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导热油闪点降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8-12-14 05:46赵锡荣阴亭朱军
润滑油 2018年6期
关键词:二甲基烷基用油

赵锡荣,阴亭,朱军

(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导热油虽归类于润滑油,但以传热为主要目的,导热油长期处于200 ℃以上的高温环境,流动于热源与用热单元之间进行传热,是一种安全油。导热油,乃至整个传热系统,只是为生产工艺提供热源,但其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影响整个工厂的生产甚至工人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导热油的质量监测尤为重要。对导热油质量的监督,建立了两个强制国家标准:用于规范新油质量的GB 23971-2009《有机热载体》[1]和用于监测运行中导热油质量的GB 24747-2009《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条件》[2]。其中后者根据对在用导热油的闪点、黏度、酸值、残炭、水分等指标的分析划分在用导热油的质量指标如表1。

表1 在用有机热载体使用质量指标

表1(续)

不论开式系统还是闭式系统,导热油均工作于管道和容罐内,因此对于在用导热油闪点的检测,采用闭口闪点测定方法。

1 用油企业介绍

本文企业是一家以生产温和两性表面活性剂、聚合物、磷衍生物以及环保溶剂的研发制造为主的化工厂,拥有2套传热系统,2013年企业生产调整对其中1套传热系统进行改造,传热介质更换为我司L-QC320 GB23971-2009并于2013年10月改造完成投产,系统情况如表2。

表2 我司跟踪传热系统情况

两系统整改前,使用地方品牌导热油,非国标牌号,主要问题为闪点下降过快,油品变质带来的经济损失较大。10月系统整改完毕更换新油,之后闪点下降的问题有所缓解,但依然存在,为此,我司进行每月一次的密集检查。自2013年10月装填开工至2014年8月,这11个月每月闪点(闭口)分析指标如表3。

表3 2013.10-2014.8系统在用导热油闪点分析统计

由表3可以看出,系统在开工前11个月内分别发生了两次闪点大幅下降现象,出现在第7个月(2014.04)和第10个月(2014.07),一度迫近在用油警告线(100 ℃),根据闪点曲线,结合现场生产及管理情况,我司展开了原因排查。

2 闪点降低的原因排查

闪点降低,说明油品中轻组分含量升高,轻组分可能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外部轻组分混入;二是油品自身裂解产生。

2.1 外部轻组分混入排查

(1)可能混入的轻组分物性。经过现场排查,可能混入的外部轻组分为用热单元的一种生产物料: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1821), 该产品不同温度下的产品外观形态如图1。

图1不同温度下的产品外观形态

图1中1、2、3为不同温度下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的外观形态:

1:生产物料约15 ℃时的形态,呈白色软固体状。

2:将生产物料加热, 80 ℃开始物料融化,呈透明液体状。

3:将生产物料从高温降低到常温后的形态,再次呈白色软固体状。

由图1可知,该物料在低温下凝结,高温下融化,具备混入导热油管道的可能性。再分析其物性指标,并与我司产品L-QC320进行比较,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二者的宏观指标中,外观、凝点、闪点等差别较大,尤其闭口闪点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

(2)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与导热油的相溶性试验。按照质量比例,在L-QC320导热油中加入5%的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1821)进行试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5%D1821混入L-QC320中的外观情况

1:混合物在15 ℃时的形态,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成白色固体状分布在L-QC320导热油中。

2:将混合物加热, 至80 ℃时,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溶解于油中,混合物呈透明液体状。

3:将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和L-QC320导热油不能分离,总体呈现蜡状,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蜡状混合物从可以流动变为固体。

由图2可知,在加热条件下,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可以溶于L-QC320,并且溶解了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的L-QC320导热油低温外观发生了明显变化。

(3)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与导热油混合后闪点试验。按照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1821)加量比例为1%、5%、10%加入到L-QC320中,进行闪点(闭口)试验,结果如表5。

表5 D1821及L-QC 320混合后闪点结果

表5(续)

由表5可知,按照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1821)的混入可使在用油的闪点出现明显的大幅度下降。在生产过程中,反应器内部压力大于导热油管道压力,若用热设备存在漏点,则D1821会大量打入导热油管道内,则导热油的闪点会在短时间内急速下降,当混入量达10%时,在用油闪点下降至100 ℃以下,达到警告线。

(4)排查试验小结。在用油外观无异样,流动性良好,说明无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1821)混入。

在用油闪点变化为每月闪点有所下降,并非在短时间内出现闪点巨变,说明无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1821)混入。综上可以判断,系统内无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1821)混入。

2.2 内部过热产生轻组分排查

(1)人为操作导致炉内超温过热。本文中传热系统为燃煤锅炉系统,由于燃煤锅炉的结构特点,根据GB 24747《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条件》之规定,L-QC320的最高工作温度为300 ℃。而在对现场进行排查时,发现数次超温。

