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梅 赵卫
摘 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在高职院校建立公司的“企业学院”,促进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紧密合作,达成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成才预期,实现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的三方共赢。
关键词 企业学院 意义 模式 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学院”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定向输出转业人才,要将学生培养成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将市场上最紧需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培养具有企业特质的学生,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建立企业学院是企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是办学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为企业培养人才,还可以提高行业、社会的影响力和企业知名度等。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发展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用工需求。
(2)“双主体”合作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学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都在于人才与科技。建立企业学院,学校可以利用人才优势,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使专业教学充分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得到了保障。
(3)通过建立公司的“企业学院”,促进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管理改革,依据教学规律,对现行管理方式进行匹配性革新,在系统化的管理宗旨和规范框架下,将开展形式多样、教学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实施过程纳入有序的流程化管理体系中。
2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学院”模式内容
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将企业和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共同开发的既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又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结构体系,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共同选派专家和学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和实训。
(1)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理论教学以高职院校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专业技能,公司主要培养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参与教学计划,定期派资深专家和老师,给企业学院学生上课。而实训教学以企业公司为主,企业可以计划安排学生到各项目部实习,由企业派专家和老师进行小组指导,实施校企“雙主体”共同育人。
(2)校企合作研发课程、共同培养师资,学生在企业学院学习期间完成了规定的学习任务,完成企业学院的教育培训后,企业学院也为其发放学业证书,只有具备学校的毕业证书和企业学院的学业证书,才可能优先被聘到企业就业。企业学院的毕业生,经过的教育培训,可以更快地融入企业。
(3)产教融合,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在企业培训内容的灵活性与专业教学计划的稳定安排之间找到契合点,根据行业变化要求优化不断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照灵活、规范、科学的原则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制定出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的管理流程。
(4)结合培养学生情况,结合的企业资源优势以及师资情况,在校内组建“企业学院”校企双方合作共同实施的工学交替学习和真实岗位和业务的实习,推进课程实施管理机制建设。
(5)通过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建“企业学院”,可以将公司的初级简单业务放在基地中,能使金融法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务工作。
3校企合作共建“企业学院”挑战和问题
校企合作的学院组织结构如果不明确,责任监管不到位,人才培养就会成为空谈,双主体办学就不能达到最优化,联合办学就会流于形式。
(1)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高职院校主要以招生、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等出发,在办学中更加积极主动,而企业一般只重视联合办学为其带来的质量、 效益、毕业生是否能够及时到岗并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等,具有功利主义倾向,在联合办学中往往不够积极。
(2)企业学院不能只是形式的合作,要实现学校校和企业文化的对接。只有两个主体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企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职业素养。
(3)建立企业和学院双重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合作的动态化特性导致教学管理的要素、过程、目标、结构等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学管理系统善于自我协调,自我完善。
(4)管理体制限制、财力和人力资源等限制校企办学双主体的能动性。如果两者的合力没有形成会造成企业在参与主动性不强、学校人才培养制定参与少、教学参与少、学生管理参与不高等现象,不能达到企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作者简介:张春梅(1975- ),女,江苏省苏州市人,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审计和税法;赵卫,(1986- ),男,江苏省苏州市人,吴中集团下属东吴学院院长,工商管理硕士。
参考文献
[1] 白晶晶.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2] 刘喻.高职院校试点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路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3] 刘阳.现代学徒制实施障碍与对策思考[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3).
[4] 李祥.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2015(01).
[5] 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6] 邓大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学园,2015(08).
[7] 王明刚.探索学校本位的现代学徒制之路[J].高教学刊,2016(18):13-15.
[8] 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