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敬宝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性角膜病变的临床分析。方法:收治药物性角膜病变患者40例(48眼),根据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临床症状,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经15~40d治疗,平均治疗(29±3)d。治愈40眼,治愈率83.3%;好转8眼,好转率16.7%。结论:药物性角膜病变患者多数由眼部局部用药不合理导致,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和预防,临床治愈率效果明显。
关键词 药物性角膜病变;治疗;分析
随着电子产品问世,生活作息的不规律,导致人们眼部问题多发[1]。临床上研发的滴眼液也越来越多,抗病毒类药物、抗菌类药物与非甾体类消炎药以及激素等在各大药店广泛售卖,便出现了患者自行购药、滥用药物现象[2]。于是药物性角膜病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症状各异,诊断也随之难度加大,如果患者不加以重视,视力会受到严重影响[4]。
资料与方法
2010年6月-2015年7月收治药物性角膜病变患者40例(48眼),男25例,女15例;年龄17~63岁,平均(59.0±12.8)岁;单眼28例,双眼12例。来我院就诊前,患者已经接受过治疗,时间15d~6个月,平均治疗时间(59.3±15.6)d。本研究所选患者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有长期频繁滴多种眼药水病史,其中包括抗病毒类药物、抗菌类药物、角膜修复类药物、眼保健类药物、非甾体消炎类药物以及激素类药物等,抗病毒药包括利巴韦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菌药包括妥布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泰利必妥、磺胺醋酞钠等;角膜修复药包括金因舒、贝复舒、速高捷等;非甾体类消炎药及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混悬液等。40例患者中原发疾病包括慢性结膜炎14例,急性结膜炎8例,病毒性角膜炎7例,细菌性角膜炎8例,葡萄膜炎、眼疲劳、眼部化学伤患者各1例。患者自觉眼部不适症状,即明显眼部干涩,伴随灼烧感和异物感,并且视物模糊,同时视力出现波动现象,畏光,流泪并且球结膜充血发红,轻重程度不等。上述患者经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得出,患者角膜形态各异,其中32眼浅层点状角膜上皮浑浊,8眼弥漫性角膜上皮浑浊,6眼假树枝状角膜病变(特点为树枝细小、多个同时出现),2眼丝状角膜炎。
治疗方法:由于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用药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因人而异为每例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均为药物性角膜病变患者,因此立即停用原先所用各类滴眼液,具有明显上皮浸润和丝状剥脱患者,采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并配合角膜表皮修复因子;部分患者基质水肿,可以给予微量糖皮质激素或少量非甾体类眼液,但短期使用,3~5d为宜,當症状有所好转,激素使用量减少或者停用。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治疗前出现的眼部不适症状消失,角膜恢复到透明状态,角膜荧光染色为阴性;②好转:不适症状有所好转,但未消失,上皮缺损有所好转;③未愈:不适症状没有任何改善,并且角膜病变无好转迹象。结果
原发疾病种类及发病例数,见表1。
40例(48眼)患者角膜病变类型、眼药水种类以及使用时间和治疗效果:40例(48眼)患者病史相同,治疗前均有频繁使用多种眼药水习惯,且眼药水的平均使用数量都在>3种,每天使用的次数>11次,并且平均使用时间>15d。经过治疗后,治疗效果显著,治愈40眼,治愈率达83.3%;好转8眼,好转率达16.7%,见表2。
讨论
药物性角膜病变通常是因眼局部用药或者全身用药导致的角膜组织病变[5]。我院所选取的患者全部因治疗原发疾病无好转、用药不合理迁移至眼角膜,均由药物引起的病变,比如抗病毒类药物,该药物主要抑制病毒的DNA合成,如果长期大量频繁使用,眼角膜组织代谢便会产生异常;抗菌类药物,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蛋白质合成,而且非选择性抑制,也可以干扰线粒体DNA合成,角膜基质细胞凋亡,如此导致伤口愈合速度减慢[6]。很多滴眼液中含有防腐剂成分,防腐剂对于眼表上皮有毒性作用,防腐剂的种类、浓度以及作用时间均是影响毒性的因素。防腐剂之所以产生毒性,其主要作用是氧化作用,损伤细胞,同时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免疫功能降低,对眼表上皮造成损伤[7]。
所选取的40例患者中,临床表现症状各异,如点状角膜上皮浑浊、丝状角膜炎、弥漫性角膜上皮浑浊、假树枝样角膜病变、角膜基质浸润、角膜基质溃疡等,由此可见药物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症状不具备典型性,诊断难度加大,所以在诊断药物性角膜病变时需要与其他角膜病变相区分和鉴别。在诊断药物性角膜病变时,需要明确患者是否有滥用药物病史,比如长期频繁使用各类滴眼液,是否经常实施结膜下注射或者结膜囊冲洗。鉴于药物性角膜不典型,所以可以观察是否形成角膜溃疡和基质致密浸润,但是溃疡表面不呈现明显脓性分泌物,检查诊断采用角膜刮片比较有意义[8]。
对于本研究中的40例药物性角膜病变患者,虽采用试验性治疗,但取得了良好效果。所有研究对象立即停用所有原有药物,对角膜实施相应措施加以保护,减少角膜再次损伤,使用有利于角膜组织修复药物,对于特殊症状患者采用不含防腐剂的药物进行治疗,较为严重的患者则可适量使用激素类药物,待症状好转即刻停用。
综上所述,药物性角膜病变的发生与患者滥用药物密切相关,由于该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所以鉴别增加难度,眼科医生应给予一定重视,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滴眼液及药物,了解各类药物药性作用,预防药物性角膜病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小慧.药物性角膜病变的临床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7,7(3):861-862.
[2]李艳秋,姬翔,马丽.白内障术后药物性角膜病变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4,11(16):22-24.
[3]李霞,朱莉.药物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1):25-27.
[4]许明,王晨缤.自内障术后药物源性角膜病变14例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3,5(8):1209-1210.
[5]李炜炜,孙旭光,王智群,等.药物源性角膜病变30例临床分析[J].眼科,2010,19(2):119-121.
[6]邴寒,李森,张继超,等.52例药源性角膜病变的临床回顾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1,35(11):826-827.
[7]林夕梅,施光明,郑洁琼.药源性角膜病变35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2015,41(9):1087-1088.
[8]李静.206例药物性眼部损害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17):1345-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