架的建设,土地价格从当初的每亩10几万上升到现在的几百万;智途科技从初创企业已经成长为地理信息行业的龙头企业;交通银行的落户,不仅带动3000人就业,还能挣到全世界的钱。这些都是环境改善带来的成果。随着廖家沟两岸生态环境的不断提升以及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里已经成为投资创业和安居乐业的一片热土,未来,将成为扬州城的中心地带。
三、倒逼转型: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城市,同时,作为淮水入江的主要通道,淮河流域水质直接关系到长江的水环境质量、水质安全。江淮地区如果打造不出一个优质生态大走廊,不仅难确保清水北调,也会危及长江水环境。这个规划从国家层面看,是保障南水北调,呼应长江战略,也顺应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发展方向;从江苏省角度来说,通过大走廊建设,也可以带动苏中、苏北走出绿色发展之路,探索区域板块绿色崛起、可持续发展新的模式。对于扬州而言,则可通过建设生态大走廊,高标准实施一批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建成扬州东部绿色生态屏障,成为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发展提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是打造美丽中国扬州样板的重要实践。鉴此,这个规划既是服从服务于国家和江苏省发展大局的战略工程,也是扬州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工程。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一方面要根据江苏省“263行动计划”(即:减少煤炭消费总量、减少落后化工产能、治理太湖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环境隐患、提升生态保护水平、提升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水平、提升环境执法监控水平)的要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在大走廊区域打造生态屏障、加快绿色发展。为此,扬州市已经初步规划了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工程、良好湖泊保护工程、公园体系及生态中心工程、生态廊道及生态屏障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基础设施建没工程、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工程等八大类66项工程,预计总投入291.39亿元。实施如此宏大的系统性工程,一方面是减、退、搬必将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一方面是生态建设仍需投入大量资金,这就带来了一个不得不令人深入思考的问题,即:在收入减少、花钱增多的情况下如何保增长、谋发展?
(一)绿色发展,既需要预层设计,更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科学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超级快速发展,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因源于当年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的顶层战略设计,即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在而后的具体实践中,其后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依据国家总体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丰富了邓小平的这种顶层战略设计,以系统思维全面深化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成绩斐然。但是,由于过度地提速,导致社会发展以一种粗放模式展现出来,导致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遭到忽视,昔日碧水蓝天开始越来越远离人们视线,并开始对人类生存带来威胁,于是绿色发展已成为不二之选。扬州市的环境治理现状,只是中国此类问题的一个缩影,特别就水环境而言,具有一定的代表胜。要实现问题的解决,还清湖碧水于现世,实现绿色发展,就必须与当年的改革开放之选一样,不仅需要顶层战略设计,同样需要系统思维全面、整体地规划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可谓是一种顶层设计,但关键的问题是未来如何实现这种宏伟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这其中既蕴含着顶层设计,也反映出系统思维,是未来实施绿色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绿色发展,既需要全局意识,更需要兼顾个体利益,协调发展
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肯定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包括各个地方的经济利益、企业的发展利益、渔民的养殖利益等。尽管绿色发展会给各方利益以长久回报,需以全局意识考量和推进,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各方利益,尤其是一些个体利益。尽管一些个体在顶层设计的压力下,不得不服从大局,牺牲了很大的利益,但是也引发了一些矛盾。而这些矛盾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与党和政府的情绪对立,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民生问题再次强调“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就需要我们在绿色发展中,必须要兼顾个体利益,尽最大努力是其损失减少到最低。因为,“中国梦”所包含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也包含着人民富裕的内涵。鉴此,如果过度强调大局意识而忽略的个体利益,势必导致人民的利益过度受损,而使其失去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就需要在践行绿色发展时,在大局意识和个体利益间构建起一种平衡,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三)绿色发展,既需要变道超车,更需要实施倒逼转型,创新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59次使用了“创新”词汇,充满创新思维。因此,我们要以创新思维来实现绿色发展,将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绿色发展的倒逼压力,把生态优势转化现实生产力,在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构筑一道“清水廊道”生态屏障的同时,把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成为绿色生态经济区,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提供样板;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绿色经济,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纵两横”(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考察工作强调的“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的指示精神,为全国其他大江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制度创新典型示范,努力把扬州建设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样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