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王心远 马亚非
【摘要】“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及其作品集是研究广西近现代美术发展史的重要文本,具有反映历史印记、呈现艺术嬗变、记录美术活动、梳理创作轨迹等历史价值。其学术意义在于:提供观照广西历史的新角度;提供可以借鉴的典型案例,激起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发展的历史共振,昭示广西美术与中国美术现代化的紧密关系;提供广西近现代美术史的准确史迹,能够成为学术探讨的切入点;为广西美术史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构架叙述框架,开拓崭新领域。
【关键词】“美丽南方·广西”;美术文本;历史价值;学术意义
2016年12月9—18日,广西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及研讨会,其展览之“历史经典”为15位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在广西创作的个案作品,“广西美术”是广西现当代美术的成就展示,“美术广西”则系当代全国名家以广西为题材的美术创作。
它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美术系列研究展示项目的重要部分,是继西藏、新疆、内蒙古、云南和贵州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美术展览。它的成功举办,突显出广西美术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意味着广西美术整体进入了全国层次与全民视野,其崛起的雄姿与力量令人难以忽视。
同时,它还是广西重大文化工程,创下了广西美术有史以来的四“最”:一是规格最高,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二是范围最广,汇集了1910年至2016年378位全国及广西著名画家描绘广西的作品,时间跨度百余年。三是质量最精,多达493件参展画作是从百年创作的3000多件优秀之作中精选的,代表着广西美术的最高水平。四是影响最大,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全国众多著名美术家的好评,以及《光明日报》《美术》、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家级和广西许多媒体的报道。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也同时发行。该书不但收录全部参展作品,而且还在页眉和页边附有未参展的156幅画作,共计649幅,均为百年来以广西为题材的美术代表作。另外,书中还收有122帧古代造型文物及20世纪以来广西美术活动的照片,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广西美术发展历程。书前有“前言”及论述广西美术的3篇论文,书后还有“年表”。
这样,“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展”及其作品集是百年广西美术代表作的首次汇集和在全国的集体亮相,展示出中国美术之广西形态的独特魅力与非凡成就。它因为数量众多,涵盖全面,形式丰富,内涵深厚,彰显出博大精深的特征,所以成为我们研究广西美术的重要本文,值得反复解读和认真评价。
回望历史是该展览及其作品集的重要内容。主办方及主编者不但展示了广西美术百年的光辉历史,而且还寄寓着坚定广西美术界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国美术现代性演进的思想内涵。因此,在广西近现代美术起点上,他们把目光投向了20世纪初的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及广西的阳太阳等中国美术名家以广西为题材的创作,表明广西近现代美术史一开始就与全国美术创作潮流息息相关,就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部分。这个认知定位使得通过这次举办广西美术作品整体性展览,出版作品集,来梳理广西美术发展脉络,展示广西当代美术成就,具有了全国性的价值和意义。
当画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时,历史的轨迹也就自然地呈现出来。这次画展及其作品集在框架设计上,一直贯穿着“梳理历史”的理念,无论是名家的“个案作品”,还是后来的广西佳作精选,都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布局,并通過“20世纪20—40年代”“20世纪5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等版块来体现,而书中论文及“年表”也是历史的表述。它们的历史价值及学术意义主要有:
一、反映历史印记
