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荣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 凯里 556000)
睡眠-觉醒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表明〔1,2〕,睡眠-觉醒障碍发病率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20%~50%,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征,睡眠-觉醒障碍是指患者的睡眠周期及觉醒周期变得杂乱无章,毫无规律,该病症与神经感知及精神密不可分,直接对受损神经的康复带来不利影响,不仅极大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预后。生活中的抑郁、焦虑、疲劳、痴呆及精神药物均可能导致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生〔3〕,因此早期诊断睡眠-觉醒障碍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不仅可以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而且可以极大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4〕,睡眠质量指数是一种睡眠质量自评表,且具有良好的信度及反应度;多导睡眠监测多用于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效率、觉醒指数等指标检测,是睡眠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检测工具,本研究重点观察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临床应用效果。
1.1临床资料 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治疗的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1)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2)有较强的判断力、理解力和表达力,(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4)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6〕:(1)精神患者,(2)老年痴呆患者,(3)急诊留观患者。按照抛硬币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28~65〔平均(47.57±7.38)〕岁,病程1~7〔平均(3.87±1.96)〕年,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9~65〔平均(48.17±7.93)〕岁,病程1~6〔平均(3.47±1.08)〕年,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主试护士按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说明,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进行测评,由患者自己评价睡眠质量及睡眠情况。若患者因眼疾看不清楚内容或无法书写,由主试护士代为填写。共发放问卷68份,收回68份,有效回收率100%;观察组:除了运用对照组使用的PSQI量表测评外,另外还增加多导睡眠图进行监测,观察组所有受试者在进行正式的多导睡眠图监测前需提前进入睡眠实验室适应一晚,一般适应时间为22时至次日7时,待正式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时,使用的脑电图导联采用C3/A2、C4/A2,C3、C4部位首先采用火棉胶固定,随后采用3M纸胶布再次进行固定,从而保证整夜电极接触良好,同时,将肌电图的电极置于颏部;眼电图的电极置于双眼外眦1 cm处,随之采用3M纸胶布进行固定;胸腹运动检测固定在胸腹部剑突位置处;动脉血氧的检测则固定于右手食指处;口鼻气流检测则直接固定于鼻孔处。
1.3观察指标
1.3.1PSQI评定 该量表是由7个因子组成,具体包括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日间功能、睡眠障碍、睡眠药物,共19个问题,所有因子累计得分为PSQI总分,7分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的参考值,PSQI总分>7分表明存在睡眠-觉醒障碍,该分值越高睡眠-觉醒障碍越严重。
1.3.2多导睡眠监测评定 监测多导睡眠图,观察睡眠进程、睡眠结构、睡眠持续率及快动眼睡眠等指标;(1)睡眠总时间:睡眠期时间减去期间的觉醒时间;(2)睡眠潜伏期:开始记录至睡意出现的时间;(3)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入睡后到第一次快动眼出现间的时间;(4)觉醒次数:睡眠期间出现觉醒次数的累计值;(5)睡眠效率:中睡眠时间/总记录时间;(6)总记录时间:从受试者关灯时开始记录,直到开灯才终止记录所用的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行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U检验。
2.1两组PSQI评分比较 观察组PSQI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SQI评分比较分)
2.2两组睡眠进程比较 观察组睡眠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REM潜伏期及睡眠总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睡眠进程比较
2.3两组睡眠结构比较 观察组REM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快速眼球运动(NREM)及慢波睡眠(SWS)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睡眠结构比较
2.4两组睡眠维持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睡眠效率显著提高,且觉醒次数明显减少(P<0.05)。见表4。
2.5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4 两组睡眠维持情况比较
表5 两组满意度比较〔n(%),n=34〕
睡眠-觉醒障碍也可称为脑器质性失眠〔7〕,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睡眠质量大幅降低、睡眠时间及节律发生紊乱,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8〕,病情严重者,甚至诱发抑郁,增加脑卒中病死及复发的风险,因此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早期发现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9〕。
研究表明〔10,11〕,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①脑卒中患者导致正常脑组织结构受到破坏,使脑水肿阻断特异性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传导,进而影响睡眠-觉醒系统,造成睡眠结构紊乱;②脑卒中导致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分泌及释放失调或表达水平紊乱,进而造成睡眠周期紊乱;③发生脑卒中后,患者睡眠时的脑血流量、血容量及血流速度均可能较少,进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影响患者睡眠-觉醒功能的正常维持。Traxdorf等〔12〕研究认为,对睡眠结构及进程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充分了解睡眠的真实性及失眠程度,正常人的睡眠是由REM及NREM周期循环组成的,故采用多导睡眠监测对患者的REM和NREM两个部分进行描记,NREM可分为S1、S2,REM可分为S3、S4期,其中S1、S2期为浅睡眠,S3、S4期为深度睡眠,表明患者此刻睡得的最深沉,需要外界的刺激才能将其唤醒;Malazonia等〔13〕研究表明,PSQI是从多种睡眠质量量表演变而来的,可将睡眠的质和量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对人群的睡眠习惯及行为进行评价,利于医师了解患者的睡眠请情况,自评期为1个月,由此可以鉴别持续性和暂时性的睡眠障碍。国内研究表明〔14〕,健康成年人的正常睡眠时间是8 h/d,睡眠质量的好坏由该患者的睡眠结构、睡眠进程及睡眠维持情况而定,经多导睡眠检测发现,睡眠-觉醒障碍患者的睡眠结构紊乱主要表现于S1期睡眠显著增多,而S4期的睡眠显著减少,REM期睡眠时间及活动度显著减少,REM潜伏期增加〔15,16〕,本研究结论与上述文献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多导睡眠监测联合睡眠质量指数能及时有效反应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患者睡眠情况,给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进而降低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