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响城市

2018-12-15 07:27景广权习斌
金山 2018年10期
关键词:镇江建筑文化

景广权 习斌

题记:一个建筑师的天职,就是要种植城市之“家”的文脉之根。一个有责任感的建筑师,就是善于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到创作中,从而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独特文化,同时要彰显时代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多重物质、精神的人性需求。

当 一个人的名字与一个城市的名字走到 一起,我们会有两个发问:一是这个人对这个城市有着怎样的意义,一是这个城市对这个人有怎样的认识。

现在我们把建筑师姚庆武和镇江市放到一起,我们可以回答:三十年来,这个人深刻影响了镇江这个城市的空间存在方式;我们要了解现代镇江城市建筑的演变和发展,我们就需要认识姚庆武。因为这是我们走进城市建筑文化的一把钥匙。

高点起步

半圆形的办公室放着一对沙发、一排书柜。姚庆武从办公桌的座位上站起来,领我们走向他的书柜。他取出一叠用讲义夹夹着的已经泛黄的纸,那上面是他当学生时的手画。“手画是项基本功,一笔下去到形成图案要一气呵成。无论是人物还是实物,构图的线条比例必须精准。”身材高大的姚庆武说话声调不高,语速不快,透着一种学者风范。

我们的访问便从这手画开始。

干上建筑这一行,对于姚庆武来说,似乎是个意外。

姚庆武出生在江中绿洲扬中岛。从小他就喜欢艺术,特别是美术,中学时就一直想报考美术学院。

1984年,姚庆武参加了高考。那时,家长对孩子高考志愿的填报,几乎完全没有指导。姚庆武绘画好,数理化成绩也很棒,直接从初二跳到高中。选择理科考试并填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即现在的哈工大)建筑系,是因为录取条件上有一条——加试徒手画。这个条件,一下子触到了姚庆武来自心底的对艺术热情追求的那个天然情结。尽管当时姚庆武和大多数局外人一样,对建筑学的了解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然而当他一脚跨进建筑学的大门,才发现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立体艺术天空,正符合了他的内心追求。

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建筑人才极其短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全国拥有建筑系的八大院校之一,人才紧俏,十分抢手。

大学毕业之际,作为建筑系的高才生,姚庆武面临四个选择。

一是留校。学校开出了优厚条件,希望姚庆武能够留校,并担任系团总支书记的职务。二是继续深造。姚庆武此时已经考取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可以去圓研究生之梦。除了这两个选择,当时几个省级建筑设计院都希望姚庆武能过去工作。而镇江作为地市级的建筑设计院,很难分配到建筑系本科生。大三那年暑假,姚庆武来到镇江市建筑设计院实习。短短实习期间,这个实习生被设计院领导一眼相中。姚庆武毕业在即,设计院领导直奔哈尔滨,找到校领导,恳请将姚庆武分配到镇江。镇江来人的真诚和苦心,打动了姚庆武本人,也打动了校方。最终,镇江市建筑设计院花了2.5万元,将姚庆武给“买”了回来。从此,姚庆武和镇江建筑、和镇江这座城市,结下了永久的缘分。

姚庆武起点高,底子好,上手速度快。上世纪90年代初,席卷中国大地的城市建设浪潮,也在镇江这座江南小城涌动,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中国银行营业厅、国际饭店、江滨医院外科大楼……姚庆武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这些项目的主设计人员之一。1995年,29岁的姚庆武被评为镇江市首批最年轻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评为“江苏省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并提前两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建筑师。

别丢了文化之根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姚庆武一开始就在追问自己。建筑师首先是艺术家,同时是不懈的、清醒的思考者,而思考的主要方向,就是如何留下城市建筑的文化之根。这是姚庆武对自己的定位。

正是在思考的眼光中,姚庆武一开始就意识到不能随波逐流。他清醒地看到:二三十年来,中国大地滚滚城建大潮扑面而来,外来文化瞬间扫灭了地域“破败”的历史。尤其是国企、央企大的开发商将在大城市已经成熟的楼盘,从空间形式、平面、造型直接复制到全国各地,使得城市千篇一律同质化,吞噬了城市中固有的母体建筑。房地产商赚足了腰包,建筑师却沦为了画图匠。

这种现实,使这位将责任感作为第一使命的建筑师,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危机。如何在“浪潮”中坚守本土文化之根,留下“扬弃传统,通向未来”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城市建筑,姚庆武开启了艰辛的自我挑战之路。

