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珠
摘 要:对苏青小说女性特质进行梳理和分析后,可以隐隐地感受到苏青笔下女性内心诉求的声音,而这些诉求也正是苏青及其笔下的女性想要努力实现的。女性对情感的需要,对自由平等、独立尊严的需要,最后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等,都是每个人生命中不断追求和努力的动力。本文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苏青笔下的女性产生这些需要的原因,从而理解苏青笔下女性反抗的意义。
关键词:苏青;作品;深层;需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02
一、情感的需求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当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就会往高需求发展。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便会追求心理满足感的获得;以及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之后就有被爱,被尊重的需求;最后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
情感需要应该看成是第三层级,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后,作为人的本能想要实现的一种归属。苏青更是把这一诉求看得重要,她笔下的主人公,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基础上,更加看重归属和爱的需求,以及更高层级的被他人尊重、被社会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二、对爱情热烈而不得的苦闷
蘇青塑造的女性情感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苏怀青之口大胆而率真地表达了女性对情爱的渴求:“我需要一个青年的、漂亮的、多情的男人,夜夜偎着我并头睡在床上,不必多谈,彼此却能心心相印,灵魂与灵魂,肉体与肉体,永远融合,拥抱在一起。”这种率真而大胆的情爱倾诉,正是女性追求平等、至纯至爱的心灵之声。另一方面,是肯定了苏怀青追求独立人格的种种反抗行动。作为一位受过新思想熏陶的女性,面对着丈夫的不忠,姑嫂的刁难,生女的歧视,苏怀青感到苦闷和压抑,她不愿过庸俗无聊的少奶奶生活,然而,琐碎的家务,困顿的经济,丈夫的拈花惹草,又使她深刻地领悟到:一个女子,如果想拥有人格的独立,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权。同时,苏怀青在争取独立人格中遭遇的种种艰辛,也展示了现代女性不仅要承受社会对个体的审判,而且要承受来自以男权意识为核心的文化性别歧视的压力。在她的女性意识中,增添了对女性在现实生活处境中的实用性思考。例如:她并不一味赞美“娜拉”式的出走,她发现“五四”的男女平等的鼓励,其实包含着男性的评判标准。“真的,唯有被家庭里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男人,总会热烈地倡导女权运动,渴望男女能够平等,女子能够自谋生活。娜拉可能是易卜生的理想,不是易卜生太太的理想。他们只希望把女子鼓吹出家庭便够了,以后的事谁管你娘的。”这里有明显的女性对现实的功利性、实用性考量,这也说明了,她们潜意识里是离不开男性的庇护,她们情感脆弱,她们对生活不自信。
三、对女性自主、自由的渴望
苏青塑造的女性,在家庭得不到情感寄托的情况下,转向自我情感救赎的努力。在《论离婚》中,苏青还具体写出女性想做“娜拉”之难,“十八九岁的娜拉跑出来也许会觉得社会上满是同情和帮助,二十八九岁的娜拉便有寂寞孤零之感,三四十岁的老娜拉可非受尽人们的笑骂与作弄不可了。”苏青非常犀利地看到了中国妇女命运、情感的难以把握和难以驾驭,深刻指出了妇女的出路是荆棘密布。她对女性命运的审视和体察,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倾向,尽管这种情感的体验较为隐秘,但是作为一个对女性命运充满同情的女作家,本身就具有了对女性命运与女性情感的深切关注和深刻的体验。苏青自觉的女性书写,运用女性特有的生活领悟和特有的情感体验,以强烈的性别意识来争取女性主体的解放,其小说填补了“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在表现女性人格独立与女性情感独立方面的努力,完成了女性生活的智慧与思想的智慧的统一,建构了四十年代女性文学的独特一隅。
苏青作品中女主人公情感的体验还表现为对爱情的失望和对生活的绝望。与张爱玲塑造的女性形象相比,苏青塑造的女性形象虽然有着更为积极的态度和反抗意识,但是,苏怀青、符小眉、明珠等女性们最后的悲惨收场,使苏青的作品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忧愁。张爱玲塑造的女性不是在沉寂中枯萎、离去,便会使生命在相互折磨中殆尽,如:曹七巧、曼桢等。这些女性在不幸婚姻生活或性爱的变态中,完成了她们的一生。张爱玲构筑的女性天空永远是那么的苍凉,她们的悲观气质以及虚伪心,使得她们在对男人变态的掠取中,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很难拥有美满的收场。即使拥有,也是需要靠一座城的倒塌来成全她们的爱情。很显然,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具有了与苏青笔下的女性不同的特质,苏青塑造的苏怀青以及符小眉还有明珠,她们都是苏青的影子,苏青所有小说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自传。她不像张爱玲,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思和对人性的解读,体现出一个现代作家的历史感,她比张爱玲浅显。苏青与作品中的“苏怀青”缺乏一种距离感,她对女性生命存在的体味,更多的是出于感情诉求。或许,这也是苏青没有张爱玲深刻的原因。
四、追求更加纯粹的女性情感诉求
想要进一苏青性情耿直、外表朴实、为人大方;她的个性快乐而且热情。她关爱着世俗女性,关心着女人之为女人最基本的课题,她给女性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活指南:爱自己,做生活的主人。虽然现实会面临很多生存困境。女性想要摆脱男权统治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独立解放,需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正如《结婚十年》中的苏怀青那样,在无数次的反抗与争取中获得解脱,情感的归属虽然缺失着,但是追求情感归属的努力依然在继续。《歧途佳人》“我”对窦先生的感情与对史亚伦的感情非常复杂,窦先生是一个成功的男人,他拥有让女人充满安全感的财富,也拥有驾驭女人的从容手腕。“我”想我是不该这样跟“他”走下去了,这未必正当的路,使“我”的感情充满了矛盾,于是把这份不安的感情转移到史亚伦身上,尽管史亚伦处处让“我”。了解苏青塑造的女性情感的诉求,也可以从苏青本人的性格来分析。感觉不舒服(史亚伦是一个坏人,然而却有吸引力的)。为了摆脱与窦先生的关系,“我”必须要寻找一个情感的出口。情感的诉求一直是贯穿苏青作品的一条重要线索,她的抗争、妥协以及不断努力地生活轨迹,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完成。
结语:
总之,在苏青作品中,处处有平凡看得见的日常,也有令人叹服的“远见”。她认为女人的地位、价值以及命运应该是由自己掌握,女人的人生应该由自己书写,男人只是女人生命中的一个配角,做得了女强人,但是也做得了男人心目中想要的“女人”,女人的自由、多情、烂漫在苏青作品中尽显。无论生活给予了女性怎样的磨难,苏青笔下的女性都会在这些磨难中更加坚强和出息。但是苏青从来不否认男人在女性心中的地位,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她认为:男人的魅力、男人的成功、男人的风流倜傥,恰恰是女性痴迷于男性的真正原因。她的价值观,不是将女性地位拔到多高的地步,而是表现着在男权世界里驾驭好“男人”便是赢家的姿态。这样的价值观,既要求女性发挥全部的女性的特质和热情,又要与男性抗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着实较难。着恰恰也是苏青塑造的女性有意思之处。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2]柏棣主编.《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
[4]王艳玲.《谈苏青小说的女性批判意识》.语文学刊.2004.
[5]程亚丽.《毁誉浮沉六十载——苏青研究述评》.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