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化发展需稳步推进

2018-12-14 02:28:54冯为为
节能与环保 2018年11期
关键词:氢能制氢燃料电池

文 本刊记者 冯为为

尽管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应用于航天领域,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跨越两个世纪,一直被提起,却难以产业化发展,这就是存在广泛、清洁可再生,被视为解决能源资源问题和环境危机的未来途径之一,备受关注的氢能发展现状。近日,中国氢能联盟与同济大学校联合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预计到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要达到10%,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氢能产业化发展问题,被业界广泛探讨。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王思强也在公开场合表示,氢能也是我国能源革命重要的探索方向,我国有关部门将研究制定我国氢能发展路线图,明确氢能发展战略定位、目标和任务;同时研究设立一批示范工程,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结合、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氢储能以及氢燃料电池交通等多元化应用;加快组织突破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完善有关技术标准及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统筹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了国家的计划与推动,氢能发展无疑将会更上新台阶。但在具体政策及路线图出来之前,大规模利用、发展氢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氢能发展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化,还需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探索。

客观对待优势与短板

近年来,氢能在我国的发展热度不断提升,氢能相关技术装备也不断加快发展,各种制氢、输运和氢燃料电池技术正在陆续突破。我国出台多项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发展措施,部分地区开始布局发展氢能产业,把发展氢能作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氢燃料电池汽车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

王思强表示,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载体,从长远来看,可以在高碳排放的工业和电力领域替代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特别是在交通领域,氢能燃料电池在替代燃料与零排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氢能属于零碳能源,其利用的最终产物只有水。而且氢能非常高效,热值是汽油的3倍,氢燃料电池的效率可达60%。”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余卓平表示,氢能的广泛应用将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正面临能源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虽然发展氢能可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既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途径,但也要清楚地知道,我国发展氢能产业的短板所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非常突出。”王思强说,氢能和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装备发展滞后,技术标准及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不健全;氢能产业体系和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缺少统一规划,部分地方发展氢能产业相对无序。

受核心技术和技术设施制约瓶颈,我国氢能相关产品生产的关键材料还未实现国产化,使得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展水平与国际还有较大差距,燃料电池堆还主要集中在中低功率、低温性能,功率密度与国际也存在较明显差距。这就使得,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价格远远高于纯电动汽车,氢燃料使用的经济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匮乏,所以要想让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客观对待氢能的优势及发展的短板,除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氢能的优势,更要花大力气去剔除短板。目前来看,我国氢能产业化发展,路漫漫,需上下求索。

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进入“十三五”时期后,我国多个部委密集出台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明确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作为重点任务;把氢的制取、储运及加氢站等方面的研发与攻关、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等作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把大规模制氢技术、分布式制氢技术、氢气储运技术、氢能燃料电池技术等列为创新行动。科技部和交通运输部出台的《“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氢气储运技术发展,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示范,形成较完整的加氢设施配套技术与标准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包括制备、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以“北上广”为中心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氢能产业集群,并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例如,河北省张家口市以服务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正打造我国北方氢能产业示范基地。去年12月,山东省统一行动,打造氢能全产业链,建设集“氢能源科技园、氢能源产业园、氢能源会展商务区”于一体的“氢谷”。今年1月,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氢能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当前,我国国内煤气化制氢1000万吨,天然气制氢300万吨以上,石油制氢300万吨,工业副产气制氢约800万吨,电解水制氢约100万吨。”余卓平说,利用我国丰富的煤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制氢,具有较高的经济可行性,完全可以支撑我国氢能产业化发展的愿景。

我国已建成正式运营的加氢站15座,其中10座为固定式,分别位于北京、上海、郑州、深圳、大连、佛山、成都、常熟、六安等城市。可这与日本目前已建成的100座加氢站相比,我国氢能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严重不足,氢能资源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学颖说,“从整体来讲,我国氢能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氢能实现可持续开发及大规模利用,还需时日,其产业化发展目标只能稳步推进,所以中国进入“氢能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急需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目前,我国的长续航里程运营型氢燃料电池车已经突破百辆,其中辽宁新宾有50辆、河北张家口有70辆、上海有100辆,广东佛山有35辆,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已取得巨大突破。专家表示,今后氢燃料电池不仅交通领域,其他发电领域也可以使用。即使在交通领域,也不仅局限于燃料电池的公共汽车,而且可以有燃料电池的船舶,甚至燃料电池的轻轨火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的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因而要实现氢能产业化发展,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氢能源的产业生态系统,解决当前所有人都关心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购车成本、运行环境和运行成本等问题,包括续航里程、加氢时间以及经济上的可行性等。

就我国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而言,解决氢能发展经济性问题,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多个环节存在的“卡脖子”技术是当务之急。如,储氢环节,车载储氢罐和碳纤维是瓶颈;加氢站环节,氢气压缩机和加氢机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大;燃料电池环节,双极板表面处理、膜电极喷涂设备等是弱项。这些“卡脖子”技术导致了我国氢能利用成本居高不下。

其实,氢的成本并不高,余卓平算了一笔账,在我国目前技术条件下,生产一公斤氢气大约需要40元钱,可供小汽车跑100公里。燃油车跑相同的里程大约耗费7升油,以目前油价计算,花费40元至50元。他表示,也就是说,氢能使用成本与汽油已经相当接近了。

因此,完善构建氢能产业完整生态,解决经济可行问题,核心技术创新是关键。

目前,我国乘用车氢燃料电池寿命超过5000小时,商用车氢燃料电池寿命超过1万小时;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密度已达到传统内燃机水平;氢燃料电池汽车续驶里程达750公里;氢燃料电池低温启动温度达零下30℃。尽管如此,“我国氢燃料电池发展水平与国际差距还比较大。”张学颖如是说。

创新核心技术,降低氢能利用全产业链成本,是一项系统工程。氢能产业链包括从制氢到氢的使用,产业链长、路径多,仅靠企业和市场,是无法搭建起氢能产业的完整生态,还需依靠国家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将氢能应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规划,在国家与企业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才能构建起氢能产业完整生态系统,氢能利用才能实现经济上的可行,氢能才能有产业化发展的坚实基础,氢能才能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氢能制氢燃料电池
各国争抢氢能产业制高点
中国石化(2022年5期)2022-06-10 06:39:30
氢能“竞速”
法人(2022年5期)2022-05-23 02:30:11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燃料电池题解法分析
试驾丰田氢燃料电池车“MIRAI未来”后的六个疑问?
车迷(2017年12期)2018-01-18 02:16:11
燃料电池的维护与保养
电子制作(2017年10期)2017-04-18 07:23:13
制氢工艺技术比较
高活性Al-LiBH4-Bi铝基复合制氢材料
电源技术(2015年11期)2015-08-22 08:50:26
电解制氢设备开发入选“863”
低温与特气(2014年4期)2014-03-20 13:3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