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永洋
故事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具有易于接受、便于传播的特点,是阐述道理、传递思想的绝好载体。然而,故事好听,却不好写,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那么,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笔者认为,不妨试试“三有”。
故事因主题而存在,没有主题,犹如人没有灵魂。主题鲜明,故事就成功了一半。还记得小时候,听老人们讲故事,总能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或与人为善,或孝老爱亲,或精忠报国,不一而足。几年前,一家媒体围绕“你印象中最深刻的语文课文”进行问卷调查,排名靠前的依次是《我与地坛》《故乡》《背影》。为什么?一句话,就是他们的主题非常鲜明,而且踩上了时代的节拍,引发了读者的共鸣。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故事,只有倾听时代足音,把握时代脉搏,真正为时代放歌,为时代作文,才能站得住,留着下。《战狼》为什么火?因为它彰显了中国人民强国强军的时代呐喊。《美人鱼》为什么火?因为它切中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心渴望。
军营生活热火朝天,也不乏精彩可口的故事。讲好这些故事,就要紧紧围绕强军这个主题来谋篇布局。有人说,强军题材可写的不多,其实不然,俗话说,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军营生活,说枯燥也枯燥,说精彩也精彩,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故事的慧眼和一双制作故事的巧手,就像做菜,一样的食材,不一样的厨师,结果大相径庭,好的厨师总能做出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具体说来,第一步就是要提炼出一个成熟的强军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强军观点,也可以是一个强军道理,然后据此搭起框架、添油加醋,用身边人身边事,用兵言兵语,达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目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可生搬硬套将那些标语式的内容一字不差地放进故事里,那样只会破坏故事的可读性和真实度,无异于抱薪救火,帮倒忙。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真实,是内心最原始的想法。人性是中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在写作中,我们往往习惯放大好的一面,规避不好的一面,甚至化坏为好。客观地说,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人物形象更高大,故事宣传更有力,却不知,人物因此失了真、丢了魂,不仅难以让读者信服,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回顾这几年的电影市场,为什么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总能获得一边倒的好口碑?比如取材于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的动作电影《湄公河行动》,比如来源于深圳市民彭高峰三年寻子新闻的温情电影《亲爱的》,再比如改编自漫画家熊顿抗癌经历的励志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答案就是真实的人性。真实的故事接地气,自然有人气,尤其当下信息获取的渠道日益丰富,读者在关注表面故事之余,更想知道藏在故事背后的心路历程,想知道他们吃过哪些苦,受过哪些累,甚至犯过什么错,干过什么傻事。
回到军营故事。军人作为执行任务的特殊群体,理应要求更严、标准更高,但不能因此忽视他们的人性,毕竟军人也是凡胎肉体,面对困难也会蹙眉,遇到痛苦也会流泪,他们的伟大和可爱之处并不在于面对困难眼睛眨也不眨的决绝,也不在于遇到痛苦大脑想也不想的果敢,而是在于两难之际大义优先、穿上军装责无旁贷的坚定选择,这是一个无比纠结的过程,却是一个正常人理性与感性碰撞的结果。我们不怕纠结,反之我们要展现这种纠结,只有纠结过后的选择,才是一个成熟的选择、一个动人的选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写故事就应该怀有这样一种理念:不排除一尘不染的完美存在,也不必为私心杂念而感到难以启齿。一句话,有些东西不是你避而不见,它就不存在,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有深深扎进真实的土壤,结出的果实才会鲜活可口。
生活中的状态,是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也是读者最想看到的一部分,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最能反映问题。要知道,任何人不管干什么、走多远,终究要回归生活这片天地。从生活中撷取细节,投放进故事里,不仅可以让故事更加立体丰富,也能为故事增添亲和力,无形中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毕竟隔行如隔山,读者的知识体系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个行业都了如指掌,自然也很难对特殊领域的专业故事提起兴趣,这时,就需要一个东西来担负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那就是生活。不管你的岗位多么特殊,职业多么陌生,生活都是相同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生五种味,酸甜苦辣咸。《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江永红,就是一个擅长在故事中安插生活细节的高手,短短几句话,却写活了一个又一个非典型人物,所以,读他的故事总有一种栩栩如生、恍如隔世的感觉,仿佛主人公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他的名篇《孙铁锤传奇》,开篇就是一个生活细节,“他一顿能吃连队的包子24个,力气过人。”寥寥数语,让内行人看得更精彩,让外行人看得更明白。
过去如此,今天也概莫能外。《解放军报》的“故事兵阵”“士兵面孔”,都非常注重生活描写,常常将训练之余的生活打捞出来,湿漉漉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后不禁感同身受。举个我自己的例子。2016年上半年,有幸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头条位置发表了一篇班长带兵爱兵的故事《破茧成蝶》,让我惊喜的是发表后的反响——当天,我收到了两条内容大同小异的祝贺短信:“两个鸡蛋那段生活细节真好,让我都有些想家了。”说实话,这个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当中。班长作为军中之母,情至深处,自然视如己出,得知战士要考学,便早起准备早饭,还特意加了两个鸡蛋,“他记得母亲说过,这样就可以考满分。”这是一个细节,也是个人亲身经历的还原。小时候,每逢考试,母亲都会煮两个鸡蛋,寓意能得满分。不夸张地说,当初写完这段生活细节,我也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不是说文笔有多好,只是恍惚间感受到古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意境。当然,生活细节不是说来就来,需要持之以恒地细致观察、积累沉淀,而后才能信手拈来、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