曾经不止一次地有过关于镇江建筑文化风格的讨论,有说江南风格,有说徽派特色。姚庆武用他宽广的视角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研究,给出了不同众议的独到结论:

一、镇江是历史文化名城;二、镇江是城市山林;三、镇江南北交融、雄秀合一;四、镇江的传统建筑以清水砖黛瓦、庭园式建筑为主体,近代融入西式民国风味;五、主体建筑色彩以灰为主,红色、米白色为辅;六、材料主要为清水砖、灰瓦、原木、石材以及玻璃、钢等新型材料。

这样一个定位,鲜明地表达了镇江独特的文化优势和建筑文脉。

身为中森设计院常务副院长的姚庆武,在他创作的每一次实践中,无不贯穿着他的创作理念,并用自己出色的作品,生动诠释了“镇江风格”。

坐落在西津渡景区的镇江博物馆新展馆,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范例。

由姚庆武设计的新展馆于2004年投入使用。整个工程对原博物馆的所有老建筑进行翻修,环境重新整治。当新展馆以其独特的面貌与世人见面,人们不禁眼睛一亮。但见其整体建筑与文化环境有机融合:地域性,让建筑与山体和谐结合;文化性,形式上引入传统建筑语汇,与原英国领事馆完美统一,采用镇江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凤纹尊之纹饰图案;时代性,材料使用花岗岩与砖作相结合,同时穿插使用现代玻璃幕、钢结构,闪现出时代之光,形成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完美结合,形成建筑与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对话。镇江博物馆新馆的建设,与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而获得镇江建筑项目的第一个国家级优秀设计奖。

思想是灵魂

“建筑乃十大艺术之首。建筑不是纯艺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不懈的探索和积累,姚庆武对建筑学有了越来越深的领悟。他说,建筑艺术的高深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体。“学建筑需要学的東西有很多,包括规划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建筑经济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声光电、法律、材料,还有植物、气象学等等。”而所有这些,都来自于建筑思想;思想,是统领建筑文化的灵魂。

以下是姚庆武对教育建筑的思考片断。

光:“光是与宇宙之间的对话。在我的教育建筑中,总是希望更多地把光以不同的方式融进室内,让孩子在我的建筑中感受到希望和憧憬。光就是建筑的灵魂,单独的材质和质感只是外表的肌肤,灵魂才是生命的根本。”

路径:“路径是一种纪律的表现,在学校建筑的设计中,我首先要给出师生们最便捷最简明的路线,便于大量人流的集散。尤其是中小学。比如学生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中午开饭的时候,去操场、图书馆、大会堂的时候,等等。种种自由时间仿佛是孩子们真正互动和交流的时刻。我总想在校园的空间中能给孩子更多的可能性。因而,我总是在先给出一个捷径之后,再给予无限的路经,这种路径不仅仅存留在行为之中,也存在于心灵深处。

内存空间的多样性:“传统的学校中最基本的就是教室7m×9m的大小满足四十几个孩子同时就座听课即可。我始终在想一件事,在教室里孩子们不厌烦了吗?接近自然,酷爱自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时,我希望能设计更多类型的教室空间,尽可能地创造出多变的空间,如底部的局部架空楼层出挑、顶层房间的屋顶的形状、开窗的形式、天窗等方式,均可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空间。”

降低高度:“学校的建筑不要高,让它们匍伏在地,孩子们可以更多地与大地接触,或者让楼上的孩子更加便捷地达到地面。因此坡道、大踏步不可缺少。

风:“风的流动也是一种生命的讯息。走廊、庭园、架空屋、构架、围墙、植物都能组织这种流动风,这会让学生感到更加舒适。”

姚庆武对教育建筑的思想之光,照耀在他所经手的每一个教育建筑设计中。润洲实验小学就是一个代表作。

坐落在林隐路黄鹤山脚下的润州实验小学,是近年来镇江建筑创作中,将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完美处理的一组建筑。建筑顺应黄鹤山的地形地貌自然叠落,在城市机理上与朴园相对一致,与鹤林阁互为对景,建筑风格采用“后现代主义”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通过提炼融入到现代建筑造型中。走进校园,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浓郁的中国建筑风味和镇江地域文化特色。主大门设计,在简洁构架中嵌入传统牌楼,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文化气质;图书馆报告厅则结合功能做成叠落式,外部采用蘑菇石,与黄鹤山融为一体。