就作品内容而言,人们从画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广西百年历史的足迹。所以,从20世纪10年代到21世纪的2016年,全国及广西画家们一直关注广西社会生活,并且通过自己的笔墨加以反映,从而为作品打上了创作时期的时代烙印。在这里,哪怕是山水画,都洋溢着人间的气息,包含着社会的元素,都留有历史变迁的影子。画展及其作品集的第一幅佳作是齐白石作于1910年的《江上群帆》。在这幅描画漓江风光的作品里,远景的群帆和近景的屋舍,寄寓着画家的社会理想。这种情境在胡佩衡作于1926年的《深山小径》也有所体现。他们的创作在不知不觉中开创了广西近现代山水画的传统,那就是并非单纯地描绘山水,而是融入了那个时代的感觉。表现时代特征的创作在抗战时期尤为突出。桂林文化城为中国画家提供了一个表现抗战的平台,而广西的山川及社会自然成为画家们的创作素材,并在李桦的《饥饿》、刘建庵的《夜袭前夜》、张安治的《避难图》、蔡迪生的《难童的午餐》《桂林紧急疏散》、司徒乔的《广西农民游击队》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激情燃烧的画家们在热烈地讴歌着和表现着广西在20世纪50—70年代的时代景象,杨之光的《茶山瑶族少女》,黄俭、丁光珠的《民族大团结》,陆田的《又是一个新的工程开始了》,曾日文的《壮乡十月》,刘宇一的《邕江晨渡》,刘锡永、陈烟桥的《巴马农村小景》,以及庞忠霖的《喜送爱国粮》、梁荣中的《侗寨新声》、谢才干的《南疆春早》等作品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彩。改革开放后,邓军的《致富图》、覃高阳的《金色的瑶年》、梁耀的《小河水涨大河满》、谢麟的《纺棉花》、陈毅刚的《祭》、李明伟的《苗家月圆》、蔡道东的《渔港晨归》等作品,把20世纪80年代的广西影像记录了下来。而潘世勋的《三江侗家女》,刘少华的《渔港金晖》,贺明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肖畅恒、蔡群徽的《起航北部湾》,沈铭存的《黑衣壮婚礼》,张复兴、韦广寿的《云山晨岚——龙滩水电站》等作品也为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广西社会留影。于是,画展及其作品集就仿佛一部广西近现代画史,每一幅画都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密码,都值得我们去深入解读。因此,通过画展及其作品集去研究广西百年历史是很有意思的。它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照广西历史的新角度。
二、呈现艺术嬗变
就艺术表现而言,画展及其作品集也呈现出广西百年美术艺术嬗变的脉络。
首先是创作理念和方法的变化。早期的画作虽然还保留着较多传统的痕迹,但已冒出创新的萌芽。以山水画为例,齐白石、黄宾虹、胡佩衡等画家通过自身的感悟去塑造与传统美术所不同的纸上山水,而徐悲鸿、阳太阳等画家则开始在传统的艺术范畴里融入西方美术的表现技巧,对山水画进行革新。这种融合,强化了广西美术的表现力。在创作方法上,抗战时期的现实主义作为广西美术的主流,一直延续至今,并且逐渐成为广西美术的重要传统。但是,它在发展中是有变化的。20世纪30—40年代的现实主义画风相对单一。到了50—70年代新中国建立后,广西画风日益明朗,显露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趋势,其艺术空间和表现方法逐步扩大并得以加强。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推动广西美术的长足发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继续齐头并进,而着重表现内心感受与感觉的现代主义也异军突起。像刘绍昆《赞美北部湾》那样通过写实的技法、浪漫的色调与现代的构图,使得画家的主观情绪溢于画外的创作,成为广西当代美术的新动向。进入21世纪后,广西美术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格局。它经历了一个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变化过程。
其次是创作队伍和影响的增强。早期广西美术队伍是弱小的,本土画家不多。但是,经过百年的不断聚集与努力,广西已经组建了一支人数众多、颇具实力的美术桂军。这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包含着许多命题。例如,旅桂画家的影响研究。他们以“外人”之眼去发现和表现广西山川之美和社会之状,构筑起了独特的广西美术世界,对广西本土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们的旅桂经历也改变了自身创作,促使画风发生转变进而影响着中国。这种持续强化的双向影响所产生的作用与贡献,只有从历史的眼光去看,才会更为清楚,更有意义。又如,广西本土画家的创作,也经历了从追随别人的跟风,到不知所措的茫然,以及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中的觉醒,最终增强了独创意识,踏出了自己的道路,促使漓江画派的崛起,在中国美术界独树一帜的历程。这也只有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才能全面把握。所以,画展及其作品集本身就反映出广西美术艺术的演进。它的意义在于,不但提供可以借鉴的典型案例,能够激起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美术发展的历史共振,而且还昭示着广西美术与中国美术现代化的紧密关系。
三、记录美术活动
作品集中的“年表”是广西近现代美术发展的一种历史陈述。它始于1905年,止于2015年,广西百年美术大事均列其中,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这样,它不仅详细地记录了广西美术前进的足印,而且还包含许多重要信息,使得这段美术历史所反映的创作生态既真实又形象。
“年表”的大事主要有14类:
1.全国名家游历广西及创作。例如,1928—1935年黄宾虹两次到广西讲学、游历、举办画展和创作,1938年张大千游览桂林和梧州并創作,2014年全国美术名家走进南丹采风创作。
2.广西美术名家求学于外。例如,1919年帅础坚、1929年阳太阳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31年钟蕙若、1935年阳太阳到日本留学。
