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摘要】目的 帮助医务工作者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应用循证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2015年在本院接受过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要实施常规出院的指导,观察组的患者要实施出院后的循证护理,根据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严格遵照医行为,定期进行测脉搏、自测体重、科学饮食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其复查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在最大范围内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7..02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类型的心脏病容易造成心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同时患者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器质性地心脏病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更为甚者会面临着死亡的威胁[1]。加强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是离不开有效的护理对的,所以我们主要针对循证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展开研究,因为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最为常见的现象,而且患者心律失常时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这一现状就对临床护理的相关医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循证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主要利用护理问题的提出和改进护理管理模式来实现对于护理质量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015年在本院接受过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医学界的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患者均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沟通障碍、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史。以随机数字表法[2]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5.6)岁,心肌梗死部位:广泛前壁5例、右室5例、前侧壁5例、下壁与后壁合并5例、前间壁5例、下壁10例;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0~76岁,平均(60.6±5.5)岁,心肌梗死部位:广泛前壁5例、右室5例、前侧壁10例、下壁与后壁合并10例、前间壁3例、下壁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首先应该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如说医务人员必须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监督每一位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合理用药,而且护士还应该加强病区巡视,一旦发现患者有异常的状况出现,就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与此同时,各大医院内部的相关医务人员必须要随时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某些紧急状况可以方便医生进行妥善处理。而且研究组应用循证护理干预的实际方法也应该具有自己的不同之处。
首先医院内部需要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并且要对于组内成员进行严格选拔,将护士长、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师及护士等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具备完善的循证护理知识和网络查询资料与文献整理的能力的医疗团队。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循证护理问题,在经过对于护理实践的探寻,检索出包括心律失常、护理、临床疗效、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极为关键的词语,最终找出影响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的护理的具体因素。除此之外,医院在组建循证护理服务小组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组员由丰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而且医院还应该定期展开对于这些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实现对于护理方法、要点、注意事项等各方面的讲授。与此同时,各大医院内部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定期召集社区及周围其他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加强患者对于医疗相关知识、治疗的主要方法、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各方面的了解程度。[3]而且在用药指导护理方面,医务人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时刻准备好患者出院后所需用药的药物,而且还要为患者和患者家属详细标明服药方法及时间、用量等,促使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合理用药。
2 结 果
在调查和研究过后,我们可以发现此次研究中的观察组自测脉搏评分(8.92±1.05)分,对照组(6.34±1.01)分;而且观察组的自测体重评分(9.61±1.52)分,对照组(6.69±1.22)分;观察组的自测血压评分(8.87±1.10)分,对照组(5.99±1.01)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结果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的遵医行为,我们可以发现患者的得分越高,依从性就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AMI指的就是患者因为出现冠状动脉持续性、急性缺氧缺血等状况而导致的心肌坏死问题,在调查和研究过后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患者发病后会伴有心律失常的现象,而这一问题就会为患者的治疗难度与预后质量带来很大压力。而且这一类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所以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也就面临较大的难题。而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各大医院的传统护理模式存在缺乏系统性、持续性与针对性的问题,最终难以保证这类患者的医疗质量。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循证护理的模式也就逐渐应运而生,这种现代护理模式是利用查寻与借鉴临床护理经验的方式实现对于护理方案地制定,最终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4]而且这种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推动护理学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强化护理实践科学性,所以循证医学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在这些系统性、持续性与动态性的支持下可以是的我国各大医院内部的医疗资源获得合理配置与利用,强化了心律失常患者的就医质量。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模式在AMI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是极为必要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可以实现强化患者的心功能的具体作用,而且还对于我国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最大范围内提升患者依从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恢复速度。
参考文献
[1] 陈可冀,张敏州,霍 勇.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J].中国中西醫结合杂志,2017,34(4):389-395.
[2] 张利芬,高中敏,孙丹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3(27):153-154.
[3] 秦立玲.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临床探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20(11):38.
[4] 蒋 敏.急性心肌梗死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早期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12(7):107-109.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