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 语文卓越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基于《一夜的工作》《与象共舞》《月食》等教学案例,论述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卓越课堂构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卓越课堂;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1-0109-02
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带来的不仅是让课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构建了更为高效的课堂结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既拉开了广度,又拓展了深度,还提升了高度,为小学语文卓越课堂的建设搭建了充满蓬勃生机的平台。
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互动性三大特点,契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谓是一场甘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形式从单一向多样的转变,其“化静为动、变虚为实、咫尺千里”的优势,不仅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小学语文全面落实新课改精神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可以说,教学因信息技术而更加精彩。
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学习资源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充分自学、互学、评学,人人参与,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凸显卓越课堂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突破时空的限制,真实再现生活场景,营造师生和谐的交流氛围;同时,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增加了信息接收量,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现代化素质。
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在提倡构建卓越课堂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信息技术如和煦春风吹遍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40分钟的小课堂,还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行为拓展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学得更自在、更灵活、更深入。
3 信息技术如何助推小学语文卓越课堂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怎样让学生来做课堂的主人?怎样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怎样构建卓越的语文课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激發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是考验教师手艺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积极创设教学的情境,充分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学《这条小鱼在乎》,一位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用Flash展示处在太阳暴晒下的一条条可怜的小鱼垂死挣扎的情景,一下就把学生带入要拯救小鱼的氛围中。如此良好的开端,为课堂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课堂上,一开始,教师深情诵读著名作家宋小明为周恩来100周年诞辰所创作的诗歌《你是这样的人》。大屏幕展示宋小明的诗,配上作曲家三宝谱写的那段极其感人的旋律,在音乐的陪伴下,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情不自禁地诵读这首诗歌。这种情感的交流过程,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去研究:是什么感动了宋小明,让他写下了这首诗歌?自然就由形象直观、感人的画面过渡到对语言文字及内容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给小学语文课堂倾注了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空前活跃,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再现情景,和鸣课文情感 建构主义理论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主要不是教师传授而来,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授—受”式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呆板僵化、毫无生机。信息技术的加盟,一改教师知识的传承者形象,倒逼教师去研究信息技术支撑下如何建设新型课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利用好信息技术的所有优势,契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认知,再现课文情景,化枯燥为生动,变腐朽为神奇。在形象可感的具体情景中,学生的兴趣提升、情感激活,与课文一起脉动,和作者同频共振,在和谐的情与景交融中,教学效果张力大增。
在教学《与象共舞》时,考虑到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真正的用意,会提出“人怎会与象共舞”的疑问,于是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音乐,在欢快的氛围下,视频中人们与象群在宽阔的场地上翩翩起舞,如痴如醉,学生自然而然就深切地进入了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妙境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反复诵读,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巅峰。
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教师利用周总理具体的工作日记和工作照片激发学生的情感,从总理极其简单的办公室陈设图片与其他总理豪华办公室图片的对比,从简单的加餐到皇帝餐桌上的山珍海味的对比,从总理的一夜、总理的一天、总理人生的最后历程情景展现,充分利用网上查找的总理患癌症后还忘我工作的事迹材料、《周恩来》剪辑片段打动学生,尤其是总理逝世后的感人视频,再配以极富磁性的男中音的解说,《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人们那依依不舍的、催人泪下的感动画面,柯岩笔下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朗诵的巧妙融合,一下子升华了情感。在师生落泪的那一刻,笔者知道,总理那高大的形象已经永驻在学生的心田,所有的文本语言已化为学生绵绵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读中感悟,笔者随后设计积极参与、感情品读这个重要环节。这节课采用首尾呼应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在课堂中深情诵读《你是这样的人》,并跟着刘欢演唱的《你就是这样的人》视频尽情演唱。课后,还鼓励学生利用好信息技术这个网络平台,继续探寻总理的足迹,从书籍到电影,从文字到视频,班上为此掀起“周恩来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破解疑难,深化课文理解 秉持传统教学的教师,靠着一支笔一张嘴,在课文的疑难处、症结处往往抓耳挠腮、办法不多,效果自然不好。而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既可以提供音频、视频、超文本链接,还可以配以动画演示、逼真模拟、情景再现,经过教师的精心筛选、组合,再巧妙地展示,就能释疑解惑、点石成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食》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月食这一天文现象,采用动画模拟形式,生动直观、化难为易。
在《一夜的工作》教学中,周恩来,对于成人来说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人不知是何许人也。粉笔加挂图的形式显然不能凸显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学生也无法感受到总理的伟大人格。特别是课文的最后两段,是全文的重难点、感情的升华部分,如果僅仅凭枯燥的文字是很难解决的。
怎样才能让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学生理解建国初期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周恩来?教师在课前安排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查阅有关周恩来总理的资料和图片。学生除了在网络上大量查找相关资料,还利用网络观看视频《百年恩来》《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周恩来——伟大的朋友》,阅读小故事《周总理的睡衣》《温暖》等。学生在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述周总理的一点一滴,交流的资料有不少连笔者也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强,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拉近与课文和总理的心理距离,为在课堂上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和感受周总理的伟大形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择机运用信息技术,活跃思维,开启学生心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笔者常运用多媒体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
在执教《七律·长征》一课时,学生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的理解有较大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长征纪实》中“横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相关视频片段,辅以“金沙江激流汹涌,两岸青山直耸云霄”和“我军将士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画面,引导提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视觉与听觉的强力刺激下,学生的思维枝开叶散,不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当时激流飞浪、敌军围追堵截的险恶环境,而且从物理层面上升到心理和情感层面,体认了“暖”(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取得历史意义胜利后的暖洋洋、愉快)与“寒”(强渡大渡河的艰难险阻、惊心动魄)。
又如教学《长城》这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亲临长城或对长城的历史知之甚少,如一味让学生品味文字,将会如同嚼蜡,令人索然无趣。于是,事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知识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对应相关资料,犹如身临其境,学习甚是轻松;课后,每位学生还在小组内有模有样地介绍心中的长城。在多媒体的引领下,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学习动力十足,教学效果自然凸显。
4 结语
信息技术以其勃勃生机,不仅改变了世界,更让教育焕然一新。在语文课堂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内涵和形式,促进师生探索与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扩大学习外延,拓展学习领域,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卓越的语文课堂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注定要成为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