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凤
夜读古籍,得一佳句,“拂石坐来春衫冷,踏花归去马蹄香”,颇为心怡。典故来自史上著名的三苏家庭。一次苏洵在家宴客,限以“冷”、“香”二字为联做对,并先出一联为:“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苏轼当场吟出一联:“拂石坐来春衫冷,踏花归去马蹄香。”苏轼之诗比起他老爹来实在是强出百倍,意境高远,蕴含很深的哲理。
“拂石坐来春衫冷,踏花归去马蹄香。”从表面意思看,这是一坐一行,“拂石坐”与“踏花归”的两种人生状态,坐是一种静态,久坐生寒。人生是个动态,是要不断进取的,岂能久坐?而且还是石上坐,石是凉寒之物,人是血肉之躯,以血肉之躯养凉寒之物是违背常理的,所以说春衫不耐其寒。“踏花归去马蹄香”则是阳光的,畅快淋漓的人生状态,其意比“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更为深远。“一日看尽长安花”是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意气风发,扬鞭策马仅意在“看花”和被看,而“踏花归去马蹄香”则多了几层贵族之态,策马踏花已是一种人生美好状态,马蹄留香的归去,该是经历了怎样的一段烟花似锦的旅程啊。
人生,是否要离开那种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拂石坐来春衫冷”的状态,搏一个“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圆满呢?
“踏花归去马蹄香”衍生出的经典故事,更是深藏人生智慧。北宋皇帝宋徽宗一次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出了一個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画意来。画家们绞尽脑汁,有的在“踏花”上下功夫,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有的在“马”字上下功夫,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骑着高头大马归来;有的在“蹄”字上下功夫,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黄昏,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一张张看过去,不停摇头,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连称“好极”,于是这一幅中选。
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是一个多么玄妙的词句,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都是实质的存在,而“香”是精髓是灵魂。在人生的许多方面,我们苦苦求而不得精髓的事情是常在的,那是因为我们跟那些普通画家一样,没有捕捉到香。人之一生,有的人宝马香车、巨产豪宅,却活得精神萎靡,自嘲为“穷得只剩下钱了”。那是因为,它们只见马蹄不见香,缺少了精神境界的花香和灵魂的飞舞。
和这个故事如出一辙的故事还有《竹锁桥边卖酒家》,入选的是一位没有画出酒馆的画家。他画的是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在绿叶掩映的林梢远处露出古时候的一个常用酒帘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这幅画,画面上不见酒馆,却使你似乎看到了竹林后面确有酒馆,重点是用形象体现出一个“锁”字来。
在画界,还有一副以构思精妙传为美谈的画,便是《深山藏古寺》。这幅画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寺被“虚”掉了,但看不见不是不存在,有寺才有僧,而且这不是个赶路的僧,是个挑水做饭,在这里扎根生活的僧,这种表白,还需要硬画出个寺庙来吗?此为“藏”技,藏不是不可寻,而是用一个曼妙的引子引领你,以曲径通幽的美好引你到达。
我们似乎在絮絮叨叨地讨论画技,其实这是人生。
人生,智慧者活的是精神,一瓢饮,一簞食,曲径通幽处自有洞天福地;而庸俗者活的是物质,睁眼闭眼柴米油盐酱醋茶,庸庸碌碌一浮生。自然,每一种生活都自有其乐趣,只是,人可以从中得些启示,活得更精致些,精神些,智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