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光阴,安全感的故事

2018-12-15 00:16粟溪的冰
风流一代·青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侄子老妈老爸

粟溪的冰

老爸眼睛白内障,要做个小手术。老爸老媽把我喊到医院走廊外,小声说:“要给手术医生包个红包吧?”我一愣,为什么?老妈说:“同病房那位大爷也要他儿子给医生红包。”我说:“医生认真给爸做手术,尽量让手术成功,这是他的职责,是他作为一个医生的本分,我们只需怀着信任和感激配合好治疗就可以。我们给他塞红包,反而是害他,也是对他的不尊重。”两位老人面面相觑,说:“不要红包?我们那些朋友都说要送呢。”我知道,这是他们自小以来的“关系”观念在作祟,如果我硬说不送,老爸肯定对自己的手术没安全感,于是我假装答应。

第二天,老爸和同病房那位大爷的手术都很成功,视力都恢复得不错。老人们很开心,小声议论:“送了红包,还是踏实些。”我和大爷的儿子相视神秘一笑,说:“哪送了什么红包呀,我们都没送,没送红包手术也做得很好吧!”老人们异口同声地“哦”了一声,明显十分惊讶。

姐姐的儿子要上小学了,根据就近入学的政策,侄子可以上他家新房旁边的那所名校,我和姐姐去教育局详细了解情况后吃了定心丸,安心在家等通知。可老爸老妈焦虑得很,一再提醒我们去找“关系”,总担心侄子的入学名额会被别人挤掉。直到后来在我们没找任何“关系”的情况下,侄子顺利入学,两位老人还觉得简直是太幸运了,是大大的惊喜。

老家房子前后有宽绰院子,我和姐姐主张建阳光房、种植花园,只留小块做菜园,而父母在房前全部种了菜,房后做了养鸡场。理由是菜园和养鸡场才有用,有菜吃,有母鸡生蛋,那才踏实,有安全感。阳光房只能晒晒太阳,花花草草只能看看,没用。我们说可以愉悦身心,他们却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才是愉悦。

在不断的碰撞中,我终于明白了———只要遇到点事,爸妈首先想到的就是赶紧找“关系”,亲戚、朋友、邻居中事业比较好的,或在机关工作的,老爸老妈对他们客气、恭敬,尽量想办法套近乎,私下跟我们说多些“硬关系”总要放心些———父母所说的放心,其实就是一种安全感。他们觉得,身边这种关系多了,受保护的可能性就大了,“安全感”就强了。

此外,他们对待事物的评判标准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用。有用的东西他们努力去挣、去存,有用的关系他们极力去拉扯、去维护,他们努力抓取的其实都是“安全感”。

而作为80后的我和姐姐觉得安全感不是来自于“关系”,而是来自心底对社会秩序的一种尊重、信任和维护。我们遇事总是先考虑道理、原则、法律、政策、制度,我们会咨询相关政策和制度,会据理力争,会理直气壮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我们也不觉得“有用”的才是好的,相反,有时我们更倾向于去追求一些“无用”的东西,比如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看一部好电影、读一本好书、欣赏一树繁花……这些可以充盈我们的内心,带给我们另一种满足和充实感。

这些年来,我和姐姐耐心引导父母建立新的安全感,引导他们发现“有用”之外的美好世界,去主动意识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去相信公信力。

去年春天,家中老房子拆迁,父母一条条了解拆迁政策,找相关部门协商,大胆提自己的要求,最后满意地签了字。整个过程,除了偶尔要我们帮忙查一下政策,没有说过一次要找“关系”。

后来选新房时,父母宁愿少一间房,选了带大露台的户型,在那里养花、喝茶、三五好友聚会,自在、轻松、如意,他们的眼神里,明亮、自信、洒脱,这种精神面貌,来自于心底的全新安全感。这种新旧更替的过程,他们用了40年,不像我们,在新土壤上成长,安全感与生俱来。

猜你喜欢
侄子老妈老爸
去外面吃
锻炼
老爸
这些老爸,“爸”气十足!
“眼瘦了”
怎么不早点儿问
门口
认字
外出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