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感恩情 内心更欢欣

2018-12-13 23:15
华人经济 2018年15期
关键词:笔者母亲

近阅《经济日报》报导《财经司长陈茂波未及让妈妈享福感到遗憾》的一篇短文令笔者感慨万分。“财爷”表示自己小时候家境清贫、生活困苦,虽考入大学学费卻成问题,靠勤工俭学才完成学业,刚投身社会时打两份工,白天有一份正职,晚上还兼职教书,没有时间好好陪伴母亲,待工作几年後生活条件改善了,妈妈卻离世了。感叹母亲一生操劳,享福的时间较少,因此最近他出席书展活动时寄语时下年青人,在为生活、事业打拼的同时,也要多抽点时间陪父母饮茶、食饭,不要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憾事发生。

陈司长的一番话亦勾起了笔者的回忆:我五岁时母亲患了肺痨,那时该病乃不治之症,先父惟有在外盖搭茅屋让她听天由命,因此笔者也被隔离避免受传染,不能与母亲见面安慰她,她也不能在离世前留下遗言对我训诲教导。当时由於年幼不知丧母之痛,後变成类似半孤儿生活,内心孤独与痛苦惟有自知;到了年长成为儿孙的父亲和祖父,更加体会到幼年失去母亲,子欲养及求教而母不在之悲痛。因此大家要珍惜陪伴父母及与家人相处的机会,尽孝和言爱要及时,“上有高堂、下有儿女”的幸福不是必然的。

然而当今社會对於孝道、感恩等品德似乎淡薄了,一些人忘记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善莫大焉”之中国古训,对已拥有的並不感到满足,把幸福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若稍有不如意便抱怨,缺乏感恩的言行。其实中国传统风俗对於感恩非常重视,素有“滴水之恩,当湧泉相报”的美德;我国《孝经》中有关於孝道、感恩的提示,教导大家如何为人处世;在意识形态、社会风俗和宗教意识上也常表现出来,例如:冬至,人们会做节感谢上天令大地五谷丰登,过农历新年前有谢“灶神”的习惯;除夕夜家庭成员聚首一堂话团圆;当有婴儿出生就在祠堂点灯告之祖先,祈求婴孩平安健康;清明及重阳拜祭祖先,除了倡导慎终追远,更是弘扬敦亲睦邻的感恩文化;嫁娶仪式上新婚夫妇会向父母叩谢养育之恩,祖父母生辰孙儿辈诚挚祝贺,学徒拜师学艺结业时向师父叩谢,这些都是感恩的一种方式。

不仅家庭如此,也应推广到社会方面,如曾得到过朋友、长辈的指教和帮助支援,要知恩不忘报答,“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礼尚往来、铭记心头;从社会层面看,百姓也以各种方法表达感恩之情,例如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民众向英勇的将军和士兵鼓掌欢迎、致谢;又如“十·一”国庆、“七·一”香港回归纪念日,都是值得感恩的日子,庆幸可以生於安定社会,民生得到保障。

在国外人们也定下特别日子作为父亲节、母亲节;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感恩节,用来感谢上苍赐予的食物,让我们可以丰衣足食。习近平主席在百忙的政务中也不忘尽孝心,经常抽时回家陪母亲吃饭,饭後与她携手散步聊天,做了良好的示范……可见古今中外人们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感激、感恩的心情。

所以感恩是一种良好的情怀,如果香港大多数市民都能记得他人曾给予的恩惠与恩典,便能少些怨气、多些和谐,齐心协力为社会谋求更多福祉,创造更加繁荣美好的将来! (编 辑:万艳琴)

猜你喜欢
笔者母亲
母亲的债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