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兵
摘要 目的:探讨奥氮平对改善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组采用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奥氮平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 奥氮平;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
老年痴呆是胆碱酯酶进行性退变的神经系统疾病,是造成患者记忆力减退、行为个性改变和定向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功能发生障碍、执行功能障碍、失语、失认等症状,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病因迄今未明[1]。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患者108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本次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18例,女36例;年龄71~80岁,平均(75.5±4.5)岁。观察组男20例,女34例;年龄70~80岁,平均(75±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服用利培酮,由0.5mg/d逐渐加大剂量至4.0mg/d。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服用奥氮平,由2.5mg/d逐渐力比大剂量至5.0mg/d。两组均治疗8周。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根据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和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对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行为能力障碍进行评分[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照组锥体外系8例(14.81%),舌干5例(9.26%),头晕4例(7.41%),便秘3例(5.56%)。观察组锥体外系1例(1.85%),舌干2例(3.70%),头晕1例(1.85%),便秘4例(7.41%)。觀察组总不良反应率为14.8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BEHAVE-AD评分,对照组为(92.54±8.33)分,观察组为(92.65±8.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精神行为均有不同程度好转,2周评分,对照组为(72.02±12.71)分,观察组为(54.12±11.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评分,对照组(58.57±32.76)分,观察组为(44.18±10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评分,对照组为(38.46±12.57)分,观察组为(32.11±1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多发于>65岁老年人群,发病率约1%,患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通常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痴呆患者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给老年人的身心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危害,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及时对精神行为障碍治疗能有效干预老年痴呆治疗,在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奥氮平是一种新型的非典型的神经安定药,具有拮抗作用,口服吸收良好,不会产生严重的精神抑制症状和迟发性障碍,食物等不会对其吸收速率产生影响,>75%药物通过肝脏代谢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对肝、肾功能不会产生不良影响[3]。奥氮平对多种受体都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能够选择性地降低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频率,且对纹状体运动功能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患者。但是在对患者采用奥氮平治疗时用药剂量应当从小到大,逐渐增加药量,不能直接使用最大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发生突然接受大剂量药物而出现耐受或者其他不良反应[4]。本研究采用奥氮平治疗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少,且精神行为评分结果显著。
综上所述,奥氮平对老年痴呆精神行为障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是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曲春晖,孙平,王立钢.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9):11-12.
[2]陈非,马厚勋.美金刚联合奥氮平治疗伴精神行为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疗效[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1):1628-1631.
[3]黄滨滨,郭艳红,蔡英杰.奥氮平治疗老年痴呆伴发精神行为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6):98-99.
[4]张丽丽.奥氮平治疗对改善老年痴呆行为障碍及记忆衰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5):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