江苏省教育厅有关领导来润洲实小验收“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基地”时,不无惊叹地说:“这个学校的建筑设计师一定是个一流的高手。”

中式现代建筑的寻路之旅

作为一个建筑师,姚庆武身在镇江,思考的眼光早已辐及更加广阔的视野。他十分清楚,在中国,地域的必须是民族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要能够在传承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的特质,才能更好地留下传统,通向未来。

姚庆武一直在探寻中国民族特色建筑的创作之路。

2006年4月镇江市名城文化研究会委托进行镇江新区银山公园景点建筑设计。景点建筑主要包括凤凰阁、临湖水榭、和合亭、风情小街及江南小院等。要求体现中国建筑传统民族特色,同时要有鲜明时代特征。

有关中国传统民族建筑的现代化实践,北京从早期的十大建筑,如中国美术馆、民族文化宫、北京图书馆等,姚庆武对它们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它们在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可以提升的空间。对银山公园凤凰阁的建筑设计,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实践。

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的民族特色。

建筑,是一种客观现实的文化承载,并非只有文字和符号才能表达文化。这种表达出来的建筑形式,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凤凰阁,摒弃了很多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繁琐和细节,将原本多重的坡顶仅做顶部一层,取消了戗角,做成直坡顶,并在檐口设计了一个现代构架,显现了空灵感和深邃感。在阁的中部不再做坡顶,而用深远的挑廊满足人们观景的空间要求,并采用红色铝合金扶手玻璃栏杆取代传统的石作和木作,显得更加空透。

凤凰阁高高地叠在山巅,其现实功能是为游人登临观景,而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因为观赏的视角从下而上,于是檐口的下部处理,大胆采用叠架形式取代了传统的斗拱形式,既体现了建筑文化神韵,又很好表现了混凝土梁柱建筑的简练和力学原则,使得其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

凤凰阁造型独特,同时融入雕塑、壁画、浮雕、楹联、匾额等传统艺术形式,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凤凰阁的成功设计,不仅为镇江提供了范例,也成为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建筑森林中的一棵大树。上海世博园中国馆的设计,曾经吸引了世界目光。这时人们才发现,银山公园的凤凰阁已早于“中国馆”四年出现在距离上海200多公里的镇江。而它们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就像矗立于镇江的另一座栩栩如生的“中国馆”。正如《诗·大雅·卷阿》所叹:“凤凰鸣矣,于彼山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让文化在废墟中重生

四川省绵竹市大西街小学,是著名的“百年名校”。其前身为乾隆十年(1745年)创办的“晋熙书院”,1993年跻身全国137所“中国名校”行列。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学校建筑基本被毁,仅沿街一幢办公楼尚可加固维修后使用。

大西街小学在原址重扩建项目,由中央组织部下拨2000万元特殊党费立项建设,并指定江苏省援川指挥部刘大为总指挥亲自负责,由镇江援川指挥部具体负责实施。镇江援川指挥部旋即将该工程的建筑设计任务交给了中森设计院的姚庆武。接到任务,这位高级建筑师深感压力巨大:总用地100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357平方米,其中重建6275平方米,包括实验楼、教学楼、晋熙书院、兰亭轩、照壁墙、牌坊、大门等。这样一个规模,从土地平整、建筑垃圾清理、建筑设计到工程竣工必须在一年内完成;而建设资金不能突破2000万元。真正是“时间紧,资金有限”。然而姚庆武深知,此事没有退路。面对这凝聚着全国数千万党员爱心的特殊党费项目,必须用“心”去做,交出一个满意的答卷。

此时的姚庆武身患疔结,行动不便,正在家中休息。接到任务,他忍着病痛,当天下午就带着他的“党员设计小组”飞到绵竹,第二天一早便赶到现场。此时的大西街小学一片废墟,令人震惊。通过现场踏勘及与学校老师交流,一个“百年名校”重生并更好的蓝图在姚庆武的脑海中浮现。

总平面和入口交通组织:原来的学校主入口在西顺城路的折形转角处,入口距离城市主干道西顺城路与大西路的交叉处较近,交通拥挤而杂乱。于是决定将主入口改在小西街一侧,形成一个较开阔的校前广场,作为学校入口缓冲区。西顺城路原主入口改为次入口,利用北侧不规则的三角废地作为教工停车场,使人车分流、动静分开。