3.举办美术展览。一是全国名家在广西举办画展。例如,1936年徐悲鸿在南宁举办画展。二是广西承办全国画展。例如,2004年广西美术家协会承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山水、风景画作品展”。三是广西美术家在本土举办画展。例如,1951年广西省文联美术部主办的“广西省美术作品观摩会”。四是广西在全国举办画展。例如,1990年国家民委文化司、北京民族文化宫、广西民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主办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工笔画展”在北京展出,2006年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当代·亚热带——广西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4.成立美术社团。例如,1932年广西美术会成立于南宁,1937年广西版画研究会成立。
5.成立管理机构。例如,1950年广西省文联筹委会成立美术工作部,1973年正式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美术、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等。
6.开展美术教育。例如,1938年广西国民美术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举行开学典礼。1945年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和桂林榕门美术专科学校合并为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
7.提出美术理论。例如,1962年阳太阳提出“漓江画派”的学术主张。
8.创办美术刊物。例如,1972年《广西工农兵美术》创刊。
9.美术作品获奖。例如,1993年石向东的《最后的防线》获得“第二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特别奖,1997年他的《走向奥林匹克》在“第四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览”中再获特别奖。
10.入选全国美展。例如,1963年孙见光油画《碰头会》入选“全国公社风光画展”,2003年广西有62幅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油画学会主办的“携手新世纪——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11.美术创作奖励。例如,1988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08年广西举办“阳太阳先生百岁庆贺暨‘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授予大会”。
12.美术学术研讨。例如,199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油画艺委会举办“广西美术创作研讨会”及“广西油画展”,2002年广西美术家协会召开“广西美术发展与规划学术研讨会”。
13.美术文化交流。例如,1994年和2002年广西美术家代表团访问越南,2002年越南胡志明市美术家代表团来访广西。
14.美术创作工程。例如,2009年启动广西近现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这些活动一方面显示出广西美术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又构成了广西美术创作环境与氛围,直接影响到创作形态,对推动发展广西美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刊物不但能够为广西美术作品提供发表平台,而且还是独特的场域,引领广西美术创作,折射出时代变化。20世纪70年代创刊的《广西工农兵美术》反映了“文革”时期工农兵文艺语境的时代特征,1979年改名为《广西美术》后则消解原有政治色彩,突出本土特色。这一转变散发出当时解放思想的时代气息。而1987年改刊名为《美术界》时,则有意淡化刊物的地域色彩,突出美术的专业特征。这表明广西美术阵地不再是死守本土,而是面向全国,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可见,“年表”中的每一类事件都具有解读历史之价值。它的意义在于,不但为广西近现代美术史提供准确的史迹,而且还能够成为研究的切入点,从而把握广西美术发展的脉搏。
四、梳理创作轨迹
作品集中的三篇论文是梳理广西美术史创作轨迹的重要研究成果。
(一)《山水人文——广西美术的历史情怀》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研究员的这篇论文实际上就是广西古代美术史纲。其价值在于:
1.研究视角独特。论者从全国层面和非广西角度(即“旁观者”)出发,“试图从中拉出一条线索,建立一个框架,取舍较多,以便思考广西美术历史的文化状况以及有关区域美术史写作的问题”①。因此他不再拘泥于画展及其作品集20至21世纪的时间范畴,而是依据考古文物“百色石斧”,把广西美术历史的源头定格在80万年前。这样,广西出土的众多文物以及现存的摩崖石窟石刻之造型及线条,都被当做研究的案例。他也不再囿于广西本土,而是超越广西看广西美术,例如关注百越与楚越文化沟通对广西美术的影响。他还不再局限于文人创作,而对民间工匠的美术创作给予重视与好评,认为“广西古代美术的场域还多在民间,民俗性特征较为突出”②。他不再死盯美术本身,而对其产生及发展的原因进行探寻,例如指出禅宗思想布流对广西宋代美术的影响,甚至河流对广西制陶的影响。
