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鹏
【摘要】目的 探析在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诊断中采用MR与CT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采用MR与CT影像检查诊断的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T组与MR组,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 CT组检查发现患者的颈部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29.0%,MR组为30.0%;MR组检测显示粥样硬化斑块有71处,CT组97处。两组的部动脉平均狭窄率检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对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优于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诊断当中,MR与CT诊断均能较好显示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而对粥样硬化斑块的显示情况,CT组较为优异。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MR;CT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7..02
颈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一种高危疾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引发因素,同时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血栓疾病。在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诊断方法有CT与MR两种,均可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信息进行呈现,而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是导致患者出现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临床诊断当中一般采用早诊断早治疗的干预方式[1]。本次对60例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了MR和CT分组对照实验,旨在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采用MR与CT影像检查诊断的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CT组与MR组,各30例。其中,CT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72.25±2.36)岁;MR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71.32±2.16)岁,样本选取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家属与患者同意,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MR组:采用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给予患者3D图像采集,扫描参数设置为TR21 ms,TE3.6 ms,翻转角25°,视野为200 mm×175 mm,扫描层厚为1 mm,矩阵设置为384×256,采用三维重建,对患者进行横轴位检查,扫描参数设置为TR750 ms,TE13 ms,翻转角180°,扫描层厚为2 mm,矩阵设置为256×256,后進行图像分析。
CT组:采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颈部横断面进行常规扫描,扫描范围为主动脉弓水平到患者颅底水平,复制平扫序列,采用Smartprep软件,将阀值设定为50 HU,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优维显90 mL,并且注射生理盐水50 mL,得到患者颈动脉原始图像,采用重建技术对患者血管进行重建,并且对图像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CT组检查发现颈部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29.0%,从其斑块显示情况分析,其中脂质斑块21处、纤维斑块20处、钙化斑块26处、混合斑块30处;MR组检查发现,颈部动脉平均狭窄率为30.0%,从斑块显示情况上分析,MR组斑块显示71处,其中26处钙化斑块未能检出。两组的颈部动脉的平均狭窄率检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对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情况优于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CT与MR诊断都属于微创诊断方式,并且两种诊断方式对操作的要求不高,具有诊断率较高的特点,在对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诊断上而言,CT扫描的诊断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其空间分辨率较高,可以对患者血管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清晰的显示,并且这种显示方法不会被患者的血流动态所干扰。根据相关文献调查显示,CT诊断的敏感性达到了80%以上,特异性更是高达94%以上,其诊断准确率大约在93%~97%[2],而MRI成像技术也是一种比较优异的诊断方式,MRI成像技术可以提高图形的质量,以便于更好的分辨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并且还可以较好的显示患者的血管壁情况,其中包括内膜增厚、内膜面光滑程度等,可以对患者管腔狭窄程度更为清晰的判断,但是如果采用3D TOF方法,容易造成湍流,从而让湍流相应部位的血流信号消失,进而夸大狭窄程度。另外对于钙化斑块的显示而言,MRI诊断方法较差,特别是小点化的钙化斑块,几乎无法显示,究其原因是由于小点状的钙化斑块,在显示过程中,由于其钙化的成分具有差异性,导致其对成像信号会造成一定的干扰[3]。
在本次研究中,CT组患者检查发现颈部动脉的平均狭窄率为29.0%,显示97块不同类型斑块;MR组患者检查发现颈部动脉平均狭窄率为30.0%,斑块显示71处,其中26处钙化斑块未能检出。
综上,在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诊断当中,MR与CT诊断均能显示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而对粥样硬化斑块显示情况而言,CT检测较为优异。
参考文献
[1] 吕 蕾.比较影像学在颈动脉斑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6,56(17):101-104.
[2] 符益纲.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2):80-81.
[3] 唐浩强.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6,(32):247-247.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