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菁
我们的生活遍布着仪式。从一个人出生到一个人的离世,仪式几乎贯穿着一生,可以这么说,人的生活是由大大小小的仪式组成的。
人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何等的渺小;上天无意眨一下眼睛,也许地球就已经过去了千年。客观规律无法改变,但是人的主观意念是强大的,并且为了表现我们的强大,为了表现我们对短暂生命的倍加爱惜,仪式感就随之而来。
仪式感给人带来的是生活的意趣、情趣、趣味。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古至今,人就有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因为人们知道出生也就意味着死亡,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一步步地接近死亡。在人生短暂的旅途中要怀揣仪式感,通过仪式体现对生命的庄重之情。
当然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弘一法师临终前一刻,拖着病体,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字体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身旁众弟子寂静地侯立在四周,这是对大师即将离世的庄重仪式,而大师通过四字概括人生,又何尝不是对生命即将结束的庄重仪式呢?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怀揣仪式感,过着仪式化的生活。我认为这种仪式化是必要的,它能让人养成感恩的习惯,让人对生命永远充满敬畏,充满庄重之心。
吃饭前洗手,除了防止病菌侵入,应该还有一层涵义:对生命的的珍惜。吃饭时的细细咀嚼,应该是对生活味道的慢慢品味。小心认真地撿起掉下的米粒,应该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这些毛主席做到了,喝剩的茶叶他要吃掉,掉下的米粒他要捡起放到嘴里;大多数的普通人做到了,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吃着发霉的饭粒,如饮甘怡,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仍然要有这种庄重的仪式感,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朱熹说:“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的。你的存在,是得益于其他千千万万的存在而存在的。大自然赋予的万物都是值得尊重的,我们要尊重自然,要尊重祖先,要尊重英烈,要尊重国家,要尊重他人,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尊重自己。怀揣仪式感,懂得尊重,懂得敬畏,才是人生之道。我们从小便被家长教育要有礼貌,见面时要主动打招呼,别人帮助你后要说谢谢等等。而对于民族而言,仪式感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例如我们的传统节日到来时,所有民族地区都会做一些相同的事情一起庆祝节日。这些外在行为的一致,增强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
的确,有些仪式繁冗复杂。但我们的生活中是要有仪式感的。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日子,做些不同寻常的事情,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点意义。将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对此怀有敬畏的心理。
仪式感给人带来的是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让人间充满真情,让生活有滋有味,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