2.历史陈述完整。论者不但划分出广西古代美术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对该阶段的出土文物、摩崖石刻、陶器瓷器、雕塑墓碑以及绢画等不同介质的作品展开分析,对代表画家进行评价,做到了疏而不漏,较为完整。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在交错进行的路径中,广西地区对这一外来的文化形态又是如何加以改造”③?如何解读造型物上的文化观念?“平面的线刻与整体的造型,民间气息与宗教氛围,文化混搭的根源性在哪里”④?这些问题将成为广西古代美术史研究的学术植生点,为后来的研究拓展了新空间。
(二)《广西当代美术发展》
谢麟(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孟远烘(《美术界》杂志主编)、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主编)的这篇论文由三个版块组成理论体系。
1.当代美术简史。即该文的前三部分,作者认为“1949年至2015年是广西当代美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⑤,并在历史层面上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广西美术发展划分为“初具形态(1949—1976年)”“成长期(1977—1999年)”“发展期(2000—2015年)”等阶段。这是广西美术家站在本土立场上对当代广西美术创作史的研究成果,一方面是历史的分析与论述,另一方面是自我的反思与批判,既有成绩的记录,又有不足的描述,更有原因的指出,所持之论较为客观,具有可信性和说服力。例如,提出的“总体来说,广西美术界在80年代末处在一種相对自闭、在困惑中自我摸索的状态。虽然有不少优秀作品产生,但总体水平在全国相对滞后”等观点是符合实际的。这是广西美术家觉醒与觉悟的可喜表现。
2.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专题研究。该文的第四部分“广西美术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概况”也是一种历史。它不但按时间分阶段叙述广西少数民族美术创作概况,而且还从“主题内容”“风格类型”,以及“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较为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论题。
3.广西美术教育专题研究。该文的第五部分“20世纪广西美术教育”本身就是广西美术教育简史。它分为“抗战时期的广西美术教育”“抗战胜利至‘文革时期的广西美术教育”、“改革开放以后的广西美术教育”和“其他层次的美术教育”来陈述。这种历史分期法比较符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西美术史研究之20世纪这一段的不足。
(三)《发现与开拓——广西自然环境与多民族文化对于中国美术现代性演进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在这篇论文里,站在全国的高度,立足广西美术史的基础,从“作为山水画现代性拓展载体的漓江山水”“多民族形象创造了清新淳朴的油彩语言”“清新的工笔画风与多彩的套色木刻”“‘亚热带色彩的南方风景”等方面,对20世纪广西山水画、油画、工笔画、木刻、水彩画等画种及其代表画家与代表作进行较深入而全面的分析论证、学术评论和理论总结,所提出的广西“为中国美术现代性拓展提供了其他地域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审美资源。这个资源的开采与发掘,无疑是中国现代美术版图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漓江山水、亚热带色彩的南方风景以及多民族文化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被确认为是具有中国美术现代性特征的国家艺术标识”⑥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总之,这三篇论文的学术意义在于,为广西美术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构架了叙述框架,开拓了崭新领域,使学术界可以继续展开,不断挖掘,以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案例充实中国美术史内容,推动其深入发展。
注释:
*基金项目:广西文艺评论基地2018年度研究课题“‘美丽南方·广西美术研究”。本文为“美丽南方·广西”美术作品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①中国美术家协会:《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②中国美术家协会:《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③中国美术家协会:《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④中国美术家协会:《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⑤中国美术家协会:《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23页。
⑥中国美术家协会:《美丽南方·广西——中国美术作品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