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昇
摘 要 近年来,新媒体平台中的政法舆情影响力逐渐扩大,各级政法机关开始逐渐熟悉并运用该渠道进行舆情引导工作的同时,部分政法机关在引导工作过程中出现表达方式落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文章将从政法机关对舆情引导工作的情况了解新媒体时代的政法舆情现状,然后分析政法舆情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政法舆情提出相关策略,以期对相关政法机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新媒体;政法舆情;政法机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23-0023-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进步,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便利与迅速。政法系统目前还未完全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但在遭受了一系列的负面舆情冲击后,各级政法机关也逐渐认识到了新媒体对舆情引导的影响[ 1 ]。一方面,政府积极参与了对政法舆情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新媒体也促进了政府提高执政能力。?
1 新媒体时代的政法舆情现状
1.1 完善政法舆情监察机制
近年来,政法系统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各级政法机关逐渐意识到,如不对负面舆论加以引导,其长远影响将不可估量[2]。此后,政法系统内部开始端正态度,正视舆情事件背后反映出政法系统结构性矛盾,针对不同的问题,通过学习研究,做到“对症下药”,且从制度层面中找到共性问题,为往后的舆情事件提供经验的同时,也能使本次的舆情引导工作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比如,各地方政法机关已经在舆情监测方面建立了相关的媒体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对所监测的媒体信息进行抓取、筛选,将从中发现的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信息进行处置,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并积极统筹规划舆情引导工作[ 3 ]。
1.2 创新政法舆情引导方式
近些年,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政法机关对新媒体的使用也逐渐普遍。例如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方面,各级政法机关积极参与,树立了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在相关统计资料中显示,政法新媒体的数量占各类政务新媒体总体的1/3。在政法新媒体的功能方面,除了日常的民生便捷服务、普法教育、信息通报等功能,也能使该政法机关不再“冰冷”,更加亲民地与民互动,回应舆情,成为引导舆情的新媒体平台。政法机关在新媒体上也对舆情引导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除了一定的文字描述,还能附加图片、视频对舆情进行详细说明,做到图文并茂,如此一来,政法机关完成舆情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能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1.3 运用新媒体引发政法舆论
越来越多的政法机关以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为渠道回应舆情事件,较为积极的设置相关的议题,一起加入政法舆论,引导舆论的良性发展。在舆情引导工作中,从民众出发,贴合生活细节,增强民众的代入感,创新性地运用漫画、歌曲、直播等表达形式丰富事情的细节,以此将小故事串联起来,扩大传播面,以期形成良性社会舆情。除了社交媒体上的政法舆情引导,近年来政法舆论宣传效果最为突出的还应是移动互联网上的政法影视作品,覆盖全年龄层,成了广大人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例如《湄公河行动》就将真实的政法行动搬上荧屏,各行各业拍手叫好,还有《人民的名义》切合的近年“反腐抓贪”的主题,通过极高的艺术手法将政法行动展现在群众面前,激起了现象级“追剧”,在网络平台单日播放量超4.5亿,新浪微博平台上与影视剧相关的话题阅读量超千亿。政法影视爆红网络现象,反映出当代人民群众对政法系统的关心,也说明建设完善的政法舆情引导机制的紧迫性。
2 新媒体时代的政法舆情存在的问题
政法舆情引导工作一直都存在的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是覆盖面不够全面,在工作中不考虑实体层面,只针对网络媒体平台。二是治标不治本,引导工作中只解决当前的问题,忽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促使相似时间频繁发生。
2.1 政法新媒体表达方式落后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级政法机关对其的熟练运用已成必然趋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统一板一眼的报道方式已经难以吸引大众的眼球,并且也正因为大量信息的参照,大众对事物的看法更加理智、全面,不再单纯地相信“高大全”的事物形象。多数政法机关只是传统的换个渠道将文字报道进行传播,只有各级政法机关在各媒体平台积极塑造官方形象的同时,也在抛弃传统枯燥的全文字媒体报道,不断创新表达宣传报道方式,穿插视频、漫画、语音等新媒体作品。纵观各新媒体官方运营账号,这些作品在形式上有突破,加强了民众对舆论事件的代入感,但卻在交流深度上远远不足,旨在单向传播,互动较少。