(2)锅炉设计不合理导致超温过热。本系统使用的燃煤锅炉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0年,经排查发现,锅炉的联箱设计在锅炉的炉体内部,系统回流油品在联箱处发生分流,流速下降明显,在分流处形成超温过热点。

2.3 检测数据分析

对系统开工运行11个月的检测数据进行整理摸排,如表6。

表6 系统运行11个月数据统计

由表6可知,系统开工运行的11月中,在用加热炉运行记录,油的运动黏度、残炭、酸值均呈平稳变化趋势,而闪点出现两次明显下降,时间分别在2014年3、4月份及2014年7月份,两次波动与其他指标并不呈现正相关性。对比现场的加热炉运行记录,发现2014年2月末、2014年7月初均出现了短时间的超温过热运行,说明锅炉内的超温运行直接导致了油品的内部超温裂解,产生轻组分,闪点短时降低。

2.4 排查结果

根据本文2.1可知,系统中无轻组分物料等混入。根据本文2.2可知,存在炉内超温运行现象,根据本文2.3可知,系统两次闪点异常下降均是由于锅炉内短时超温过热引起。综上所述,总结闪点异常波动的原因为:锅炉内超温运行导致油品裂解产生轻组分,引起闪点变化。

3 针对闪点降低采取的措施

对于任何一个用热生产单位,传热系统的角色均为为生产提供热源,对传热系统的改造需结合全局生产情况而定,在危险可控范围以内,可采取临时控制措施优先满足生产需求,如若危险过大,则需及时停产整顿。

3.1 临时措施

本系统运行11个月以来,在用油其他分析指标波动平缓稳定,闪点异常,但均在安全警告范围以内,故属危险可控范围,在系统两次闪点突降时,均告知用油客户采取临时脱气方法,提升在用油闪点,降低系统安全风险。

3.2 根本措施

闪点的降低来源于油品中小分子的增加,本系统中闪点降低的根本原因是过热,一方面系统的管理,几次超温运行导致油品裂解;另一方面,由于锅炉使用年限较长,存在设计缺陷。解决的根本措施便是针对这两方面。

2014年9-10月,我司与客户多次沟通,联合制定了锅炉出口温度的内控温度上限为300 ℃,同时结合生产情况,进行了停工整改,更换新锅炉,采用某公司的燃气锅炉代替原有燃煤锅炉。

4 整改后数据跟踪

鉴于该传热系统情况,整改后半年以内,我司对其进行每月一次的高密度检测,结果如表7。

表7 系统整改后6个月数据

由表7可知,系统整改后,各数据变化平缓,系统稳定,闪点未出现再次明显波动。数据平稳之后,系统油样检测频率调整为3个月一次,数据如表8。

表8 2015年6月至今在用油检测数据

由表8可知,自2015年6月至今,在用导热油闪点(闭口)呈现基本稳定态势,酸值、残炭两个指标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说明针对闪点的改造措施是有效。

5 结果与讨论

(1)闪点表征油品内部轻组分含量,一般当油品的蒸气分压达到40~50 mmHg(5333~6666Pa)时就会闪火[3],故对于在用导热油系统,按照在用油标准GB 24747-2009《有机热载体安全技术条件》对闪点的定时检测十分重要。

(2)对于在用油系统,出现油品闪点下降的情况,要从外部物料混入和内部过热裂解两个方向进行原因排查,找出导致变化的根本原因。

(3)若因物料混入导致闪点降低,则会导致物料及系统导热油的双重污染,影响导热油自身的热稳定性及传热性能,应立即找出漏点;若因系统过热导致闪点降低,则应排查过热点,并且根除过热点,因过热点的存在除影响闪点以外,会急速加剧导热油的老化变质。

(4)在实际生产中,传热系统用户往往不能做到随时停工整修,闪点为安全指标,对于闪点出现变化的情况,根据实际生产条件,一旦发现便要采取措施,若条件允许停工整修,若条件不允许也应采取临时排气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该企业自整改以来在用导热油各项指标运行平稳,但我司对其系统在用油的检测,尤其是闪点(闭口)的检测仍将继续,根据长期的检测数据来进一步印证或修正关于闪点降低的研究,同时将结果整理发表,供同仁参考。

猜你喜欢
二甲基烷基用油
无灰液压油在航空锻造企业的开发
船用油市场进入行业调整期 调油利润较去年呈下降趋势
HCO3—对真空紫外/紫外/氯(VUV/UV/Cl)降解水中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影响研究
HCO3—对真空紫外/紫外/氯(VUV/UV/Cl)降解水中抗生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影响研究
N—烷基化疏水壳聚糖的合成与表征
农机用油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种哌嗪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和性质研究
联合收割机用油常识
为什么海风有腥味?
烷基萘的合成及性能、应用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