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病原体,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W135和Y群引起了95%以上的流脑病例[1-2]。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我国发生过3次流脑全国大流行,均是由A群引起,B群和C群只引起散发病例。80年代末由于A群流脑疫苗的使用,我国流脑发病率显著下降。2003年在安徽省发生由ST-4821序列型C群菌株引起的流脑流行[3],之后在全国20多个省份均出现了ST-4821型C群菌株引起的流脑病例[4],江西省也发生多起C群流脑暴发事件和多个散发病例[5]。2005年,全国常规免疫的流脑疫苗由A群疫苗改为A+C群疫苗。
本研究拟采用血清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江西省2005-2015年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人群普遍接种A+C群流脑疫苗之后,江西省脑膜炎奈瑟菌的血清型和分子型别变化特征,了解江西省脑膜炎奈瑟菌的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1.1菌株来源 200株脑膜炎奈瑟菌为本实验室保存的于2005-2015年在江西省分离的菌株,其中临床病人分离株15株、密切接触者分离株57株、健康人群分离株128株。菌株详细信息见表1。
1.2试剂及仪器 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广州迪景公司,中国),API NH生化鉴定试剂盒(梅里埃公司,法国),诊断血清(BD公司,美国),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QIAGEN公司,德国)。脑膜炎奈瑟菌MLST分型引物由大连宝生物公司合成。PCR扩增仪为PTC200(M J 公司,美国),凝胶成像系统为GEL Doc2000(Bio-Rad公司,美国)。
表1 本研究分析的200株脑膜炎奈瑟菌分离时间和来源分布Tab.1 Isolation time and source distribution of 200 N.meningitidis strains analyzed in the study
1.3 方法
1.3.1冻干菌株的复苏和复核 所有脑膜炎奈瑟菌经过常规培养、涂片、生化、血清鉴定后冻干保存于-20 ℃。用营养肉汤溶解复苏菌株后接种于血平板或巧克力平板,37 ℃,5% CO2培养18~24 h,挑单个菌落纯培养后,再按常规方法进行复核鉴定。
1.3.2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操作,提取的基因组DNA放-20 ℃冰箱保存待用。
1.3.3PFGE实验和数据分析 参考之前的方法[3], 主要参数是:用bioMérieux DENSIMAT比浊仪调整细菌悬液浊度为3.8-4.0;使用NheI作为限制性内切酶;在CHEF-DRIII(Bio-Rad Laboratories,美国)电泳仪中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电泳参数为1~25 s,16 h。PFGE图像录入BioNumerics(Version5.1,Applied maths,Inc.)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图像之间的相似性系数用Dice系数(Dice coefficients,SD)表示[6]。出现不同条带即判定为不同的型别,对每一个型别都进行命名。根据每2个图像之间的相似性系数,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average method,UPGMA)进行聚类,构建聚类树。聚类分析时,条带位置差异容许度设置为1.5%。
1.3.4MLST 参照PubMLST(http:/pubmlst.org/neisseria)公布的标准方案,确定进行脑膜炎奈瑟菌 MLST的7个管家基因位点(abcZ、adk、aroE、fumC、gdh、pdhC、pgm)及引物。50 μL PCR反应体系;电泳参数为:94 ℃,3 min;94 ℃,1 min;64 ℃,1 min;72 ℃,1 min;33个循环;72 ℃,7 min。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PubMLST数据库(http:/pubmlst.org/neisseria)进行比对,获得各看家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值,并形成相应的等位基因谱,判断其序列型(ST)。
2.1血清型分布特征 200株脑膜炎奈瑟菌中,有168株可用现有血清鉴定出血清群,为C群101株,B群50株,A群12株,W135群2株,Y群2株,X群1株。另外32株用现有血清无法鉴定出血清群,判定为不可分群菌株。
15株临床病人分离株均为C群。57株密切接触者分离株中,有49株(86.0%)为C群,4株为A群,3株为B群,1株不可分群。128株健康人群菌株有37株(28.9%)为C群,8株为A群,47株为B群,2株为W135群,2株为Y群,1株为X群,31株为不可分群菌株。W135群、X群、Y群菌株只在健康人群中分离到。临床病人和密切接触者中的C群菌株构成比高于健康人群(图1)。2005年、2007年、2008年、2012年分离的健康人群菌株相比其他年份较多,结果显示这4年的健康人群分离株的血清群构成情况差异较大,其中2005年和2012年以B群和不可分群菌株为主,C群菌株分别只占1.9%和0%;而2007年和2008年的健康人群菌株中C群占的比例比较大,分别为58.8%和81.5%(图2)。
图2 不同来源脑膜炎奈瑟菌的血清型分布Fig.2 Serogroup distribution of N.meningitidis isolated in different sources
