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2018-12-14 10:11薛秀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5期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肾小球肾炎护理

薛秀丽

【摘要】目的 运用穴位敷贴的方法进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干预治疗,观察分析其效果总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进行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平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进行常规治疗,乙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肾俞、脾俞两穴位进行穴位敷贴干预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周期结束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24小时蛋白尿量,统计所有患者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蛋白尿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乙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敷贴从中医角度对慢性肾炎进行治疗,通过敷贴肾俞和脾俞两个穴位可以补充肾气和脾气的虚弱,而且副作用较小,费用更低,是一种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优

秀疗法,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饮食还要时刻关注患者心理情况,做好各方面护理工作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关键词】穴位敷贴;慢性肾小球肾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5..02

临床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大多是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导致,患者以尿内蛋白质含量过高,尿中出现红细胞,血压升高、水肿等为临床表现[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报道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导致的。中医上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肾气不足时外邪趁虚而入导致另外心肝脾肾各个脏器的病变也会牵连肾脏,对患者进行辩证分析可见脾肾虚弱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共同病理基础[2]。目前中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中药汤剂的方式,为了进一步将中医应用到慢性肾炎的治疗中,本次研究针对肾俞和脾俞两处进行穴

位敷贴,旨在观察其疗效以及总结治疗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0例于我院进行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入院时领取信封一枚,内含一随机数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的奇偶性平均分为两组,领取到奇数的患者进入甲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该组患者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5~65岁,平均(50.21±6.32)岁,乙组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45~65岁,平均(50.13±6.44)岁,在常规西药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敷贴。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照研究。入选标准:(1)尿常规监测异常,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表现;(2)排除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等可能继发肾炎的疾病;(3)水肿、高血压病史在

一年以上;(4)中医辩证可见患者腰酸背痛、乏力等体征。

1.2 治疗方法

甲组患者口服黄葵胶囊,(国药准字z19990040,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治疗,一天三次,一次五粒,治疗周期为1个月;乙组患者在口服黄葵胶囊的基础上,对肾俞和脾俞两处穴位进行穴位敷贴,本次研究使用的敷贴中药包括:肉桂,细辛,生附子,川芎,大黄等,按照1:2:2:4:4的药物用量进行研磨,成粉后,使用醋和蜂蜜将粉末调成糊状,贴敷于已清洁干净的相应穴位,每次使

用药物量为60 g,每两天更换一次药物,治疗周期为1个月。

1.3 护理方法

1.3.1 饮食护理

慢性肾炎患者饮食上要格外注意,任何不妥之处,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对于具有水肿表现的患者,要严格限制其摄水量;伴有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进行清淡饮食,减少盐分摄入;建议患者食用利水利尿的食物。

1.3.2 用药护理

患者口服药物之前,护理人员应告知药物的用法用量,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观察是否出现药物使用的禁忌症。进行穴位敷贴之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清洁穴位附近皮肤,如有皮肤破损则不宜进行穴位敷贴,以免出现严重的刺激反应。用药期间内要时刻观察患者有无过敏症

状,如出現丘疹、红肿、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穴位敷贴。

1.3.3 心理护理

使用穴位敷贴时由于透气不良等原因在穴位附近可能产生水泡等症状,患者由此而出现焦虑、不安等心理表现,护理人员应仔细说明,告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现象,安抚患者的情绪,使其能够愉快的配合治疗工作。

1.3.4 休息与运动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水肿症状常出现于眼睑部位,因此卧床休息时应适当抬高头部,防止过多水肿液的积聚。护理人员应陪同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例如散步、保健操等,均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1.4 观察指标

(1)尿常规检查;(2)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价

尿常规检查尿微量蛋白在10 mg/L以下为显著,

10~20 mg/L为治疗有效,当患者的尿微量蛋白仍大于

20 mg/L时,认为治疗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

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尿微量蛋白比较。

乙组患者平均尿微量蛋白水平要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甲组患者治疗显著者15人,有效25人,无效10人,总有效率80%,乙组患者显著者28人,有效17人,无效5人,总

有效率90%,有效率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统计

甲组头痛患者2例,乙组头痛患者1例,皮肤过敏者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討 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发展缓慢,结局非常严重,患者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以水肿为主诉进入医院就医,从中医角度来看,水肿是脾肾两脏器气虚所致,气虚则血瘀,然后导致全身水肿,尿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3]。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主要使用汤剂,使用药物主要用于健脾补肾、补益肾气,例如肉桂,细辛,生附子,川芎,大黄等,但中药汤剂味道苦涩,很多患者难以坚持服用药物,导致疾病恢复不良。穴位敷贴是一种特殊的中医治疗手段,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该方法避免了中药的气味,能够长时间维持作用减少使用次数,更易于被患者接受。脾俞穴主治腹胀腹泻等脾胃肠腑病症,还可用于治疗背痛。肾俞穴主要用于腰痛、肾脏病等。本次研究选用上述两处穴位,将肉桂,细辛,生附子,川芎,大黄等药物混合而成的药物敷贴其上,可以起到濡养脾肾的作用,达到治疗慢性肾炎的目的[5]。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检测体内电解质浓度,饮食上注意水量的摄入以及高钾食物的食用,避免水肿和高钾血症的出现,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应保持耐心,详细解释,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本次研究中,联合应用穴位敷贴的乙组患者无论在尿常规检查上还是治疗有效率都要优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兼具不良发应发生率低等优点。

综上所述,穴位敷贴治疗在使用方法、价格等多方面均具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于具有适应症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金海林.穴位敷贴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J].双足与保健,2017,26(02):9-11.

[2] 陈德兴,廖锦芳,陈 鸿.肾安合剂配合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6,35(36):4-6.

[3] 王丽莉,窦丹波,余安胜.中药穴位敷贴联合氯沙坦钾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炎蛋白尿3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6,48(08):52-54.

[4] 孙正伟,孙 伟.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5,30(12):1838-1840.

[5] 孙正伟.穴位敷贴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穴位敷贴慢性肾小球肾炎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细胞粘附分子CD44在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外周血表达水平
贝那普利联合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观察
贝那普利联合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效果探讨
氯沙坦钾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尿酸的影响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良肢位设定联合穴位贴敷对治疗脑中风患者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