进入校园,是一个小广场,远处正对操场、跑道,两侧为绿化林荫景观,视野非常开阔,南面依次设置实验楼和教学楼,二楼之间保证间距25米,均为南北偏东向设置,采光通风好,与周边的民居也有较好的关系。

平面设计尤其重视集约化和人性化,相對集中式布置,减少占地面积,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户外活动场地和绿化面积。实验楼四层,教学楼三层,底层在牌坊、晋熙书院的中轴线处架空,作为疏散和活动场所,在东侧用三层连廊将实验楼和教学楼连接起来,使整个教学区成为一个整体,学生可不必日晒雨淋……

“让文化在废墟中重生”,是姚庆武对大西街小学重建项目设计的又一次寻路。他说,通过设计,能让它在历史、现代和未来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建筑可以毁,但是文化灵魂不能毁,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它将永远留存下去。恢复大西街小学创建于乾隆十年的晋熙书院的历史风采,成为设计之初的一个着眼点。姚庆武匠心独运,发现学校用地南侧的狭长地带正可以恢复晋熙书院。作为学校的国学(书法)教育基地,宽约25米,两侧为民居,以当地的绿竹隔之,以传统民居的合院形式设计,依次布置石牌坊、砖砌照壁墙、 晋熙书院、兰亭轩及拱桥,两侧为连廊,连廊同时可以作为书法展廊。

经过一年的全力奋战,2010年8月,“百年名校”以浓郁传统民族特色和洋溢现代气息的崭新面貌,迎接它的学生返校。

绵竹大西街小学薛校长激动地说:“我们师生一直的梦想,包括完善的功能、文化传统、优美环境在这次重建中均得以实现。”泪水打湿了他的眼眶,“感谢全体党员,感谢江苏人民。”而作为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姚庆武此时也不禁湿了眼眶。

坚守的意义

时光静默,岁月安好。缓缓流淌的时光,总是记录着曾经的那些荣光。

三十年来,由姚庆武主持设计的数百个建筑项目中,获得省优以上的有数十项。其中镇江国际饭店获2000年度江苏省优秀奖、镇江南山艺术剧院获2012年江苏省二等奖、镇江西津渡改造获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亚太文化保护奖(集体奖)……

一座标志性的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在姚庆武看来,“标志不标志不重要,标新立异在短时间里会成为话题,真正好的建筑应该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要有工匠精神,做成精品。”姚庆武认为,真正能代表城市的建筑,一定是该城市独有的,是地域文化自然生成的,城市建筑的价值在于独特性。

姚庆武最近准备出一本书——《筑·响》。

筑者,匠心所为。既是亲身劳作的实践,也是心灵再塑的过程。这种心筑必定造就不一样的文化情愫,从而形成出之于物筑而发自于心源的持久绵绵的精神回响。

“用建筑造响一座城市,从而使这座城市变得不同凡响。”这是一种抱负,更是一条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创作之路!这本书,清晰而生动地记录着一个建筑师的追求和情怀:各种精美的建筑画面,都是生长在城市大地上的现实作品;一段段闪现着思想光芒的文字,让这些作品熠熠生辉。

“建筑是有生命的,他们都有神经和感觉。我相信一种好的建筑是可以从除视觉之外,依然可能触摸、可听、可闻、可以用心体味的建筑。”

当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覆盖一个城市,也许不用很长时间,大多数建筑就会变成枯砖瓦砾。而真正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留下经典的恐怕不会有几座建筑几个人,而姚庆武一定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三十年时光,姚庆武的青春与他的几百座建筑作品光华齐放,这些风格各异、风情万种的经典建筑,从姚庆武的心底指尖流淌而出。

痴迷于其中的姚庆武说:“每一个建筑我都用心在做。我总想给镇江这座城市留下值得历史检验的痕迹。”

年过半百。问姚庆武,你最值得骄傲的作品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坚守!”

坚守是什么,是一如既往的社会责任感,是不懈追求的文化艺术修养,是不断培植的科技创新创造力,是根植于内心的思想文化冲动。毫无疑问,事实已经说明:姚庆武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建筑大师。

镇江这座城市应当感谢他。

猜你喜欢
镇江建筑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建筑的“芯”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