图1 200株脑膜炎奈瑟菌按照不同来源和不同年份的血清群分布Fig.1 Serogroup distribution of N.meningitidis isolated in different sources and years
2.2C群菌株分子分型结果 我们对101株C群菌株进行PFGE实验,其中6株发生染色体降解未能获得可用的电泳图谱。另外95株分为14个PFGE型,分别命名为NMNh.JX0001- NMNh.JX0014型。其中NMNh.JX0001和NMNh.JX0002为优势带型,分别包含46和30株菌。NMNh.JX0001和NMNh.JX0002只存在1条条带的差异。有4个带型与优势带型只相差1~3条带,相似度大于85%,并且在聚类树上聚集成簇(图3中的簇1)。簇1由6个型别聚集而成,一共包含86株菌,占总菌株的90.5%(86/95)。其余8个带型分别只包含1-2株菌,与优势型别差异条带数多于9条,相似度低于65%。
图3 对95株C群脑膜炎奈瑟菌进行PFGE分型获得的14种带型的聚类图Fig.3 Cluster of 14 PFGE patterns obtained from 95 serogroup C Neisseria meningitidis
15株临床病人分离的C群菌株分为5种型别,其中5株属于NMNh.JX0001型,7株属于NMNh.JX0002型。49株密切接触者分离的C群菌株分为7种型别,其中34株属于NMNh.JX0001型,7株属于NMNh.JX0002型。31株健康人群C群菌株分为7种型别,其中7株属于NMNh.JX0001型、16株属于NMNh.JX0002型。
两个优势型别(NMNh.JX0001和NMNh.JX0002)主要分布在2005-2008年以及2013-2014年(图4)。NMNh.JX0001型菌株在2005-2006年、2007-2008年、2013-2014年3个时间段在C群菌株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7.2%、28.6%、10.0%;而NMNh.JX0002型菌株在2005-2006年、2007-2008年、2013-2014年3个时间段在C群菌株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57.1%、90.0%。
图4 C群脑膜炎奈瑟菌聚类簇中6种带型的年份分布Fig.4 The year distribution of 6 PFGE patterns of serogroup C Neisseria meningitidis
挑选优势带型以及相似带型的33株菌株进行MLST分型,包括16株NMNh.JX0001型、9株NMNh.JX0002型、4株NMNh.JX0003型、1株NMNh.JX0004型、2株NMNh.JX0005型、1株NMNh.JX0006型菌株。结果显示所有33株菌均为ST-4821型。
我国历史上曾发生过3次流脑全国大流行,均是由A群引起。自80年代末开始使用A群流脑疫苗后,我国流脑发病率显著下降,目前已经少有A群流脑病例报道。在本研究中,江西省2005-2015年从临床病人分离的15株脑膜炎奈瑟菌均为C群,提示江西省流脑病例目前以C群为主。本研究健康人群分离的脑膜炎奈瑟菌中,不同年份的C群菌株占比例差异很大。2005年健康人群分离的菌株中,C群只占1.9%,但是临床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分离株几乎全部为C群。密切接触者均未出现临床症状,处于健康带菌状态,大部分密切接触者分离株的分子型别和病人菌株的分子型别一样,提示密切接触者带有致病克隆群,可能是传染源也可能是被病例传染的。与江西省相邻的安徽省在2004年发生ST-4821型C群流脑暴发流行。虽然无法考证临床病人和密切接触者是否有安徽旅行史,但是可以根据血清群和分子分型结果推测江西C群菌株可能由安徽传入。到2007年和2008年,健康人群分离株中C群占的比例上升至58.8%和81.5%,提示自2005年C群菌株传入江西以后,到2007-2008年C群菌株已经在健康人群中大量携带,但是由于已经开展C群流脑疫苗的常规免疫,人群尤其是婴幼儿童对C群流脑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所以并未出现C群流脑病例增多的现象。在2012-2015年,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分离株均为C群菌株,但是健康人群分离的24株菌株中,没有鉴定出C群菌株,可能是由于健康人群抽样调查时未能采集到携带C群菌株的人群标本。2012-2015年已经普遍接种C群流脑疫苗,但是仍然有C群流脑病例发生,提示应该加强C群流脑疫苗免疫和查漏补种,并且开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检测,研究人群的免疫力水平。
自2003-2004年我国出现C群流脑病例暴发以来,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份发现C群流脑病例,并且C群菌株几乎都为ST-4821型[4]。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揭示了2008年之前江西省流行的C群菌株为ST-4821型[7],本研究中揭示江西省2008年至今的流行菌株也是ST-4821型C群菌株,跟全国情况一致。通过查询比对国家脑膜炎奈瑟菌分子分型数据库,本研究中的PFGE型别NMNh.JX0001型和NMNh.JX0002型是全国C群菌株的流行菌型。本研究揭示了江西省2005-2015年,C群菌株发生了由NMNh.JX0001型向NMNh.JX0002型的转变,但是NMNh.JX0001型和NMNh.JX0002型菌株的分布时间跨度分别为2005-2014年和2006-2014年,提示可能长期存在着两种菌型的传播,其中NMNh.JX0001型菌株的比例在逐年降低,而NMNh.JX0002型菌株的比例在逐年升高。PFGE型别的变迁有可能导致新的流行模式,所以有必要开展持续监测,密切关注NMNh.JX0002型菌株在人群中的传播扩散以及引起的流脑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