2.2 政法新媒体发展不平衡
在网络政法舆情事件中,各政法机关通过主要新媒体平台来进行信息通报、舆情引导,但却出现部分政务官方账号“僵尸化”的现象,未曾推送过相关文章与更新动态。这种荒废新媒体平台的现象,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引起当地社会舆论,该平台将缺乏公信力引导舆情,不能对不良舆论进行疏导;还有更严重的是遭受不法分子的毒手,政务官方账号被盗取,发布不良信息对政法部门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从整体看,各地级政法单位创办的新媒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僵尸化账号、缺乏创新的表达方式等现象的出现主要因为基层管理的部门多是为了面对上级检查或一时跟风创建的,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长期投入与维护,也暴露了新媒体平台政务官方账号的管理制度欠缺。当然,也可能是多个地级部门的账号重叠,或地方新媒体账号内容与省、市级重复等导致的。纵观各类政法系统,公安系统在相互联系与分工合作上较为明显,而法院系统的丰富表达形式更为广大网友接受,其余部门虽有特色,但总体不够突出。
3 新媒体时代的政法舆情策略
3.1 构建完善政法舆情应对机制
分析近年来的政法舆情,可得知政法舆情爆发的数量正逐年增长,而舆论场所中的政法舆情占据的比例也较多。因此,为了建立能够健全的政法舆情应对制度,应全面提升现有的舆情监测机制,可用抓取、筛选和推送舆情信息等网络科技手段将舆情监测平台建立起来,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设计。
同时,应研究与发展舆情研判机制。组织一个舆情研判小组,由对政法工作与舆情传播的规律均熟悉的工作人员组成,对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各方面的快速、综合研判,能够对重大的舆情进行长时间监测,建立针对舆情的专项主题,并从传播速度与舆论发展走势、网友的观点等方面进行深度的分析与研判,之后提出解决意见。
最后,还应对舆情引导指挥机制做出改进。目前对于舆情引导指挥方面的职责非常模糊,没有明确指出关于舆情处置的具体流程。可将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和政法单位结合,建立正确的舆情引导沟通机制,统一政法工作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于不同等级舆情的发生,应做出针对性的方案,明确指出处置的主要责任方、舆情处置措施和具体流程,引导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尽量稳定社会舆情,减少敏感问题带来的影响。
3.2 搭建引导舆情的新媒体平台
基于大数据分析可知,传统媒体仍然是政法舆情的重点曝光处。传统媒体的官方性、深刻性和权威性能够调整舆论的平衡点,让讨论更加理性。而微信、微博、QQ、门户新闻客户端这几类平台,在政法舆情议程的设置里也非常重要。在网络数据传播迅速的时代,移动端引爆、传播政法舆情的作用更为明显,若利用不当会成为帮助谣言传播、煽动人民负面情绪的工具。为此,更应搭建好引导与正确应对政法舆情的平台。
第一,应利用好主流传统媒体。传统主流媒体具有更为系统与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是正统的、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媒体,可让人民更加了解政法的有关信息与政策的实施。当主流媒体与社会各个领域的权威人物联合在网络上发声时,可以稳定民心,增强政府的公信力,但回应敏感话题时应在积极的态度下有所侧重。
第二,用好移动舆论场等新媒体。眼下,微博、微信、短视频与新闻客户端等手机软件以其独特的全面性、广泛性与利用碎片时间的特点,占据了人民日常休息时间的大部分,而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官方认证号的有效及正确运用是政法部门面对新媒体挑战的第一步。官方通过微博或公众号回应舆情,是引导舆情的一个最有效与便捷的方式。当发现负面的舆情时,政府部门可利用微博传播信息的迅速、全面等特点抢占先机,在了解了舆情的具体性质、范围与负面程度后第一时间发出具有公信力的权威信息,便可占据舆论的制高点,凝聚社会共识,及时驱逐谣言。
第三,需及时创办政法舆情应对统一战线。首先,需和一些相对影响力大的网络大V建立沟通,定期与他们联系。若得到了大V的支持,在进行网络辟谣等工作时利用其影响力,將会使工作更加方便。其次,需要建立专业与兼职结合、数量较多的网络评论员团队,引导网络舆论,积极参与话题讨论,及时澄清、解释、回应不实问题。最后,需要创建与法律学专家的沟通渠道,多和法学专家进行工作上的联系与交流,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在某些重要的政府法规政策或敏感的案件发布时,法学专家的发声将会为其增加权威性与公信力。
参考文献
[1]焦德武.政务新媒体、公共信息传播与舆论生成研究[J].新闻界,2018(2):58-62.
[2]王冬冬.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对社会权利结构的影响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116-124,132.
[3]刘宗义,王淑娟.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8(18):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