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星宇 林晶(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设置是我国体育发展战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体育的社会化、商品化、职业化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分化,为体育类表演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体育类表演专业是社会和体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升,健康、愉悦、高雅的精神生活与日俱增,体育文化娱乐与健身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年来大型文体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和关注,人们对体育文化和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从事体育类表演专业的( 设计、编排、组织、指导等) 人才极为匮乏,社会及企业所需的体育类表演人才极少,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为此,许多体育院校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增设表演专业,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体育类表演专业的专门人才,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为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本文通过对文体表演与创编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为切入点,对文体表演与创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展开讨论,为后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文体表演与创编其专业特点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舞蹈艺术在表现手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从深入生活捕捉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言、编排设计舞段,到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体现于舞台之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和导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舞蹈编导的起源历史记载:武王伐 ,推翻商殷,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礼做乐,建立了周王朝的礼乐制度。从此,乐舞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所谓的“雅乐”。雅乐舞蹈的主要内容是``六大舞”,也称“六代舞”,代表六个朝代。为首的据传是起自黄帝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咸池》和《承云》),依次是亮帝传下的《大章》(又名《大咸》),舜帝的《大韶》,夏禹的《大夏》(又称《夏龠》),商汤《桑林》,然后是现实题材——反映武王伐封功绩的《大武》。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舞蹈作品就是黄帝《云门》。内容据说是歌颂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就像天上的祥云一般。又有人说:由于黄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载,世间万物没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所以这个乐舞也叫《咸池》,“咸池”也是“咸施”。中国古代有各种规模的歌舞表演,据史籍记载,唐代负责排练乐舞的“执事者”,就相当于今天的舞蹈编导,如李可及就曾创作和排练了《菩萨蛮队舞》和《叹百年》两部大型乐舞(见中国古代舞蹈、唐代舞蹈)。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舞蹈家已积累了丰富的舞蹈编导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舞蹈事业十分重视,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艺术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舞蹈编导理论。
对全国体育院校中开设表演或体育表演专业的 9 所体育院校进行研究(见表1)。最早的是沈阳体育学院于 2003年开设的,最晚的是吉林体育学院 2011年开设,由于我国体育表演专业是新兴学科,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可寻求的依据较少。虽然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发展晚,办学经验尚浅,各个学校的办学状况不同、水平不同、不能按统一的标准设立相同的课程,因此对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边修订、边实践、边完善,进步的规划和探索。
?
体育表演专业主修课程情况如下
张守和在《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人才——全面推进舞蹈编导学学科体系建设》一文中提到,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全面推进编导学学科体系建设,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舞蹈编导人才是编导学科面对新世纪的首要任务。不同于表演系专业,编导专业是通过创作使传统舞蹈艺术独特的审美精神和生命意识得以继承与发展,使传统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而创作又必然与时代生活及创作者个体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创造特性,因此,传承与创新之间就会处于矛盾的平衡过程中。
郭茵茵在《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系舞蹈专业教学内容及结构特征的研究》一文中选取了北体等9 所院校所开设的舞蹈学专业、表演专业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教学内容构建问题、院系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专业的特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体育院系所说的舞蹈专业的内容基本上为体育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和普及,但是在系统性、科学性及完整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规范化的教学体系需要制定。另外,文章中也谈到了专业建设方面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要服务大众和社会,进而突出专业的先行性,针对性和主导性。
王三等人在《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武术演艺专业方向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说明了开设艺术类专业是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完善学校专业建设及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主要趋势,中国大学的学科设置日趋完善,有关部口对高等院系艺术教育尤为重视和关注,所探索新的专业建设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也调查了许多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设置,并做了可行性分析
王茵等人在《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研究现状》一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等对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研究成果总量偏少,发展趋势很不稳定,有些研究领域还是空白;研究中多人合作能力较弱,还未形成科研团队力量;研究专注性不高,持续性研究态势还没有形成期刊论文研究方法应用较差,讨论性研巧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等。建议加强科研合作,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等。
李亚萌在《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设置现状研究》一文中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体育院校开设表演专业的院系进行现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应用型人才、复含型人才、高级专口人才类,而且部分院校的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体育类、艺术类相近专业在某些方面相似。另外,各院校在对人才的教学、表演、管理、训练等能力培养方面侧重各有优劣。最后,作者提出了袖育院校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过程,要结合时代的需求,科学的定位人才类型,突显出专业建设的特色,合理设置专业的培养方向,并重视和完善人才素养和能力结构等方面。
马鸿巧指出表演专业如何更好地将体育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培养出表演专业的优秀人才。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艺术系作为案例进行研究,由于体育艺术是一种时尚的代表,很受大众的喜欢,将此专业建设好才是根本巧在。因此,提出了一三一培养模式,深入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最后也提出了学科建设的规划要从名师培养、对外合作教材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和创造品牌这四方面。
翟廷立等的《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认为在体育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体育院校开设了很多与艺术专业相关的课程,如大型文体活动的创编、音乐的录制与编辑、体育绘图、体育摄影等。这些课程为今后增设体育化的艺术专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是建立在运动项目项群理论的基础上,是以技能为主导、表现难美性、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以评分为成绩标准的一类项群,这就为运动项群的自身发展构建了一个平台。此外,作者以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途径为逻辑起点,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架
丁小红在《对我国三所体育院校表演(体育艺术方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一文中对比了天津体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院的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认为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专业课程结构层次不够清晰,学科与术科的比例不够合理,课程总学时数偏低等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
金晓阳的《体育艺术类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一文认为体育院校体育艺术类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选用的是体育教育专业、舞蹈专业和音乐专业的教材,还没有一套真正为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这种现象制约着新专业的发展
我国正处在体育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文体表演与创编如果能够选择体育类表演专业作为突破曰,能够促进各大体育类院校学者之间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同时将研究成果纳入到人才的培育计划当中去,一方面可处理好课堂上与课堂外的学习和交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研究生教育与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关系,为专业建设发展提出宝贵意见。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与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具体的培养要求,也是对所培养专业所需人才在质量、标准方面总的设想和总的规定。从当前文献梳理情况来看舞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应将重点放在构建体育理论实践与艺术表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提升舞蹈表演等相关专业的核也竞争力与影响力。现很多体育院校的培养目巧定位不够明确,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依据培养目禄,着重从思想素养、专业知识、文化修养、技术技能等方面塑造优秀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这提示,突出舞蹈表演专业的实用特色才是立本之基。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学习知识要实现由单一舞蹈表演专业的知识教育,向综合性的知识教育发展。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能够使学生独立完成舞蹈表演活动中类似的组织或者管理方面的工作,适应目前激烈竞争的社会需求。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方法,结合体育艺术项目特点,培养舞蹈表演专业教学教育人才使专业、课程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实现有机结合。本文梳理了各体育院校开设的课程,文体创编在理论方面的教学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而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中的现场表演等活动能参与到其中的学生毕竟为少数,怎样保证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是未来在课程设置方面调整值得思考的问题。